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整合

2010-04-10 12:57王少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基地

王少梅,张 妍

(1.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浅议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整合

王少梅1,2,张 妍1

(1.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结合黑龙江省发展实际,实现高教强省、科技强省;调动人力资源的创新意识,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用,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倡导调动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科技资源

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要立足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院校欲在“地方”上做文章,就要从学校的科研发展、专业建设、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充分考虑。黑龙江省高校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科技发展和人才需求等状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分配比例,强化地方特色意识,立足于地方的资源优势,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储备现状分析

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命运,也决定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 70%~80%,而我国仅为 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 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 l/5和发达国家的 1/9;每十万人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 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 3篇;每十万人申请的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 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 10件[1]。对于人才匮乏感受最深的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2000年北京地区春季人才交易会上,660家招聘单位中有 120多家是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企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 1 500多个岗位待聘。由于人才短缺的原因,在我国企业中,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寥寥无几,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低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 6.7年,民营企业的寿命仅仅 3年不到,而国外公司的平均寿命约 40~50年。可见,我国现有的人才状况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科研、注重创新,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机制。结合实际,黑龙江省的创新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其一,在科技资源方面。2003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三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级研讨班”上,有学者指出东北人力资源具有以下五个优势: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总人口中科教人员比例最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有国内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国内人均寿命最高。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检测统计表明,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指数分别居于全国的第 3、9、10位;2003年三省的创造力水平在全国分别居于第 7、16、14位。这说明,东北三省在科技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二,在人力资源方面。黑龙江省是科技强省,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层次、科技人才质量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黑龙江省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 (原黑龙江矿业学院)等多所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部级、省级高等院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的紧缺人才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冶金化工、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为此,全省高校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通过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开设试验基地、与地方合作办学等途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实习与培训,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培训了大批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东北经济区具有众多的自然、人文、科技资源优势,但是为什么在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今天表现出了衰退的迹象,以至于在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下纳入了老工业基地的范畴呢?这又引起了我们对东北经济区发展劣势的深刻反思。综观全局,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不协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由于两者之间没有做到科学高效的沟通,因而造成了高等院校培养出许多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其表现是这些人出了大学校门一直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差太远。这种现象的存在既浪费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又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才结构均衡与匹配的目标,除了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外,还必须改革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二,科技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科技中介体系不健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并不匮乏,但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企业中的科技资源相对不足。而社会中服务于创新系统的中介机构如资讯与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部门,并没有建立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单位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以及企业与市场、高等院校的科技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交流不畅,呈现出供需双方买卖两难的状况。

二、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那么对黑龙江省而言,创新能力依然是黑龙江省的生命力所在。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非常相近,透过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劣势分析,我们更加坚定了人才强省、科技强省的信念。在此,仅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角度,谈谈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黑龙江省蕴涵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基了共和国的工业,目前的劣势是创新能力较弱,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黑龙江省高等院校林立,工业基础雄厚,但是人力资源、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高等院校而言,主要涉及师资科研力量与人才培养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高等院校的师资科研来考虑。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不强。针对当前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而言,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晋职与奖励标准所依据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的层次、出版著作的数量,而并不要求产品或者效益形式的实物成果。由此导致了高等院校中的绝大多数高科技人才重学术、轻开发,重理论、轻实践,重职称、轻市场。高等院校出于维护教学、科研秩序的需要,并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导致科研人员投身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偶尔有参与企业创新者,也有不少后顾之忧。可见,高等院校以及教育部门有待于确立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社会科研实践的相关管理政策。

由于缺乏资金,高等院校的科研机制面临诸多困难。对于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而言,除几所部属院校、“211”院校以外,其他多数高校的研究经费来自于政府的投入。由于受到经济总量、财政支出和投资渠道的限制,高等院校的科研资金严重不足。加之政府资金投入规模较小,一些风险系数高、社会效益短期内不明显的项目很难继续进行;而得到资金的项目由于规模较小,其放大效果也并不明显。这种资金投入的“瓶颈”状态也是造成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大批科研成果外流甚至人才外流,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第二,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来考虑。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政策下,基本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将各部委所属的许多院校下放到地方,使得地方院校的数量增多。这些高校在整体学术水平上难以与重点大学相媲美,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其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提供,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地方高校的建设也呈现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从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资源迅速聚集,高等教育规模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后到 2006年 5月的几十年间,我国共有1 792所普通高校,其中,地方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比例较高,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 108所“211工程”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 69所,行业部委所属高校 12所,军事高校 3所,地方高校 24所,占总数的近 1/4。这些地方高校一般都依托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为所在城市及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各类急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预测,到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为 1.463亿,高校毛入学率达到 25%,在校大学生规模将近 2 866万,其中 90%左右的大学生要在地方高校就读。在一定意义上讲,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和质量[3]。

国内高校及高教研究机构也组织人员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和进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学校良性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高等教育如何在地方经济中发挥作用、如何用市场机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如何使高等学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因此,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解决当前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关于发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中的促进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等院校应当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下,积极制定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育人政策,鼓励并引导科技人才从事市场调研、信息咨询、企业创新等社会经济活动,拓宽科研领域,使理论科研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实践科研转变,扩大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高等院校应积极倡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化发展道路,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科研立项的选择投入中,注重对科技成果进行社会评价,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培训活动。将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建设相结合,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逐渐形成以企业发展为核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鼓励高等院校创办科研实体,建设科技园,推动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法国的索菲亚、我国的中关村等高新技术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强有力武器。黑龙江省应当鼓励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型企业实体,建设科技园区,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管理机制规范、服务系统健全、规模体系完善、创新实力雄厚,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使之真正成为高校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对现有的科技园区应进行改进与完善,并结合黑龙江省发展实际突出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新材料、新能源、中医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精密仪器等重点领域的开发与建设,突出科技园的创新示范效用。

第三,结合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提升高等院校的整体实力。高等院校要注重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力度,协调专业设置,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进行必要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人才培养计划,争取逐年递增本地区的招生数量,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种专业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搭建与社会联系的平台,为振兴东北培养高素质、重技能型人才。

[1] 张忠元,向洪.人才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06.

[2] 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3] 潘登.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宏观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杨大威〕

G4

A

1007-4937(2010)04-0148-03

2010-03-23

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人才支撑战略研究”(11541103)

王少梅 (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教育经济管理学研究;张妍(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我的基地我的连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