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业松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转变思想观念与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曾业松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科学发展,要在加快转变思想工作观念上作文章。要把传统重农思想转变为重农业农村发展,更重农民利益的新重农思想,把城乡隔离发展的观念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观念,把粗放型发展观念转变为持续、高效、高质量的集约型发展观念。
新重农思想;农村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中央也再三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显然,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情况看,人们在转变农村发展方式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既有传统的僵化的陈旧的发展观念,也有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盲目激进的发展观念,还有满足现状、无所作为、消极短视的发展观念。因此,首先要在加快思想观念转变上作文章,在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上下工夫。
中国历来强调以农为本,一直有着重农传统。现在我们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重农程度前所未有。但是今天的“重中之重”与历史上的重农,无论内容还是背景都不一样了。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新时期重农思想与传统重农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历朝历代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一方面重视农业税收,禁止农民经商。历史上重农重税、重农抑商,重的是农业生产,重的是对农民的索取。换句话说,重的是农民力量,而不是农民利益。因此农业就成了弱质产业,农民就成了弱势群体。农民遇到天灾人祸,找不到活路,便揭竿而起,农村随处可见荒凉凄惨之状。可见,三农问题在历史上早就存在了,而且始终很突出,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并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目的是从农业农村拿到更多的资本积累。工业化逐步发展,并形成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却导致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相当一部分人的温饱都没有解决。农民对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国家对农民利益重视不够。
农村改革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相反越拉越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决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依据工业化阶段“两个趋向”的论断,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 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七个新的一号文件,在指导思想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政策制定上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战略部署上优先安排农村工作,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在组织保障上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和领导。所谓重中之重,一是重发展,既重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又重工业农业协调发展,重城市农村统筹发展;二是重农民利益,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补贴政策,其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补贴范围不断扩大;三是重改革创新,不仅废除了延续2 600多年的农业税制度,实行了农业扶持保护制度,还推进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财政金融制度、县乡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
从中可以看出,在提出重农思想的历史背景上,传统重农思想是在农业社会阶段提出来的,现代“重中之重”思想,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提出来的。在重农思想的内涵上,传统重农思想重农业生产,重农民力量,忽视农民利益。现代“重中之重”思想,既重农业农村发展、重农民力量,更重农民利益。重发展是前提,重改革是途径,重农民利益是核心。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毫无疑问,“重中之重”思想和传统重农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正因此,笔者把党中央新时期提出的“重中之重”思想,叫做“新重农”思想。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必须领会“新重农”思想,深化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理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党中央为指导新农村建设,先后起草两个纲领性文件。一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1956年到 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一是 1961年出台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两个文件讲了 100条政策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村集体化。尽管党中央作了周密的部署,农民群众也很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农村,但由于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初期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政实力不强,尤其是我们实行了城乡二元体制,有限的财政收入主要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加上集体化走了弯路,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斗争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无法如期实现。这就决定了 5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初步尝试。毛泽东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比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全国农村推行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实践证明合作化方向是对的,但是通过政治或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入社,土地无偿集体所有,不承认个人产权,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不仅没有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相反阻碍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以,我们今天还在探索建立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改革初期出台的五个一号文件中,依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98年召开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农村改革发展 20年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 2010年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也就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后的第 50个年头,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并制定 2006年 1号文件,再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描绘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同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20个字的新要求。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内涵更加丰富。
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但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内涵不仅包含生产发展,而且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方式以及政策措施也明显不同,最重要的变化是,过去站在城乡分割的角度,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如今站在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把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作为前提,强调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政策措施上,把重点支持工业转向支持农业;把重点支持城市转向支持农村;把重点让城镇居民受惠转向让农民受惠。很显然,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格局是农村改革以来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也是农村发展方式最根本的转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4、2005、2006三个 1号文件,分别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形成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政策框架。2007、2008、2009、2010年四个 1号文件,除强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外,特别强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七个 1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调把城市资源向农村输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建立城乡平等关系,全面转换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些新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农村发展的新视角、新思维。加快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必须明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思路,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家把解决温饱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曾经强调以粮为纲,追求粮食产量增长,农村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了成功经验,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发展战略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资源成本过高,技术含量、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知识经济化浪潮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对内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是,国际市场变化、基础设施弱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加大。我们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粗放型农村经济向集约型农村经济的转变,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的转型,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发展,同时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各地发展的先进典型经验,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发达市县的做法,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必须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
一是把发展着眼点放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思路上。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省。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等发展模式,获得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机。进入新阶段,针对珠三角与粤东、粤西、山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采取“双转移”战略,推动珠三角成熟产业向粤东、粤西、山区转移,粤东、粤西、山区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激活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快了全省发展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他们见事早、行动快,采取“腾笼换鸟”等措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39 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 748元。珠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广州郊区的增城市,八年前生产总值 178亿元,人均21 835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6亿多元。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 4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 100亿元。他们的发展没有别的奥秘,就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思路。在宏观上,一方面构建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两城三中心”;一方面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规划五年整治“三边”(路边、河边、山边),推进“五变”(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工业园变公园),营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在微观上,引导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模式转向效益密集型。力争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正是这种新的理念和思路,加快了传统工业改造步伐,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化工等支柱产业,实现了三年一大变,五年明显见成效。
二是把发展着眼点放在追求持续和高效发展上。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农村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样板。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早就认定发展是第一位的。他抱着“不怕公有私有,就怕两样都没有”的理念,先人一步发展乡镇企业,1978就成为百万元村,1988年成为亿元村。20世纪 90年代后,吴仁宝对“发展是硬道理”有着特殊的理解。他坚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经济, 2003年营业收入达到百亿元。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吴仁宝认为“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华西村以“工业高效益、农业高科技、农民高素质”为目标,做出“山南钱庄、山后粮仓、中间天堂”的新规划,2006年销售额超过 400亿元, 2009年销售额超过 500亿元。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每年可支配的集体利润超过 30亿元。吴仁宝认定“这发展、那发展,一切为了人发展”,由此提出建设人人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不难看出,华西村所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断转变发展观念,追求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把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上。华西村所在的江阴市 2005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认真审视以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决定以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为目标,以“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为具体内容,提出幸福江阴建设的战略构想。他们围绕民生需求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让人民分享发展成果,感受幸福生活,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智慧,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 700多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 275亿元,分别增长 11%和 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 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300元,分别增长 12%和 11%。江阴人过去讲发展比增长速度、比生产总值、比财政收入,如今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上,放在社会进步程度上,放在提升持久发展竞争力上。他们提出用幸福衡量发展,以民生考核发展;用 GDP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幸福指数”衡量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GDP说话”的考核模式,代之以民生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当前不少地方仍然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但江阴市却把发展政绩体现在人民满意度上,体现在“人民幸福”目标上,“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堪称科学发展的典范。
[责任编辑:赵延民]
F320
A
1008-8520(2010)06-0001-04
2010-09-16
曾业松 (1954-),男,安徽天长人,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