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爱,金月培
(1.韩国统计厅教育院,韩国大田 302-847;2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经济探求 ·
中国企业对韩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金美爱1,金月培2
(1.韩国统计厅教育院,韩国大田 302-847;2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由于中韩两国地理的相近和文化的相似性、中国政府对外投资的扶持政策、中韩两国产业上互补性强、韩国对中国贸易的政策影响以及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的就业效应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并且在投资的行业分布上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中国企业;直接投资;韩国
外商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 I)是一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对外商投资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居民 (直接投资者)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 (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的以获取持久利益为目的的活动。持久利益的含义是,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关系,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管理有重大影响。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 (FD I)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国际商品贸易,并且还有加速增长之势。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母国、投资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世界各国不断调整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成为当前国际投资领域的一个明显趋势。各东道国政府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争相减少投资限制,提供投资保护,提高优惠条件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1991—2003年,为了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各国对外资政策共进行1 885项改革,其中 94%的修订是朝着有利于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改进。20世纪 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开放了曾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的产业,市场扭曲的程度有了较大的缓减或消除,对外国投资者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韩国政府意识到有选择地吸引外资的重要性,韩国政府开始调整政策,扩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如 1998年 9月通过的《外国人投资促进法》,确定韩国吸引外资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支援”,并为此大幅度开放投资领域和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韩国政府取消了保护国内工业的政策,积极调整政策,努力排除外国对韩国投资的障碍,放宽对外商投资产业种类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收购韩国国内企业,改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把吸引外资作为克服外汇危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这些政策的实施,稳定了在金融危机中起伏不定的韩国金融市场,吸引了大批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也使韩国的国家信用度回升。各级地方政府还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优惠政策。如外资企业在享有韩国企业“国民待遇”的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外商投资地区”还可获得税收减免。
中国和韩国为东亚邻国,两国从 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发展非常迅速,已经相互成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韩国是东亚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两国合作具有巨大潜力。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正方兴未艾,中国有些知名企业也走出国门到韩国寻找投资机会,有些已经粗具规模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1.中韩两国地理的接近与文化的相似性。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比较近,而且两国之间的文化也相近。中韩两国同为亚洲国家,在文化背景和一些基本认识上有很多相似和共同的地方。这样的地理位置接近与文化的相似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从而可以减少研发周期,减少商品成本及市场风险。
2.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过去 20年,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趋势呈波浪形,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海外投资波动很大。在“走出去”开放战略和积极鼓励境外加工贸易的政策背景下,1999年和 2000年中国海外投资大幅增加,创历史最高水平。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多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的政策及 15项配套措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贴息、支持中国企业带资承包国外工程的办法、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等支持政策,有关部门和机构还推出了一批财税、信贷、保险、外汇、通关、质检、出入境、领事保护等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走出去”战略的组织实施。同时,中国积极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地区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
3.中韩两国产业互补性强。由于中韩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双方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为扩大经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中韩两国目前不同的产业优势使相互直接投资互补性增强,互相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从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上看,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钢铁、燃料、水产品、棉花、蔬菜水果、纺织服装等单位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石化产品、钢铁、机械等产品附加值高的、单位附加值大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然而,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的研发能力与韩国相比还有一些不足,而且韩国虽然与中国相比高科技的研发能力强,但是韩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优势。
韩国拥有的竞争优势和对外投资优势在高科技领域。就高科技领域而言,半导体、微电子、移动电话及无线电讯设备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直接投资形式的国际合作。这种因素是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的动机之一。例如:2004年中国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上汽集团是中国轿车和零部件市场制造销售的领先者,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 SUV的领先者,双方的业务和产品达成高度互补。
4.中国企业应对韩国的贸易壁垒。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韩国政府除采取关税措施外,还频频启用非关税措施,如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rade,TBT)、检验检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SPS)以及其他一些歧视性做法。技术性贸易壁垒重重,对中国输韩商品造成严重威胁。韩国对中国启用反倾销措施始于 1991年,频频启用反倾销措施,使中国输入韩商品屡屡受阻。截至 2002年底,韩国对华标准,用第三国价格作为参照 (一次性打火机就是以泰国作为参照),这既不符合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事实,不公平地对待中国商品,也阻碍了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反倾销案件数量累计达 19件。目前韩国在裁量中国商品倾销时依然使用“非市场经济”。为了跨越韩国市场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对韩国进行直接投资,其目的就是通过直接打入韩国销售市场来绕过这些贸易壁垒。京东方科技集团以 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 HYN IX半导体株式会社旗下的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HYD IS)的 TFTLCD,此次收购不仅获得了韩国现代的相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取得了直接进入韩国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甚至全球市场的通道。
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中韩建交前至建交后的 1998年为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 1999年开始至今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从 1989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前就开始了,这是受了 1988年汉城举办奥运会和当时韩国政府北方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赢利性的,而是为了了解韩国,带有很高的偶然性。当时,得到认可的投资项目为 5个,投资金额为 359万美元。1992年的中韩两国建交使中国企业实现了对韩国的正式投资。但是从 1992年到 1998年,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主要是小规模投资,以贸易业、饮食业等行业为主,虽然也有对制造业的投资,但数量非常少。这一时期得到认可的投资项目为 320个,投资金额为4 546万美元。虽然当时韩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费用比较高,但是韩国企业具备生产高价产品和中低价产品的条件,中国大部分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当时中国的海外投资并没有积极地进行。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海外投资政策的1999年起,中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开始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是因为当时韩国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资产价值大幅跌落,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对电器电子、运输设备等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逐渐增加。
在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初期,投资主要集中于开设贸易事务所和从事饮食业等服务业方面。而最近中国对韩国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 1989年到 2008年,中国对韩国总共投资了5 978项,其中中国企业对服务业直接投资5 281项,占该时期中国对韩国投资项目数的 88.3%、金额的 40.4%;中国企业对韩国制造业直接投资 603项,占该时期中国对韩国投资项目数的10.1%、金额的 59.2%。
中国对韩国服务业直接投资在类别上比重最多的是批发业,为4 552项,占 86.2%;其次为饮食业,占 6.9%;第三为运输业,占 1.9%。中国对韩国服务业直接投资中,对批发业、饮食业与运输业的投资比重最多,占整个服务业投资项目的 95.0%。
中国对韩国制造业直接投资在金额上比重最多的是运输机械业,占整个制造业投资额的 44.8%,其次是化工投资,占整个制造业投资额的 38.1%。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对韩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化工、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尽管贸易型企业占据了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制造业增长比较快。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制造业直接投资也会越来越增加,从而可以预见中国对韩国制造业的投资会进一步扩大。
一般来说,经济学界常用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之净额来衡量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与本来可以在投资国进行的国外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工作机会的丧失,包括国外子公司在国外生产销售本可以在国内生产而后出口的商品所导致的就业机会丧失以及国外子公司将商品返销到投资国所引起的投资国工作机会的减少。刺激效应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投资国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包括生产向国外子公司输出的资本货物、中间产品及辅助产品所创造的额外就业机会,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跨国公司由于经营的扩大而引起对本土机构人员的需求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国内其他公司向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此外,还有间接刺激效应,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短缺自然资源,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替代效应与刺激效应之差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就业的净效应。
中国对韩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就业效应。资本的投入需要一定量的劳动力相配合才能形成生产能力,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在韩国创办企业需要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与中国直接投资企业相关行业发展,从而创造就业机会。还有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应当将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而大多数管理和经营则雇用当地人来完成。许多海外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应当尽快实现海外企业人员本土化。当地人熟悉本地经济、法律和人际关系,可以较容易地为海外企业开辟当地市场。
所以,韩国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充分利用在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中,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在韩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案例中,韩国京南津市工业区的雇佣市场效果最大,京南津市工业区共设立八个外资企业,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给2 000名韩国人带来了工作机会。中国为引进技术,必须雇佣韩国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而为韩国就业市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可能性。
第一,中国企业对韩国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和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对韩国直接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开设贸易事务所与从事饮食业等服务业方面,近年来,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中批发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对制造业的投资中运输机械业和化工投资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二,中国企业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呈阶段性发展势头,但是整体规模不大,平均规模较小,主要以零部件及配件的出口为主,同时投资主体多为国有或国有参股企业,民营企业较少。
第三,为了促进中国企业在韩国进行直接投资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企业应该多了解韩国当地政治环境和劳资关系,使得投资模式多样化,同时中国政府必须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建立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外汇管理制度的策略。韩国方面也应采取对策,即改善投资环境,应采取投资奖金制度,放宽法规限制,减少劳资纠纷的对策,以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投资。
F125.531.26
A
1008-8520(2010)06-0009-03
2010-09-08
金美爱 (1967-),女,韩国大田人,事务官;金月培 (1967-),男,韩国泰安人,教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梁桂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