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准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按照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袁准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事关党的执政前途。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并不断变革的先进政党才有资格长期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我们党的现状和未来。按照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勇于变革是必然选择。
执政能力;执政地位;党的自身变革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事关党的执政前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再次要求全党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
众所周知,国家政权通过执政党的政党政治来运作,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因而,千方百计谋求执政地位并进而长期执政,成为所有政党至高无上的追求。据目前对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计,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实行严格的君主制或政教合一无政党之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政党,实行政党政治。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的政治形式。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政党政治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放眼全球,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众多政党陆续登上政治舞台,发展壮大甚至长期执政,另一方面,许多政党或政治组织又在人们的视野中迅速消失,成为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这其中的奥秘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一个政党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对执政的政党来说,如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主动进行自身改革,抱残守缺,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组织,它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时代的需要,来源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来源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进作用。所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走在历史发展前列,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能力,是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也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展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加强自身建设,原来先进的政党也会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甚至走向反面。一个政党一旦失去了先进性,就丧失了生命力,就会被历史所淘汰。纵览我们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代共产党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世所罕见,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我们党率领人民将一个“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的强大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善于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中找准自己的执政方位,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施自己的执政方略,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中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自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代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文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流动和配置,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为党长期执政赢得了发展经济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各国经济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美国依仗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作后盾,企图一强独霸,在政治上主宰全球。“当今的世界秩序不是建立在力量均势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霸权的基础上”[2],这种观点在2008年发生并影响至今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进一步强化,突出表现是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到处插手,甚至绕开联合国在外交和军事领域独行其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实力还不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背离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妥善处理各种经济磨擦,妥善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显,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党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主导了一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变革。这场由经济领域向社会其它领域扩展,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改革浪潮,历经三十个春秋,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是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所无法忘怀的。这场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而代之以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这种变化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同时,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3],人们认识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出现明显差异,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无疑给我们党的执政带来了全新的考验。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政治架构和领导体制、工作方式都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转,不仅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形成了固有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而且整个社会也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是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执政能力不适应。例如在风云突变、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发展思路如何从单纯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布局上如何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上如何从单一目标发展向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和对外统筹发展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的就业方式如何由统包总揽向自主择业转变?分配方式如何协调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兼顾公平的关系?社会治理中如何使不同利益主体、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等等,这些在计划经济时期不曾出现也不会出现的问题,现在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绕不过,躲不开,而且不少问题还是历史和现实诸多矛盾的集合,解决起来十分复杂和棘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冲突。
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体制和机制的多种原因,全党对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和云南孟连事件,2009年7月发生的吉林通钢事件,可以说都是我们在执政过程中工作不细、措施不力而酿成的局部执政危机。这种状况如果任其蔓延下去,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党作为中国这艘巨轮的舵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必须用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发展大势,主动站在历史发展前列,调整和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不断提高全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4]是必然选择。
一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勇于变革”。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已经站在历史新的起跑线上,党面临的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时代在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变化,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应有的态度。有些同志甚至一些有相当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一谈到党的建设自身改革就心有疑虑,怕与“变质、变修”划等号,因而总是在既有理念中找出路,或“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这是消极庸俗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事业有害的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暂时的,只有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党也是一样,只有跟着历史潮流一起变化,才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淘汰,也才有可能引领历史前进。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党的自身建设是否“勇于变革”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旨就是以“新形势”为座标,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命题,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作出了示范。我们必须遵照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用勇于变革的精神状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实践,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是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必须“勇于变革”。党领导国家发展,就是党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自觉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此,首先要深化领导制度改革。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进一步“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要义是党内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现行党委领导体制决策权和执行权高度合一,有其历史合理性,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不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不利于执行的便捷、高效,必须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科学配置,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就是要在制度上使权力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牵制,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理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就合理配置党内权力结构来说,党的决策权只能归属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的执行权归属党的各级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党的监督权归属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常委会;从党实施领导的角度而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地方党委要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要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社会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深化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在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既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又存在因集体领导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执行不力而产生的权力滥用问题。突出体现在领导班子内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或权力腐败。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精神,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在坚持领导班子内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权力结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权与科学配置,明确界定每个成员的权力范围、权力行使程序,改变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现象。其中,尤其要对主要负责人的权力进行科学配置,慎重授权并通过法规制度予以确立。可以将主要负责人不具体操作的权力合理分解给副职,主要负责人对副职的权力运作内容和程序进行监督和协调,使班子内部既分权制衡,又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完成领导集体的工作任务。如建立主要负责人不分管财务、人事、重大工程项目,党委讨论决策重大问题最后发言等具体工作的制度;建立主要负责人权力与责任相配套的授权机制,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从授权机制上制约主要负责人的权力。此外,还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民主集中制要求的各种具体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用制度化的机制和程序来规范领导者的权力范围。做到无论是哪一级的领导干部,都只能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使各种领导干部的权力不能滥用,从而保证代表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三是干部人事制度必须“勇于变革”。执政党是掌权的党,用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建设执政团队,才使我们的执政事业在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中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也要清醒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十分复杂的原因,我们识人、选人的机制已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地方大案、要案、窜案、窝案之所以不断发生,追根溯源,与用人机制有很大关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不少地方成了常态。忧党莫过于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变革选人用人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识别干部,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我们必须把政治立场靠得住、推动科学发展有本事、作风表现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必须扩大选人用人民主,根本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不良导向,必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任用提名制度、干部考察制度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一句话,要用不断扩大的民主和日益完善严格的制度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如此坚持以恒,必风清气正事业成,我们应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9-60.
D2
A
1004-3160(2010)01-0053-03
2009-10-15
袁准,男,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周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