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碧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学分制的实施,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内涵、功能的实质性拓宽与发展,展示了高教管理中一种复杂性秩序的建立。但在当前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级管理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下几个类似“二律背反”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变革与创新班级教育管理方法,切实提高班集体工作水平,以适应深入推进学分制的需要。
1、问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授课制基础之上的、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和文体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在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班级作为思想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管理渠道的功能削弱了。学分制的发展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许多高校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现状,突出表现在班级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淡薄、思想教育力不从心,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已经失去传统的工作阵地,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迷惘、缺少理想、人文精神匮乏、道德滑坡、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对此,取消或弱化班级,同时在其它方面如公寓、社团、网络中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或许可作为班级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事实上是,一方面,在学分制下,高校在各方面并没有做好取消或弱化班级职能的各项准备,无法承担消解取消或弱化班级职能后的各项投入,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也并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另一方面,作为基层组织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学分制愈发展,这种正向需求更强烈,班级的作用愈重要,甚至应该反向使力,不但保留行政班级形态,而且应该强化其作用和功能。如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在新生班级中强制试行早读①,即可视为应对学分制下班级教学管理弱化趋势下的一种矫枉过正。
2、对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班级的管理制度的功能虽然在学分制下遭致削弱,然而仓促草率取消是不恰当的,在当前社会、学校条件下仍然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制度;但过度强化其功能却可能会损害学分制的实施。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不适宜现象应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一是建立开放、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良好的同学人际关系,使班级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二是削弱班级的刚性管理制度,努力建设柔性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但在学分制下,主要应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应确立好文化主题,所有集体行动均应围绕这个主题而开展,一以贯之;三是可考虑在选课的基础上加强学生选择班级的自主性,从根本上加强班级的学习功能,使班级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和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不过,这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1、问题。学分制下,班级举行班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本班范围内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及班级之间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论上,作为 20岁左右的年轻学子,他们对于各类活动应该是热衷的,因为学分制的缘故平时较少机会聚在一起,渴望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加强相互交流,所以班集体活动应该可以成为班集体的欢乐嘉年华。但是,在学分制条件下,教学安排呈现交替状进行,同一班级内近乎每个时间段都有同学在上课,也都有同学在休息,要找到一个全班同学都没有课的时间段很不容易,开展班级活动没有了时间上的保障;而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配合学分制的实施,特别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因而成立了许多学生组织,这些学生组织客观地造成了学生组织的机构重叠,冲淡了班级组织的作用,很多学生为了功利目的热衷于在校、院、系及社团组织任职和参加活动,忽视班集体在自己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愿参加本班组织的活动。这就使得班级活动只是一部分人的活动,在大部分人无暇或无心参加时,少部分人成为活动专业户,集体活动也逐渐成为寂寞冷清的独角戏。
2、对策。班集体活动要真正达到其效果,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提高同学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班级活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说教味太浓,这就是一大弊病。事实上,班级活动有其不能承受之重,不宜承载过多的说教功能,否则,失去了吸引力,参与活动的寥寥无几,集体活动就会成为独角戏,所有功能便无从谈起;活动不必太多,但必须精到,在注意增强班级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时,尤其要注意互动性和人文精神,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乐趣与温暖,让学生在参加班级活动时感到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二是在开展活动时,将班级小组化。小组为非常设单位,可避免形成小团体。7-8人为一组,共 5-6个小组,由辅导员或班长等依情势而安排,这样可增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而无论是小组内的协作还是小组间的竞争都能有效增进集体成员的团结,增强班级凝聚力。
1、问题。现在已是信息化的时代。在一个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已成为可能。许多高校都已开通了校园网,在学生管理方面可克服时空障碍,便于学分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此外也为彼此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网上设立的辅导员邮箱、班级论坛、QQ群、班级网页、同学录等交流,进行个别事务的处理和心理辅导,可以避免某些问题当面交流所带来的尴尬,从而拉近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但网络是个双刃剑。网络交流具有跨地域性和无序化性,在学分制的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以及“蔡戈尼克效应”②的心理因素影响下,很多学生都痴迷于电脑。一些学生下了课后回到宿舍就纷纷打开电脑,有的上网聊天,有的酣战于网络游戏,有的上网搜看电影,有的搜索八卦、体育消息,就连同室舍友交流都是通过键盘、鼠标和显示屏幕进行。其结果便是形成网瘾,变得孤僻,丧失时间感,作息无序,离开电脑屏幕就局促不安,交际能力减弱,社会环境适应困难,步入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所以,自在状态的网络它可能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但也往往成为一些学生遁入“空”门的漩涡。
2、对策。为了破解网络的这个问题,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增强网络的服务性和引导性。强化有序上网,尤其要明确网上的班级界限,确定有、而且只有一个主要的班级网络平台,并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关注网络问题、开辟网上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渠道;二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消减“蔡戈尼克效应”。有网瘾的学生,往往没有其它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戒除网瘾,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广泛、健康、积极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用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淡忘网瘾、替代网瘾,让健康、高雅、积极的活动占据网迷的空闲时间,减少其上网机会;三是考虑在网上构建虚拟班级 E-class,以作为现实班级的补充。虚拟班级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为主要驱动的、构筑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上的一种新型学生组织,它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弱化了具体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边界呈现出模糊化和开放性等特征。③在学分制下,这与网络特征是契合的。
1、问题。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寝室占据大学生生活空间的 1/3,还占有大学生将近 1/2的生活时间。学分制的实行,寝室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了,传统的经由教室课堂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日见明显,于是很多人便将班级管理的重心转向学生寝室,认为在学分制下,以学生宿舍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立足点,或可弥补学年制下以班级为基本教育管理单位的不足。诚然,同一寝室内部成员,因为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一般而言是容易达到团结的目的的;但是,对于不同寝室——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则未必如此。寝室并非天然的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桥梁,更多时候可能成为堡垒。有调查显示,不同寝室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处于楼梯口等要道处的寝室能有更多的与其他寝室同学的交流(这更多是一种被动交流),而其它寝室,只有相邻寝室之间的交流才比较经常。一个单位——如寝室——内部成员间有一种天然的内聚性和排他性,这使其自然成为一个小团体。当单个力量不足以抗拒集体时,寝室小团体化则足以可能成为班级凝聚力的抗拒力量;同时,男寝与女寝是分开的。所以,在此自在状态下,不宜想当然地给寝室赋予太多的整合班集体的功能。
2、对策。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寝室功能和局限性,在此前提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是确保同一班级寝室序列的连续性和明确不同班级寝室的界限;二是在对寝室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寝室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将班级文化融入寝室文化中,强化同一班级寝室的相似性和不同班级寝室相异性,增强同一班级寝室之间的认同感;三是防止同一寝室内聚力妨害本班级寝室间的凝聚力。这就要求克服同一寝室成员画地为“牢”、以寝室为堡垒的现象,如前所述的班级活动划分为小组、以 7-8人为一组的设计就可能打破寝室界限;四是班级内不必设立类似“公寓委员”的职位。因为这样的班干部是要管理全班事务的,但任何一名公寓委员都不能有效管理和服务于异性同学寝室,所以也就难以获得全体同学的认同,反倒为男生和女生设定一个界限,不利于班级建设。对于公寓的一些事务,只需其他相关班干部(如劳动委员和女生委员等)分别兼管即可。
以上几个关于班级管理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行政班级的建设是应取消或弱化还是应保留并强化、班集体活动是同学们的欢乐嘉年华还是寂寞独角戏、网络是班级同学彼此交流沟通的平台还是各自遁入“空”门的漩涡、寝室是增强凝聚力的桥梁还是削弱凝聚力的堡垒——在学分制下必然是存在着的。它们在实践中都各有其合情表现,在理论上也各有其合理表达。关键在于要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在学分制条件下,变“二律”为“一律”,有效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推进学分制的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胡印斌:强制的早读 圈养的大学,中国青年报 2008-10-16[2].
②德国心理学家蔡戈尼克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她交给一些人 22种不同的任务,有一半任务要他们坚持完成,完成后才结束,另一半任务则在中途打断,不让其完成。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让他们立即回忆刚才做了些什么任务。结果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 68%,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 43%。这种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的现象就称作“蔡戈尼克效应”.
③刘智斌:学分制下构建虚拟班级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2),182.
[1]王鑫华.学分制条件下班级管理制度的思考[J].市科技资讯,2008,(14).
[2]徐中于等.论学分制下的班集体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3).
[4]曹成,周进.学分制下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05).
[5]曾绍军.学分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探讨[J].科学教育,2008,(07).
[6]刘智斌.学分制下构建虚拟班级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