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龙州 532420)
人类在长期对动物进行观察,驯化及使用过程中,创造出许多以动物为喻体的生动的比喻,英汉语皆然。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包含动物词汇的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的方法。
这种情况下,动物词在两种语言中是基本对等的,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直译法了,见驴译驴,见马译马,源语中的文化意义和概念意义在译文中就能得到同时传递,英语本族语和汉语本族语读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感受。如you stupid as ass!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译文: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来?类似的例子还有:as clever as a monkey如猴子一样聪明;as slow as a snail慢如蜗牛;as pure as a swan如天鹅一般圣洁;eat like a wolf狼吞虎咽;as fat as a pig胖得像头肥猪;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只会鹦鹉学舌。
但是,这种情况必竟是很少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具大,大量的习语是不能用直译法的。如若不然,翻译也就不会成为一种显学了。
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把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如“望子成龙”,不能直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因为“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是大相迥异的。龙是一种虚拟的动物,在中国神话中龙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民族自古就崇拜龙神,龙王等,现代国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又象征帝王之相,历代帝王自称是“真龙天子”,其子孙是“龙子,龙孙”,汉语里有望子成龙,龙习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群众喜爱的吉祥成语。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口喷火焰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英国最古老的史诗Bewolf中,dragon就被视为邪恶,最终被英雄所消灭。所以,dragon和龙绝对不可直接互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族语读者读到对方的这个词时,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此时,意译法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因此,“望子成龙”通常要意义为以下几种译文:
1)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th success in life.
2)to long to see one’s son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3)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4)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又如,亚州“四小龙”不能译成“four dragons”,而可译为“four tigers”。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传递出译出语的文化内涵,这样译入语的读者才能得到与译出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如Tom is a pig.猪在英汉文化中都有肮脏的联想意义,此外,猪在英语文化中还象征贪吃,在汉语文化中还象征愚蠢。此时,采用直译法或意译法各有千秋,同时,也各有其缺憾。因为,要么译文在丢失一部分文化意义时平添了另一种文化意义,要么文化意义得以保存,但概念意义完全丢失,失去了原文中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相结合的平衡美。此时,一个权宜的译法是用增词法对其文化意义加以限定,译为“汤姆像头猪,又脏又贪吃”。这样,让两种语言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递。
由于英汉民族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念,生活经验中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故而可以赋于不同的动物以相似的联想意义,于是动物词语中就出现了“形不同”却“意相似”的现象。如英语中的“lion”和汉语的“虎”。英汉两种文化中狮子,老虎都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在英语国家,“lion”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的象征,有as regal as a lion,as majestic as a lion的隐喻。12世纪后期英王查理一世勇武大胆而被称为lion-hearted.而在汉民族中引起同样联想的不是狮子而是老虎。汉语习语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又有“虎将”,“虎劲”“虎威”“虎头虎脑”等比喻。其次,汉语中的牛和英语中的“horse”也相对应。由于中国人常用牛来耕地,古代中国人喜欢用牛来设喻,如“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或“强壮如牛”等;而英国人则相应地说“to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此时,译者的主要目的还是移译源语的文化意义,译者可以采用代换法或意译法,如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应用替代法译为置身虎穴,或用意译法译为身处险境;a dead lion如果直译为一只死狮子,中国人会认为它只不过是一只死了的动物而已,这时可代换译为纸老虎,或意译为一个外强中干的人。
此外,常见的英汉内涵意义一致的动物还有汉语中的鸡和英语中的“goose”.如中文习惯说“鸡皮疙瘩”,“杀鸡取卵”,而英语中却是“gooseflesh”,“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对于这种意似形不同的动物词汇,翻译中一般还可采取转译手法,即用译语中内涵意义一致的动物词语来代替源语。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a drowned rat落汤鸡;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to talk horse吹牛;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赶鸭子上架;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老虎屁股摸不得;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尾;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
请看如下句子:He h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该句中a bull in a china shop是英语成语。如果把它译成像瓷器店里的一头公牛,而不用任何说明,中国读者肯定不能理解其表面文字的内在涵义。因为bull(公牛)一词在汉语中只是一种动物而已,没有什么文化意义。此时译者应该从移译文化意义的主要目的出发,既可用意译法传递其文化意义,译为他有力气,可是没有经过训练,动不动就闯祸。也可用增词法译为他有力气,可是没有经过训练,像一头钻进瓷器店里的公牛,一动就闯祸。这样读者就能领略a bull in a china shop中bull这一动物词所具有的异国情调。
以上简略谈了含有动物词汇的习语的英汉互译。从中可以看出,英汉语言都含有大量的包含动物词汇的习语,我们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从文化的角度,译出源语的文化内涵,让译入语的读者充分理解源语的意义,获得和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 [J].中国翻译,1988,(5):16-2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5]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陈伯松.英语习语概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