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概况

2010-04-09 14:45廖映烨赖新生
环球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夹脊椎动脉电针

廖映烨 赖新生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曲折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CSA临床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2]。近年来报导针灸治疗CSA日益增多,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针灸治疗CSA临床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如下。

1 针灸治疗研究概述

1.1 针刺多穴

刘月芝[3]以通调督脉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C3~C7夹脊穴、风池,配穴加风府、大椎等督脉穴,观察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疗效显著,认为通调督脉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张国桥[4]针刺治疗CSA,取百会、太阳(双)、印堂、翳明(双)、合谷(双),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疗效显著。袁秀丽等[5]以活血通窍刺灸法针刺膈俞、风池、百劳穴,同时灸百会、上星穴,疗效明显,同时显著提高主观指标积分、体征积分,明显改变血液动力学指标。

1.2 针刺单穴

胡天燕等[6]以大椎穴合谷刺法治疗CSA,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颈项部的血液循环。方针[7]独取人中穴治疗CSA,总有效率达91.7%。吴伟伟[8]通过针刺太冲穴观察治疗CSA的即时疗效,认为针刺太冲穴和夹脊穴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太冲穴的对于治疗眩晕、头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夹脊穴,而治疗颈项酸痛的效果则不如颈夹脊穴。总体而言,太冲穴和夹脊穴的疗效相当。

1.2 电针

郑晓等[9]电针治疗CSA,取双侧华佗夹脊穴,得气后接电针仪,用疏密波,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度,每次45~60分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后血流速度显著增快,疗效肯定。曾庆明等[10]取双侧风池、颈3夹脊穴、天柱,得气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为60Hz,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每日1次,疗效满意。潘文宇等[11]电针督脉经穴:印堂、神庭、上星、百会、脑户、风府,配天柱(双),得气后通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疗效满意。并且治疗后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含量明显下降,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说明电针督脉经穴能有效地增加6-keto-PGF1α的分泌,抑制TXB2的分泌,维持正常脑血管的舒缩状态,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状。

1.3 穴位注射

李晓昊等[12]以天宗穴穴位注射治疗CSA,与对照组常规针刺临床疗效相当,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李凯[13]采用针灸加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CSA。曾群[14]以针刺加风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治疗CSA,疗效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的对照组,随访复发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曾群认为穴位注射具有穴效、药效迭加效应,穴位特异性、药物效能及针刺对机体的调节三者协同作用使穴位注射组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复发率低。

1.4 针刺加药物

焦杨等[15]针药并用治疗CSA,针刺以颈夹脊穴、百会、风池为主,配足三里、丰隆、太冲等穴;中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疗效满意。林少贞[16]观察针药结合治疗CSA,针刺双侧C3~C5夹脊穴、风池、百会,痰湿中阻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肝肾阴虚型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气虚血瘀型以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李明[17]针药结合治疗CSA,采用电针颈夹脊穴为主,配合中药防己黄芪汤合四物汤加减,疗效满意。

1.5 针刺加灸法

周文学[18]以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认为通过温调上注于头部的诸阳经和督脉穴位,可使脉道通利,清阳上升,则CSA伴随的头痛、眩晕症状自止。薛亮等[19]以针刺加“运动灸”治疗CSA,针刺风池、天柱及颈夹脊,出针后用15 cm×15 cm正方形全棉红布包裹1根点燃清艾条,于患者枕后至肩背部反复点揉,每根操作约3分钟,5根为1次治疗。薛亮认为“运动灸”把艾灸、手法治疗、药物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具有温热感的清艾条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枕、颈、肩背部,药力能透达深部,从而明显提高疗效。

1.6 针刺加物理疗法

曹友德等[20]治疗CSA针刺太阳、百会、印堂、合谷、血海、太溪等穴,并配合按摩,采用抹、拿、提按等手法。谭吉林、何希俊等[21]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CSA,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增加,椎动脉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显著增快,认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1.7 其他疗法

张慧兰等[22]观察耳压加体针对CSA影响,经治疗后头晕或头痛等主要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卢泽强[23]以头皮针配合艾灸治疗CSA疗效明显。张秋玲等[24]用浮针治疗CSA,在大椎穴旁开0.5~1寸,针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旋扫与平扫交替使用,疗效满意。浮针是通过疏通颈部经脉气血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其治疗效果与留针时间、扫散有关。

2 讨论

2.1 颈椎病疗效评价

颈椎病疗效评价是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常见的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生化指标等。大多数文献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一些体征的改善情况来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来评价,没有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所以有效率从70.3%~98.7%[25],这种评判标准程度低,急需建立一套统一的疗效标准,以便国内学者对颈椎病进行研究。

颈椎相关影像学检查有颈椎X线平片、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X线平片是确诊颈椎病的常规性检查,能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生理曲度的变化及功能活动情况,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6]。CT不仅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还可以显示椎管狭窄的程度,在判断小关节改变方面较MRI有优势,而对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难以区别[27]。MRI除了可以包含X线平片和CT所表现的征象外,还能显示出脊髓损伤的情况,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伴有严重神经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28]。TCD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常作为判定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准确获得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作为颈椎病简单分型的依据,并可即时排除椎动脉本身的疾病[29],但TCD不能准确反映椎动脉管径,无法连续显示椎动脉全程,受操作者主观影响大。影像学检查主要作为确诊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可能并不一致,如果作为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指标则难以完全反映颈椎病的整个病理过程。

生化指标也常作为间接疗效评价标准,如贺铁豪[30]观察CSA的血液流变学,认为CSA存在血液高黏滞倾向。汪军民[31]认为血浆内皮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田丰年等[32]认为测定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对于监测颈椎病的发生可起到一个早期标志物的作用,对于早期诊断和预防慢性颈椎病有一定意义。这些指标对评价临床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只有在被证实能反映主要结局指标的变化与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干预所带来的结果时,将其选择为疗效判定指标才有意义。

对颈椎病疗效评价,借助相关检查、指标是必须的,但不能仅局限于此,应引入评价体系的概念,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如引入量表进行全面的症状体征评价;除了评价干预措施的即时效应,还应评价其控制发作效果、远期效应等;不仅要应用主观指标,而且要选择必要的客观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颈椎病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2 问题及展望

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针灸治疗颈椎病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表现为系统评价文献较少,论证强度较高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少,而论证强度较低的简单对照试验、叙述性研究和专家评论较多。研究内容以观察临床疗效为主,而对治疗CSA的机理研究甚少,如一部分资料涉及到疗效机理研究都局限在针灸治疗CSA对血液流变学及局部血循环的影响方面,应加强从多层次、多方面探讨针灸疗效的机理。因此,今后在此领域里的研究,应着眼于提高临床研究水平,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严格科研设计,控制研究质量与内容,建立全面科学的临床治疗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刺治疗CSA选穴较零乱庞杂,没有总结穴位作用规律,对有效穴位进行筛选;针刺手法及配合其他方法过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标准化低,难以重复,给临床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可在分析、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其中共性的、规律性的部分组成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结合针灸治疗操作常规,对治疗方案的施术部位、操作具体过程、详细参数(如幅度、力度、时间等)进行规范,为确立CSA的针灸诊疗规范奠定基础。

在文献中,针刺多穴已经广泛应用,但单穴的研究很少,以单穴治疗只是个别报道,尚未得到关注。应加强对单穴特异性的研究。加强对单穴的研究,或许有利于制定科学的临床操作标准,提高临床治疗的规范性和重复性。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7.

[2]王君鳌,陈文治.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医正骨,2004,16(10):49-51.

[3]刘月芝.通调督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7,27(4):255-257.

[4]张国桥.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26(1):31.

[5]袁秀丽,刘驰,李培,等.活血通窍刺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1-13.

[6]胡天燕,欧阳八四.大椎穴合谷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6):34-35.

[7]方针.独取人中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北中医,2006,28(7):521.

[8]吴伟伟.针刺太冲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即时疗效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9.

[9]郑晓,李岩峰,忻志平等.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

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18-19.

[10]曾庆明,方丽萍,熊毅等.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1):12-13.

[11]潘文宇,王铠.电针督脉经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80-81.

[12]李晓昊,谢珠蓉,徐木创等.天宗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9,18(9):1525-1526.

[13]李凯.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 2006:3.

[14]曾群.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9):71.

[15]焦杨,李家康.针药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56-57.

[16]林少贞.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7(5):603.

[17]李明.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2):66.

[18]周文学.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43.

[19]薛亮,庞根生,马罕怿.针刺加运动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30.

[20]曹友德,王敏.针刺配合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0):3-4.

[21]谭吉林,何希俊,郭瑞兰,等.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71-372.

[22]张惠兰,仲远明,彭国民,等.耳压加体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0):697-698.

[23]卢泽强. 头皮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19-20.

[24]张秋玲,吴扬扬. 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J]. 陕西中医,2009,30(8):1054-1055.

[25]江庆淇,张必萌,吴焕淦,等.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2001,21(11):701.

[26]杨珍. 颈椎病X线平片与MRI影像对比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8):75-76.

[27]张庆伟,朱学宁,周艳荣. 颈椎病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分析[J].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225(5):50-51.

[28]买小军,王学琦,卢万春等. 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3):220-222.

[29]张伟中,贾立红,袁光,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螺旋CT、彩超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48-49.

[30]贺铁豪.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42-43.

[31]汪军民.川芎嗪和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0,15(1):3-4.

[32]田丰年,李慧,刘伟忠,等. 颈椎病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75-76.

猜你喜欢
夹脊椎动脉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颈夹脊”源流考略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