芮道荣, 张晓敏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214008)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芮道荣, 张晓敏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214008)
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类院校的共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复合”的具体内涵应因地制宜;二是独立学院应办出“三本”院校的特色;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应是学校整体行为;四是“复合”的内涵要从对象到内容逐一具体化。
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三本院校;具体化
复合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两门以上专业知识,知识基础扎实,在广泛的领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较高操作能力的人才。[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共识。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并已初见成效,相关研究成果也在各种学术期刊上时有出现。但是,针对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还没有出现很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作出积极探索。
20世纪末,我国教育界在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教学改革不到位,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只做到“面面俱到”,知识面较宽,却缺乏专业精深度,基础并没有真正“厚”起来,素质并没有真正“高”起来,创新能力也没有“强”起来。怎样做好复合型人才“复合”的文章,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认为,不同的专业,面对不完全相同的就业环境,复合的具体内容可以不同;即便是同一专业,各类不同的高校因为培养目标不同,复合的“其他领域知识和技能”,也没必要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分别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比如,中文系开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复合”的方向可以有两个:一是师范方向,一是文秘方向。设置师范方向是由于中文系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教师日益成为广大大学生心仪的职业。设置文秘方向主要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规划专业设置,是“地利”;“因时制宜”则是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天时”和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天时”。
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它的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注重“应用”,但又是本科,不同于很强调技术性的高职高专。基本的研究素养不可或缺。这就表现出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可进可退。“进”,可以像一本、二本院校学生一样,毕业去考硕士攻博士,成为研究型专业人才;“退”,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直接服务社会,又比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素养高一些,发展后劲更足。
首先,我们要保证把技能课开足、开好。比如,为师范方向学生开设微格教学、写作、普通话和书法等教学技能培训课,并要求人人过关,不过关不得进入实习。
其次,聘请名师给学生上课,要求他们理论精讲,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尤其重视开学初的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系主任不定期地听课,现场调查,跟教师一起探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问题。
第三,结合主干课程和学生的关注热点,邀请名师作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既满足了部分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也为有志于深造的同学提供机会。不少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还因此跟有关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随时听取教诲。
第四,通过学生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创办文学杂志,坚持指导老师只做宏观指导,系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具体事务全由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适当开展朗诵比赛、书法比赛、主题演讲比赛、诗文创作比赛等活动,鼓励、支持学生进行话剧的自编自导自演,等等。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我们发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多是各专业各自为战,比如于杰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3],石家庄学院在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4],等等。以院校为单位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施的研究还没有显现出有价值的成果。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本专业必备知识能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要跟上,当然也包括其他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这种跨专业甚至跨院系的教学资源的调配,不是牵头的专业所在院系跟其他兄弟院系简单协商就容易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学校整体行为。既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广泛共识,为什么不能以学校甚至几所学校联合,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安排,使得各项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学生也能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资源呢?比如,皖江学院是安徽师范大学的独立学院,学院就尽可能地利用安徽师大现有的理论课程的专家和实验场所、设备等,扬长避短,引进实践水平较强的教师,同时扩展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各类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而这些实习基地都是以皖江学院的名义建设的,相关专业有需要实习或见习、参观等,通过一定的程序审批,都可以利用。最重要的是设置专业或方向负责人制度。各个专业或专业下各个方向的负责人,在系主任领导下负责各自专业或方向的全面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师资调配、实践教学安排、实习见习安排及学生就业指导等。
仅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师资调配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师资与传统的中文系课程师资基本一致,这自不必说。师范方向的专业技能课,比如教育学、心理学、书法、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微格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教师各自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为了避免“一专多能”就是各类不同专业课程“1+1+1”式的简单相加,就必须将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于是,师范方向负责人就从设置方向的第五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初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讲清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要达到的水平,以及各门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会议精神,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交方向负责人审核,系主任批准执行。课堂上,教师也要把本课程在该方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措施等,一一列出,让教师明明白白讲授,学生清清楚楚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期中,系主任和方向负责人不定期听课,课后与相关教师展开讨论,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同时,各班设置的学生教学信息员也定期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思想动态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汇报到系里,系部派专人负责整理,报告系主任和方向负责人,商讨解决办法。
新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我们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就是我们为每一位学生负责,每一位学生也都切实为自己负责,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工厂中加工出的机器零件,而是各自有各自“复合”的具体内容,形成各自的特色。
我们采取学生自我发现和互相品评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每一位同学在各自方向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尽可能弥补不足,优化优势,形成特色,然后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让我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从内容到对象,一一具体化。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基本技能水平,人人过关;二是在过关基础上,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这样,学生的“短板”只是跟别的同学的优势相比较之下的“短板”,而不是影响他的整体素质和基本技能的“瘸腿”。
以书法比赛为例。按照书写工具的不同,我们分了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粉笔字组,参赛对象为全体师范方向同学;第二小组,钢笔字组,参赛对象为全体文秘方向同学;第三小组为毛笔字组,参赛对象为整个中文系对毛笔字感兴趣的同学。前两组分别分两场进行,第一场为过关阶段,每位同学分别展示,过关就行;不过关的,派专人结成对子,一对一练习,一周之后,再次展示,直到过关为止。第二场为选优阶段,从第一场中选取一定比例的优秀者参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予以奖励。这样,保证人人在书法上过关,毛笔字就可以作为特色,让学生自愿参赛,鼓励其继续提高。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使不同的同学找到自己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形成特色。
又比如文秘方向。我们在秘书实务等专业技能课上,通过随机分组、随机分任务的方式,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各项工作技能的训练。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培养某些方面的优势,形成对自身秘书类型的定位,有速录型的,有秀才型的,有外交家型的,也有管家型的,当然也不乏智囊型的。与此同时,通过不定期的模式转换练习,让学生不至于在获得优势的同时丢掉了整体技能,这样,那些速录型的学生关键时刻也可以当一把管家,或者做一回外交家;外交家型的学生也可以作为笔杆子顶上去;管家型的学生去做速录,也保证不会影响工作。
总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崭新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以套用,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出新路,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1] 张宝清.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 于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8,(6).
[3] 陈春来,斯荣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
[4]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Re flection of Train 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M ulti-skilled Talented Persons in Independen t College
Rui Dao-rong, ZHANG Xiao-min(W anjiang College,Anhui N ormal University,W uhu 241008,China)
Training multi-skilled talented person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academic circles.According to the p ractical work,this paper offers four p roposals on how to train p 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Independent College.First,the connotation of multi-skill should tailormeasures to suit local conditions;Second,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the Third Adm ission Batch of Undergraduate”;Third,cultivation of multi-skilled persons should be an integrated action of the overall university;Four,for multi-skill talented persons,connotation of“the multi-skill”should be embodied f rom object to content one by one.
M ulti-skilled personnel;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Third Admission Batch of U ndergraduate;embodiment
G648
A
1674-2273(2010)05-0122-03
2010-06-12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W-200811)
芮道荣(1951-),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张晓敏(1978-),女,河南漯河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中文系讲师。
(责任编辑 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