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彬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新晚报》,哈尔滨 150018)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革命本土化概述
高龙彬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新晚报》,哈尔滨 150018)
创建和发展于 20世纪上半期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同哈尔滨党的早期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积极组织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本土化的革命活动是难能可贵和独具特色的。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革命;本土化
1844年,英国青年佐治·威廉 (George William s,1821—1905年)在伦敦创立了基督教青年会普世运动。开始是以福音聚会形式,让当时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迷惘的职业青年们在心灵上得到充实,后来逐渐加入了德、智、体、群等元素,以促进成人发展。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以基督教理念为宗旨,以面向社会、服务他人的亲身体验去认识、实践基督关怀世人精神为主张的团体,因此得到社会、教会和青年人的认可,发展迅速,十多年时间即扩展至整个欧洲和北美洲。
基督教青年会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组织是在 1885年,由传教士施美志在福州英华书院、传教士毕海澜在北京通州潞河书院,分别成立的学校青年会。此后,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汉口、青岛、济南等各地陆续成立青年会[1]。
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 (CNK I)中,1979—2008年的“基督教青年会”词条下,共有 53篇论文,介绍了北京、上海、天津、汉口、杭州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的情况,但是没有专门文章系统地论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历程。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与结束时间、社会活动、创办学校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俄国侨民聚集的哈尔滨创建的基督教青年会,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
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建立时间、地点和发起人,学者众说纷纭。高志超在《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建立初期与基督教青年会》一文中指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始建于 1914年 (地址在今道外南四道街 62号)”。付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与革命宣传》一文中提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就是在哈尔滨基督教信义会诞生后,1915年在道外南四道街 62号设立的。建立初期,由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派人来哈尔滨进行指导和筹备事宜。奉天青年会的丹麦人华茂山牧师、美国人干事石渡尔,中国人干事阎宝航后在哈尔滨青年会工作过。”但是,《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记载:“1925年,路德教会经东北大会决议改称‘信义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乌克兰留学生世旭在《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里指出:“哈尔滨的基督教青年会正式建立于 19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晓阳在《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一书中概括了《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的说法:“1926年,基督教牧师尚奎英和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创建了哈尔滨青年会,活动场所在道外三育街的基督教信义会办的三育小学旁边,为了方便同记商场人员参加宗教活动,在道外南四道街商场附近的三楼上还另设了一个活动分室。”而《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在“基督教青年会”一节中记载:“1926年,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其发起创始人是双城基督教会牧师尚奎英,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笔者目前没有查找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确切创建时间,但是笔者认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917—1918年。因为在 1917年 2月 22日的《远东报》“组织青年会之缘起”中报道,“本埠基督教马牧师 (即马德良)对于青年会之组织蓄志已久,惟因经费艰窘,一时未能成立。复又痛惜青年多半无自治之能力,对于光阴任意抛弃,特于昨日联合同志筹商组织之方法。”这表明此前并未建立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1918年 6月 27日,《远东报》讲道:“昨闻本埠基督教中人云,据青年会会中人云,最近之调查现在我中国青年会会员共计二万八千人左右。”“青年会会中人”应该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人,说明此时哈尔滨青年会已经建立。此后,1918年 9月 14日,《远东报》报道:“本埠基督教昨接北京青年会函云,日内派青年会干事员某某两人,赴中东路沿线调查中国军队之情形后,即行酌设华兵青年会云。”这也表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已成立。1919年 1月 31日,《远东报》又载:“本埠耶稣教之青年会,昨奉到吉省总会来函,内称该会中人员仍嫌太少,拟增添人数以事扩充,即张贴告条,凡各界有愿入会者务早报名。”
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地址同样没有解释清楚。高志超、付尚提到是在“道外南四道街62号”;《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的说法是“活动场所在道外三育街的基督教信义会办的三育小学旁边,为了方便同记商场人员参加宗教活动,在道外南四道街商场附近的三楼上还另设了一个活动分室”。1925年 6月 28日,哈尔滨建立最早的妇女团体——哈尔滨妇女协进会在道外南四道街基督教青年会三楼,召开了成立大会。因此,笔者认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办于道外南四道街。1925年 3月27日,《滨江时报》刊发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启事中,即提到是道外四道街。
基督教青年会内设智育部、德育部和体育部三个部。智育部有主日学班、查经班、考道班、歌咏班、卫生班;德育部开设各种伦理道德讲座;体育部内设各种棋类、球类、文艺体育活动。后来,基督教青年会还创办了学校,增设了一些俱乐部,并且出版自己的刊物《平民周报》等。高莽后来回忆:“我记得我那年刚 10岁,正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读书。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夏里亚宾,我在学校里也早已经听音乐老师讲过、课本里也介绍过夏里亚宾的事迹。”[2]
基督教青年会的结束时间也如创建时间一样,学者莫衷一是。《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提到,“1936年,青年会被日伪当局查禁关闭”。付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与革命宣传》中也讲到同一个时间,“由于哈尔滨青年会经常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宣传反满抗日思想,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遂派特务监视,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迫害,终于在 1936年将哈尔滨青年会封闭”。哈尔滨工业大学乌克兰留学生世旭在《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一文中指出:“一直到 40年代末,这个基督教青年会在哈尔滨青年活动方面和在哈尔滨青年教育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赞同“40年代末”这一说法,因为著名翻译家、画家高莽,1926年出生于哈尔滨,“1933年进入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的教会学校,读了十年书”[3]。这表明高莽是“1943年毕业于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证明此时,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并未结束。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结束应该是随着俄国侨民的大量迁移而结束的。在哈尔滨档案馆馆藏的一份《中央关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领导与组织问题的指示》的档案中指出:“各地基督教及其青年会中的党团员的组织生活,由各地党委及其青委负责管理,但要调整其他工作时,必须经过中央批准。”这份档案的落款是“中央,六月六日”。没有具体年份。笔者认为,这份《指示》应该在 1949年之后,那时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还存在。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徽也不同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会徽。哈尔滨著名收藏家、哈尔滨乡情文化沙龙成员曹增伸先生收藏 1923年、1936年、1941年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证书,证书上有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徽和钢印。1923年证书上的提示语是白俄语;1941年证书上的会徽,智育、德育、体育用的还是老俄文。虽然基督教青年会是由美国传入中国的,通常称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但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是由丹麦牧师马德良等人创建的,并且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主要是以俄国教师为主,以俄语交流。这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建立后,吴丽石、陈为人等哈尔滨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利用青年会的有利条件,加强和扩大党的影响,巩固党在哈尔滨的群众基础。1925年 3月 12日孙中山逝世,此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响应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号召,在哈尔滨积极开展纪念孙中山的追悼活动。上海爆发“五卅运动”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立即组织“救援会”强力声援。同时,和“哈尔滨妇女协进会”等组织联合为上海募捐,支援同胞的爱国行动。
1923年 10月,中共北京区委派陈作霖 (陈晦生)来哈尔滨工作。陈为人、李振瀛、陈作霖三人组成中共哈尔滨组。从此,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正式诞生。为把革命宣传工作和组织发展工作结合起来,陈为人、李振瀛决定建立一个培养教育青年的场所。1923年 10月,在道里外国二道街 (今中医街)创办“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同时,响应党团中央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要创设并利用平民学校开展革命活动的号召,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铁均负责平民教育工作。之后,“李铁均进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并以青年会的名义创办起 15所平民小学,在甲种商业学校设平民夜校两个班,学员多半为工人,所授课程有公民常识、国文、珠算等”[4]21。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平民教育,利用平民夜校,一方面组织学员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收到很好效果。“党的主要负责人吴丽石、高洪光等人亲自到青年会和平民夜校,与青年结交朋友,物色和考察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把有志献身革命的先进青年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当时的中俄工业大学学生高诚儒、青年店员纪锦章等人,就是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教育而走向革命道路的,同时,党又通过他们在广大学生和民众之间架起了桥梁”[5]。纪锦章在《回忆二三事》中讲道:“我参加了道外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夜校,在夜校学习中,我认识了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苏子元、还有杨守愚。他俩都住在基督教青年会三楼,他们那里有很多进步书刊,如《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等,他们主动借给我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开始接受了革命思想。”1925年秋,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纪锦章和刘兴汉、刘秉哲发起和筹建了哈尔滨店员联合会。店联的宗旨是团结青年店员,反对剥削和压迫,要求改善待遇和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当时,苏子元是中共党员,杨守愚是国民党元老,他们都是通过 1918年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阎宝航介绍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的。
1923年 10月 5日,孙中山委任张晋为国民党哈尔滨支部长,筹建国民党哈尔滨组织。1924年 1月,张晋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 3月 12日,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后,国共两党组织各界民众举行悼念活动。张晋积极联络各法团负责人筹备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3月 29日,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会后,《平民周报》发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专刊,宣传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4]23。秦方、田卫平在《孙中山与基督教青年会关系初探——以演讲为中心的谈论》中介绍,基督教青年会因其会员多为青年,从而受到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他认为青年人可塑性强,将是革命的有生力量。孙中山曾发表大量言论,对于这个青年组织给予充分肯定。他不仅强调指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进步的组织,而且放言:“统观中国今日社会之团体,其结合之坚,遍布之广,发达之速,志愿之宏,孰有过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者乎?是欲求一团体而当约西亚之任,以领带中国人民至加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其谁乎?”[6]
此时,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也特通函全国各城市青年会,发起举行追悼会。1925年 3月 26日,《申报》刊载余日章的《孙中山逝世之哀悼 (十三)》:“孙中山先生竟于本月 12日在京千古。中外知者,同深悼叹。追溯先生四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九死一生,创造民国。近年尤为我民族争自由与平等,奋进不懈,其积极贯彻之精神,刚忍之心志,得力于基督者额多。值兹国事调塘,大栋捶折,凡属国民,不特宜表哀悼之忱,尤应追攒未竟之绪,用特发起,拟于将来先生遗体殡葬南京之日,全国各青年会各在当地举行追悼会以至景仰,谅荷尊处同情,至追悼之典礼秩序,现正由协会同人从事预备,一俟就绪,即当奉政。先此布达,祗颁道祺。”
1925年 4月 1日,《滨江时报》刊登《青年会追悼孙中山详志》,“日昨,青年会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是日大雪纷纷,马路泥泞而拖泥。冒雪赴会之男女来宾极其踊跃,二百余人。各团体均派有代表。青年会门口高搭牌楼一座,匾额上书‘大星陨落’四个字。会场布置及其完善,墙周围满挂挽联 (约五十余幅)。在讲台中,供中山先生玉照,照外着以情形之白花圈,上盖青纱。由青纱花圈中现出中山先生如生的玉照。令人一观神往生戚。下午三点钟,振铃开会。其秩序,(一)福儿院奏乐;(二)于芳洲先生宣布开会宗旨;(三)唱赞美诗;(四)尚俊忱教师祈祷;(五)全体会众向中山先生遗像行三鞠躬;(六)张子才先生述孙中山之历史;(七)来宾祭文;(八)来宾演讲说有……张树屏、杨首鱼、刘天佑等语多沉痛动人听闻;(九)唱赞美诗;(十)福儿院奏乐散会”。兹明挽联中之桂者择录于左。青年会,“崇尚自由解决民核改变中华旧制度,推翻专制建设共和增加历史大光荣”。滨江县知事张书翰,“借我公手创共和诚现宣言建国注重平权宗旨群情盛德昭昭留后世,睹斯民躬遭#溺思欲拯救神州同登衽席仔肩悲谁位美才落落负先生”。华东通讯社,“有主义何如无主义当盖棺论定字字泪声声含义,愤当国民不是爱国看易贵弥留编编点点人民心”。《哈尔滨晨光报》也题写了挽联。此报道证明,高志超在《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建立初期与基督教青年会》一文中提到的“3月 29日,哈尔滨 14个群众团体 500余人在青年会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一事有待商榷。
上文提到,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上,“于芳洲先生宣布开会宗旨”的于芳洲即于浣非,1894年生于吉林宾州 (今黑龙江省宾县)。中学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医专,毕业后返回家乡与友人创办了宾县医院。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于浣非受民主科学思潮影响,开始热衷于社会活动,奔走于宾县、哈尔滨、沈阳之间,联络同志,传播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思想,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23年 2月,于浣非与韩铁声、张树屏等在哈尔滨创办《哈尔滨晨光报》,于浣非是该报的主要策划者和撰稿人。这是一份宣传国民革命思想的进步报纸。中共北京区委派到哈尔滨进行建党工作的李震瀛、陈为人,就是以该报记者的身份作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的。该报还大量发表新文学作品。于浣非还与一批进步青年共同组建了黑龙江文坛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春潮社”。在《哈尔滨晨光报》刊出《文学》、《文艺》两个周刊,为黑龙江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国民党人士朱霁青被派到哈尔滨发展组织,筹建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于浣非在朱霁青的同意下,在宾县积极发展国民党组织,筹建国民党宾县县党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浣非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发动工商界抵制日货,捐款捐物支援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抗击日本侵略军,保卫黑龙江和哈尔滨。1932年,于浣非离开哈尔滨,此后曾在张学良出资创办的《大光报》任经理,1947年被选为伪“国大”代表,于南京解放前夕去台湾。1978年,于浣非病逝于台中市。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哈尔滨反对英、日暴行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展开。6月 7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有党团员参加的紧急代表会议,成立了“哈尔滨救国后援会”,致电慰问上海工人、学生并通电全国,电称“……本会闻此惨事殊觉痛心,必主持正义,以作沪案后援,不达到废除不平等条约,誓不甘服”。当日,《哈尔滨晨光报》发表题为《呼声》的评论文章,呼吁“打倒非人道的帝国主义”,“四万万亲爱底同胞联合起来,另辟新天地,改造大中华”。1925年 6月 17日,《滨江时报》指出,“国民进步实有一日千里之势”,“我哈地民气固不弱于他埠也”。当时的中共哈尔滨特支书记吴丽石亲自到青年会组织演讲,他激昂地说:“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随便枪杀中国工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我们必须推翻这个社会制度,赶走在中国的一切帝国主义!”[5]哈尔滨声援“五卅”反帝爱国斗争一直持续到 1925年 9月。9月 6日,哈尔滨青年会还举办了“五卅运动报告会”,赴上海参加青年会全国总干事会返哈的童星门 (童兴门)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控诉帝国主义残杀中国工人学生的罪行,与会者“莫不激愤异常,甚有暗涕泣者”[7]。
1925年 6月 28日,哈尔滨建立最早的妇女团体——哈尔滨妇女协进会,在道外南四道街基督教青年会三楼召开了成立大会。60多人出席了会议,柴镜石报告了妇女协进会的筹备经过,通过了该会的章程和首批发展的 30位会员的名单。各界来宾热情献辞祝贺妇女协进会的成立。会议选举了妇女协进会的领导,柴镜石任会长,王淑云任副会长,孔繁贞、张铁兰和张蔚之任干事。在“五卅运动”影响下,具有进步思想的柴镜石、王淑云和孔繁贞等人最初只是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女权和妇女解放等问题,后来她们决心要以实际行动引导妇女摆脱束缚,参与社会,走向独立。于是在柴镜石的倡导下,1924年开始筹建妇女自己的组织——哈尔滨妇女协进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冲破了各种阻力,终于得到滨江道尹公署的批准。妇女协进会成立后,她们带领妇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哈尔滨人民支援“五卅运动”的反帝浪潮中,妇女协进会在道外天仙第一大舞台举行募捐义演。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共收入2 800元银大洋,除一部分留作协进会经费,大部分捐献给了上海工人和学生,为上海人民反帝斗争贡献了哈尔滨妇女的一份力量。
1931年 5月,“万宝山事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东北寻找借口,在长春万宝山制造的流血事件)发生后,激起了民众的义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嚣张,哈尔滨民众抗日思想更加强烈,哈尔滨道外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抗日铁血救国团”,在 1932年 2月的哈尔滨保卫战中,中共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各界支援前线。道外基督教青年会还组织了医疗队为受伤官兵包扎伤口。
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尽管付出很大努力“动手动脚找东西”。利用自己的思想把所掌握的资料穿起来形成一种“己见”,往往也会形成一些“偏见”。随着资料的逐渐“面世”,我们也会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修正”,甚至做出“颠覆”。这些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常态”。超越自我“难能可贵”,正确对待商榷更“弥足珍贵”。
[1] 贾永梅.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史实考略[J].史学月刊,2008,(2).
[2] 高莽.夏里亚宾在哈尔滨点滴[N].黑龙江日报,2006-03-21.
[3] 高莽.高贵的苦难:我和俄罗斯文学[M].洛阳: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2.
[4] 黑龙江省志 (第七十卷)·共产党志[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 高志超.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建立初期与基督教青年会[J].哈尔滨史志,1990,(1).
[6] 孙中山.勉中国基督教青年书 (1924年)[C]//孙中山文集:下.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24.
[7] 李述笑.五卅运动在哈尔滨[J].哈尔滨研究,1984,(4).
K3
A
1007-4937(2010)05-0092-04
2010-05-10
高龙彬 (1980-),男,山东潍坊人,记者,从事哈尔滨地方文化及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