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新闻道德观念形成的意义分析

2010-04-11 03:18杨保军
关键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新闻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且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形成过程。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伴随一种行业、一种社会职业的诞生、演变、发展与相对成熟,一定职业的道德观念系统或道德框架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基本建构起来,形成比较稳定的基本观念结构体系。①当这样的职业道德观念系统基本形成,它对一定的职业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笔者就是在假定基本新闻道德观念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讨论它的可能意义和价值。

一、职业新闻共同体形成的精神标志

相对独立的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条件或标志。比如,拥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和观念体系,拥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主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服务社会的方式,不受其他社会系统、社会力量的随意干涉等。拥有共同的或者基本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念、价值理想,是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核心精神标志。这些价值观念、价值理想都会贯穿、体现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之中,或者说,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规范本身就是对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价值理想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因此,从道德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职业道德观念的基本成型,是一定职业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道德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标志。如果一定社会中一个职业共同体没有自己基本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念体系,这个共同体就不能说是成型的,更谈不上是成熟的。

职业共同体是比较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形式,并且越是在比较大的空间范围或社会范围上看,就越是松散(全球范围内的新闻职业共同体就比一定国家范围内的新闻职业共同体要更为松散);职业共同体不像组织共同体那样,有比较严格的组织结构系统,有各种具体的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等,每个组织共同体还拥有自身独特的组织文化等。职业共同体主要不是通过组织化方式体现自身的共同体特征,而是主要通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相似性和价值观念的统一性显示自身的存在。因而,作为职业共同体,可以说它更具有某种精神实体的存在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职业新闻道德观念作为新闻职业共同体精神标志的根本原因。当然,对于一定的职业组织来说,比如对于具体的新闻媒体组织来说,组织内的职业群体往往有着双重的道德观念——组织道德观念和作为普遍职业群体之一部分的道德观念。这二者之间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有差异的,有时则可能是矛盾的。

职业共同体也就是从业共同体,就是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之所以被称为共同体,一定意义上说,不只在于他们从事相似的工作,更在于从业人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道德理想。某一职业个体,之所以感受到、认识到自己与其他某些人群或个体是同行、从事的是同样的职业,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做的工作与别人一样,还因为他会感受到、认识到自己与那些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心理上是接近的,有所谓 “共同语言”。也就是说,同一职业共同体中的人们,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价值、功能作用,以及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坚守、什么应该放弃,等等,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和信念。进一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或者相似的身份认同标准、角色认同标准,这也就是职业认同。如果形式上做着相似的工作,但还没有形成价值观念上的认同,还没有基本一致的行为观念,就很难说某一职业共同体形成了。因此,在道德论的视野中,职业共同体就是拥有相似的或共同的道德理念的群体。

换个角度考察,一定职业共同体的特征可以通过职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表现出来,职业共同体的外在形象主要就是通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显现的。教师、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不同职业共同体的差异性,首先是通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区分的、标示的,这样的标志看得见、摸得着,属于外在的东西。但同时,一定职业共同体也有自己无形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观念性的标志,这些精神性标志可以通过向外宣示的方式展现,即向社会宣称“我们”追求什么、应该追求什么,以什么作为基本信念和崇高理想。一定职业共同体的外在标志与内在标志其实是统一的,精神标志总是会以有形的方式表现或体现在职业主体的职业行为中。当精神标志落实不到职业行为中,就成了空话;当没有了共同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共同体也就不存在了。

依据这样的道德观念或精神标准,现在还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全球性的新闻职业共同体。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尽管一些观念在语言形式或概念形式的表达上是一致的,但在实质上还远没有形成共同的新闻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②比如,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西方一些“同行”的眼中,做的主要不是新闻工作,而是宣传工作,至多是“新闻”宣传工作(把新闻当作纯粹的为政党、政府进行宣传的手段)。因而,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在他们眼中讲的根本不是什么新闻职业道德。而在中国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眼中,西方一些“新闻人”做的也不是新闻工作,而是商业工作,新闻人不过是商人,新闻只是赚钱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可以说已经大致地(不是严格地)形成了新闻职业共同体。这是因为,新闻职业除了已经拥有相对独有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拥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主的工作方式,以及不受其他社会系统、社会力量的随意干涉等等之外(这几条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它还至少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认可的、底线性的基本职业道德观念和业务操作观念,诸如新闻媒介、新闻职业工作者应该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应该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新闻职业工作者应该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及时、公开地报道新闻等,这些观念恰好是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基本标志,也可以说是最低的观念标志、精神标志。

比起工作方式、工作形式的相似性来,职业共同体精神上的一致性更难达到。不要说在全球范围内,就是在一定国家范围内来说,达到新闻职业共同体精神上的一致性也是相当困难的;对于处在现代性转型中的社会或者国家来说,就更是这样。在形式上成型的职业共同体内部,不同职业个体和不同职业组织主体(比如新闻媒体)对职业的追求和职业理想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什么是职业的根本道德义务(职责)、什么是职业的道德理想,常常有着不同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对立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职业共同体重要标志的新闻道德观念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在我国(更不要说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或者说需要在新的环境下作出新的思考和回答。新闻业到底应该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事业,新闻人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它们——新闻媒体)到底与政党、政府、社会建立怎样的关系才是道德的、合理的,才是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仍然是没有解答完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新的回答,蕴藏着新的新闻道德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新闻道德观念和新的新闻职业共同体的精神标志,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整个新闻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

二、建构新闻道德规范的逻辑前提

新闻道德观念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新闻道德观念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念?怎样才能形成正确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实际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样的新闻行为是正当的?什么样的新闻行为是不正当的?这都还是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刚刚开始着手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应,什么样的新闻道德规范才是良性的新闻道德规范,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从历史逻辑的先后顺序来看,新闻道德意识、新闻道德观念先于新闻道德规范而生成。新闻道德观念是建构新闻道德规范的逻辑前提。也就是说,道德规范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制定的。显然,能否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念,是能否建构起良性道德规范的关键;能否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念,也是新的新闻实践能否拥有良好精神支柱的关键。“人们制定任何道德规范,无疑都是在一定的道德价值判断的指导下进行的。显而易见,只有在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真理的条件下所制定的道德的规范,才能够与道德价值相符,从而才能够是优良的道德规范;相反,如果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谬误,那么,在其指导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必定与道德价值不符,因而必定是恶劣的道德规范。”[1]因此,在新闻理论视野中,新闻道德观念论乃是新闻道德理论的核心。新闻道德论,其实就是首先在观念层次上、观念范围内讨论和解决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新闻道德规范就是新闻道德观念条文化、规则化的体现。新闻道德观念与新闻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充分说明了新闻道德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闻道德理论就是要从理论上清理新闻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念,进而制定合理的新闻道德规范,为实现良好的新闻道德秩序服务。如果人们不能对相关道德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人们不能对自身的需要和目的有一个符合时代条件的合理把握,如果人们对所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一言以蔽之,如果人们对新闻道德的根据没有一个相对准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新闻道德认识,难以形成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也就失去了制定合理、优良新闻道德规范的重要前提。③

现实的、形式化的规范、道德规范的形成,必然有一个主体自觉认识反思的前提、阶段或环节。在相关主体没有制订相关规范、道德规范之前,他们仍然是在一定的客观规则支配下展开活动的,这些规则中有些属于客观的规律性规则,有些属于一定实践活动在其长期运行展开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也正是在实际的、具有一定持久性的活动中,活动主体会体验到、认识到、反思到客观规则的存在、习惯的存在,也会体验到、认识到、反思到要想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主体的目的和需要,就得把主体的追求与各种规则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规范、规范观念、道德观念。所有道德观念,包括所有的职业道德观念正是这样逐步孕育、形成的,“人们规则体验的不断自觉化,也就是规则的不断自为化。没有人们的规则体验、规则意识,也就没有真正的规则。”[2]体验的结果、自觉意识的结果,就是相关规范观念的逐步成型。而新的规范观念成型了,也就意味着为新的规范的建立确定了前提。而在新闻道德论的视野中,新闻道德观念的产生与成型,乃是新闻道德规范制定的前提,而新闻道德观念的不断更新完善,更是直接引发新闻道德规范改变完善的前提。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新闻界,仅就新时期以来的情况来说,每一次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和完善,都是以新闻道德观念的变革为前提的,而新闻道德观念变革又是以新闻观念变革为前提的。④因此,新闻应该成为怎样的新闻,新闻传播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新闻媒体应该成为怎样的一种社会机构,新闻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一种社会主体角色,始终是我国新闻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并且会长期持续下去。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可能是抽象的、一劳永逸的,只能是具体的、历史性的回答;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最终追问的是我们需要、我们应该以及我们能够建立起什么样的新闻制度——即什么样的新闻制度才是合理的、道德的、符合新闻本性的。对这些问题的每一次历史性回答,都会生成新的新闻观念、新的新闻道德观念,进而又生成新的新闻道德规范。新闻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逻辑中螺旋上升、不断进化发展的。当然,这样的上升过程、进化发展过程并不像在理论逻辑上说得那么容易,这是一个不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同旧观念、旧认识斗争的过程,而在根本上说,则是社会公共利益与其他各种利益合作斗争的过程,是新闻回归自身功能和本性的过程。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认识的局限、社会习俗的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延缓对正当的道德要求或客观价值的接受和承认,但随着历史的进程,陈腐过时的观念终将会被大浪淘沙,和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客观的道德观念终将会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合理的社会和政治的基石。”[3]

三、个体职业化的精神工具

怎样使一个非职业的个体成长为职业个体,怎样使一个职业个体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个体,其中必然有一个职业化、专业化和不断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行为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念建构、精神塑造的过程,是一个“自律”和“他律”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仅从观念角度看,对于准备成为职业新闻人的个体、新入行的个体以及继续成长的个体来说,既有的、现存的新闻道德观念和理想的新闻道德追求,正是(主动或被动)进行职业观念建构、职业精神塑造的基本工具,并且是个体职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同时,这种工具也是职业观念建构、职业精神塑造的基本内容。

个体成为职业个体同样应该具备很多基本素质或条件,诸如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专业技能等等,但在诸多条件中,有一条是绝对不可少的,那就是看起来似乎无形的、实质上意义重大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职业品质的实质内容)——它是职业人成为职业人的重要精神标志、观念标志。个体,只有当他拥有了基本的职业观念图式、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图式,才可以说在“心理结构”上具有了成为一定职业人的条件,具有了能够用职业观念观察世界的精神基础和心理基础,具有了能够用职业价值观念观照世界、对待世界的基本情怀。职业道德观念的建构和基本稳定,标志着一个人作为职业主体深层价值观念的确立,标志着职业人格的基本形成。要使某一个体成为某个行业的职业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其从内心认可、赞同这个职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这实质上就是所谓的个体职业认同)。因此,反过来说,现存的职业道德观念始终是塑造(不管是“外铄”还是主动“内化”)职业心灵、职业人格的重要的精神工具。这一观念或精神工具的优劣好坏,将直接影响用它塑造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强调新闻道德观念论乃是新闻道德论的核心内容。

作为现实的个体,人们基本上是在自己人生“中途”或“途中”进入新闻行业、新闻职业领域的,他面对的是已经存在的新闻传播业、已经存在的新闻道德观念和已经存在的新闻道德规范,因此,他的新闻道德意识的产生过程和新闻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角色职业化的过程(如果想从事新闻职业的话)。一般来说,这一过程是从精神世界开始的,是从接受相关观念教育、灌输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从基本观念的生成展开的。职业道德观念,作为塑造职业个体的精神工具,在被个体作为内容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接受之后,就会转变成为支配、指导或影响个体新闻行为的意识和观念。一个有了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观念的职业人,就是一个有了独立职业道德心理、职业道德人格的人;正像“有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生活一样”,[4]有什么样的新闻职业道德思想、意识、观念,就会成为什么样的职业人。在个体成长为职业个体的过程中,职业道德观念(包括其他职业观念性的内容)首先是作为知识、道德知识存在的,是作为个体职业化过程中学习的对象存在的,它是社会或一定职业领域用来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精神工具,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用这样的观念“型塑”主体的过程。如果个体比较系统、完整地接受了职业道德观念,那就意味着他在观念层次上、精神世界里已经成为一个职业个体。从这一意义上说,职业道德观念不仅是塑造职业个体的精神工具,而且一旦被当作内容接受,也就会成为职业个体独立化的精神标志、观念标志。当然,任何观念在被个体接受之后,都会发生“个性化”的变形,但这不是我们在此讨论的问题。另外,必须说明的是,个体职业观念(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渠道是多样的,并且对不同个体来说,到底哪个渠道或哪几个渠道更重要,可能并不一致。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存的或既有的新闻道德观念,对于个体的职业个体化具有前提性的工具价值和意义,因而,如何使现存职业道德观念合理化、正确化、优良化,始终是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种职业的基本任务。一个人成长为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工作观念职业化的过程,其人格品质职业道德化的过程,并且,这是一个伴随职业生涯永不停歇的过程。当然,职业化过程并不只是既有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一个人、规驯一个人的简单的单向过程,也是一个人主动建构自己职业观念、职业理想的过程。而既有职业道德观念系统的改造和更新,也是在职业主体不断新老更替的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观念系统是开放的,是伴随一定行业、一定职业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更新的。

(责任编辑 陶新艳)

[注释]

①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道德观念体系的形成,在不同的社会中,就像新闻业和新闻职业本身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表现。

② 比如,在中西新闻选择标准中,同样都要求新闻媒介要报道“重要的”事实,但对“什么是重要的”、“对谁是重要的”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人们看到,大致相似的新闻,在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介上,处理方式会有巨大的不同。一方可能是置于头条大张旗鼓地报道,另一方则可能轻描淡写地放在最不显著的版面或时段报道。而在不同的选择背后,都有职业道德观念的支配,不同的选择者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道德的选择。

③ 需要说明的是,道德观念不是制定道德规范的唯一前提,制定道德规范、特别是制定优良道德规范还需要其他前提条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④ 新闻观念的变革也不是纯粹自律的,而是受整个社会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等等变革的左右,从一般意义上说,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但社会观念变革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 伦理学与人生[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2] 陈忠. 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14.

[3] 陈真.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EB/OL].[2010-07-07]. http://hi.baidu.com/yerongtian1985/blog/item/fb8311d34d7901083af3cff3.html.

[4] 王泽应. 论道德生活史研究的独特视阈及原则要求[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9(4): 19-28.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