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

2010-04-11 00:21:59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公众意识生态

刘 静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

刘 静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新世纪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素质,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探讨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选择,从而为我国生态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生态教育;生态意识;路径选择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人类共识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科教文组织在生态及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其中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5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1982年内罗毕会议等,为全球生态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把生态教育提高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伴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以及生态经济、生态科学、生态文化等的兴起,生态教育正朝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展,生态教育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一、生态教育内涵的理解

生态教育是关于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宽广的范畴。由于人们认识的视角不同,也由于教育的结构、方式和功能不尽相同,因而生态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界对生态教育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其内涵也未有统一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1];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2];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就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从而构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优质的教育环境,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3];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或教育生态化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4];等等。

尽管理论界对生态教育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但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笔者认为,生态教育就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助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手段,进行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

生态教育有着一个丰富而全面的体系。有学者认为:“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分为社会教育、专业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基础教育四类。”[5]有学者认为:“从横向上说,生态教育应以日常学科教学为载体,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领域;从纵向上说,生态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和实践过程之中,成为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6]有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文化的内涵体系主要包括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审美教育,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力量的教育。”[7]

从总体上看,笔者认为,生态教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以社会公众为教育对象。社会公众主要包括个人和各种社会群体,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受益者,其行为将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参与,同时也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公众生态意识的培育、生态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

二是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主要方式。开展生态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和掌握生态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教育的氛围,使家庭中每个成员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生态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一方面,通过教育可以向学生提供自然界的知识,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交往中获得的利益关系和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从而将生态知识和改造自然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态素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使生态责任与道德责任相统一。学校进行的生态知识教育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生态教育赋予这种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意义,唤起学生的良知与信念,使二者紧密结合。此外,还要运用社会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和责任心,形成生态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是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实践教育为重点内容。生态教育中不仅考虑让公众获得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公众获得情感的体验、技能的掌握,从而促进公众生态道德的发展。不仅帮助公众了解动物、植物、微生物与人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带来的破坏,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鱼水关系,而且更要注重教会公众一些保护环境、保护自我的方法,端正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从而使公众的情感受到感染,学会思考哪些行为是有利于大家的,能够克制自己以及拒绝做不利于生态平衡的事。

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实施生态教育的意义

1.宣传生态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它采取控制和掠夺自然的方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全球的自然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20世纪5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发生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以“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为代表的世界八大污染事件影响最为严重。当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时,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态恶化问题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很早就将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生态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重视。比如美国分别于 1970年和 1990年两次颁布环境教育法。日本、泰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建立了完整的中小学和大学的环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生态教育的重要性。1979年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指南》,把生态环境教育定位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生态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被明确下来。发展生态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素质刻不容缓,这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施生态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当前社会发展的矛盾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这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党重点关注的问题。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全国环境质量报告显示,我国空气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现象极为严重,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不仅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必然要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的教育,并在实践中加以重视;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生态道德的长期教化和引导,使人们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善待生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让全体公民认识到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培育公民节能降耗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发展之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生态教育是培育公众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公众在生态意识发展与生态现状认知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反差,即公众对短期的、小范围的、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环境卫生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高,而对长远的、广泛意义的环境保护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低。二是公众没有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对于生态问题,公众的基本态度是重整治轻预防。三是缺少民间组织的环境保护机构。我国的环保机构大多是政府组织,结果往往是政府中心工作一变,环保工作便退而次之,不能形成稳定的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和文化环境。四是生态意识中的错误心理,即地球这么大,大家都在以某种方式排放污染物,我们少排放一些污染物,环境也不见得好起来。通过生态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改变公众错误的生态观念,继而引导公众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参与生态管理。随着生态意识的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会加深。因此,要通过实施生态教育,充分调动公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生态教育的路径

我国的生态教育虽然从 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甚理想。近年来,松花江污染事件、北京某大学生用硫酸伤熊等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态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在地位上,生态教育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政府总体上对生态教育的重视不够,生态教育课程尚未真正地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次,在体制上,生态教育定位比较模糊,还没有为公众提供终身的、系统的生态教育机构和机制,也未将生态教育置于公共教育的优先战略地位。再次,在投入上,生态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办学经费紧张。最后,在实践中,生态教育存在着误区。比如,将生态教育等同于自然学科的知识传授,或仅仅理解为环保宣传活动,或将生态教育定位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针对我国生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找出科学的对策,实现公众生态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1.完善生态教育体制

生态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把这一任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建立完备的生态教育体制。应坚持全面、发展和联系的立场,使公众从整体的角度培养生态意识,获得系统的生态知识以及适应现实变化所需要的思维和观点,从而能够在实践中正确思考和对待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教育,实际上是普及生态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把生态教育贯穿于公民终身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营造生态教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施生态教育,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抓好公众的生态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建构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创造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实现生态教育规模化,为其营造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生态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生态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应加大生态教育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其次,环保部门担负着不可推却的宣传教育责任,要向社会深入宣传具体的法律、政策,利用部门优势宣讲环保的相关科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宣讲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培养自觉的生态意识。

3.创新生态教育手段

在我国,生态教育才刚刚起步,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比较“表层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创新生态教育手段。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在开展生态教育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进行生态教育创新。

首先,以学校教学改革为动力,推动学校生态教育发展,在教学思想、师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内容。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生态知识教育。把生态教育渗透到政治、语文、生物、音乐等课程中,联系当前的环境现状,延伸教学内容。比如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自然,通过调查、演讲、办黑板报等形式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英语教学中引进环境科普读物,在了解世界环保现状的同时提高阅读水平;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环保绿色音乐,创作环保绿色音乐节目,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比如配合世界环境日、粮食日、爱鸟周、无烟日等特殊日子开展公益性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

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及早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家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其作用往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实践证明,对孩子从小进行生态教育比成人之后再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家长应抓好时机对儿童进行适度消费、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教育儿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比如当与孩子就餐时,提醒孩子粮食和蔬菜从播种到成为美味佳肴,需要消耗很多资源,而这些资源用完了就再也没有了,浪费粮食就是在浪费资源;当外出时,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另一方面,运用儿歌、故事等手段,挖掘生态教育因素,融知识、道德、审美于一体。比如引导孩子收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再次,运用社会教育及监督,开展全民生态教育。一方面,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舆论工具,广泛宣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宣传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态教育,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绩纳入考核体系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其生态意识。

4.重视生态教育实践

首先,生态教育的实践,要有法律的支撑。也就是说,人们在保护环境时,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效力,还须作出巨大的努力。那些虽不符合法律要求而又不触犯法律的行为,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强化生态道德意识,把维护生态平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其次,生态教育的实践,关键在于每一个公民参与。生态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素质,更重要的是动员人们投身到生态保护运动中,时时处处做一个地球村公民。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动员起来,才能改变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现状。因此,在新形势下实施生态教育,还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不抽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塑料垃圾等,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这是增强公民生态意识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把实施生态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该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树立生态意识,坚持并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避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教育,首先要清楚生态教育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实施生态教育的意义;最后,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生态教育机制,创新生态教育手段,重视生态教育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黄正福 .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

[2]李高峰 .国际视野下的生态教育实施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杨焕亮 .生态教育策略研究 [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4,(2).

[4]温远光 .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3).

[5]姬振海 .生态文明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9.

[6]朱国芬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J].环境教育,2006,(10).

[7]杨雅琳,郭珉媛,陈曼娜 .生态教育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8).

[责任编辑:孙 霁]

X171.4

A

1008-8520(2010)06-0092-04

2010-08-20

刘静 (1982-),女,山东曲阜人,博士研究生。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

猜你喜欢
公众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