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探讨

2010-04-09 14:45:27张占玲
环球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甘温豆豉元气

张占玲

1 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体温中枢功能不全等疾病均可有发热表现。针对病因治疗多可获效。但临床上常有些患儿持续高热1~2月,通过各种检查和实验室指标均难以明确诊断,诸法治疗不退;另有些患儿,高热退后,持续低热不退,治疗亦颇为棘手。究其根本,正虚邪恋成为小儿长期发热的主要病机,而气虚为重要因素。气虚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人身之元气与生俱来,但又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之充盈,同时人体之卫气亦主要源自水谷精微,能运行于肌肤分肉之间,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肉及调节体温的作用。故气虚不仅出现疲乏无力等症;而且还可致卫气不足、丧失卫外之功。基于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此时体内气阳充实于肌肉、拓之于肌表,使气阳聚于肌表,而出现发热之象,正如《内经》所言“阳气者,烦劳则张”。

2 气虚是小儿长期发热的主要病理基础

素体虚弱: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禀赋不足则素体正气亏虚,《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热致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火在生理上相互资助,即“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病理上,则火热可以伤气,如“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故邪热特别是久热必然伤气而致气虚。

食湿致虚: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易致食伤脾胃,脾胃为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无论素体脾虚,运化失司而致的内湿,还是感天地之外湿,均可碍气伤阳而致气虚。《内经》曾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药物致虚:基于发热,医家常治以寒凉清热或发汗解表,如此不唯不功,反见其害,寒凉伤气,汗之则卫阳更虚,故用药不当常可致气虚。

3 甘温益气,清热透邪为基本治则

此类发热因虚而发,其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高热,否则低热。治疗切不可滥投解表或清热之剂。《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说:“脾胃之虚……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然而与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临床关键在于抓住气虚这一本质,选方不必拘于补中益气汤,可以采用四君子汤、桂枝汤、归脾汤、升阳益胃汤等多种方剂,同时佐以清热透邪之法。

4 病案析评

病例1 患者,女,6岁,2008年12月16日初诊。间断发热2个月。患儿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晨起约37.2℃,渐热至37.7℃,至午后3点渐退。热高时头晕,乏力,时有咳嗽,饮食二便可。曾服多种清热解毒及养阴清热中药,并静滴多种抗生素,仍低热不退。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心率86次/分,心音有力,律齐,两肺呼吸音略粗,无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脾不大。舌淡苔白略厚,脉弦细数。血细胞分析:白细胞6.0×109/L,中性粒细胞38%,淋巴细胞54%。胸部X光片:心肺膈未见异常。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证属气虚邪恋,治以甘温益气,和解透邪。方药:黄芪15 g、太子参10 g、清半夏6 g、茯苓10 g、柴胡10 g、黄芩10 g、青蒿10 g、豆豉10 g、薄荷后下6 g、炙甘草5 g,4剂水煎服。12月20日二诊,药后低热渐退,近两天体温均未超过37℃,已无乏力、头晕等症,仍时有咳嗽,舌淡,舌苔白厚减轻,脉弦细。继以前方加减服用5剂,体温未再反复,咳嗽亦止。

按语 本例患儿发热虽久,但热势不高,四诊合参,证属气虚邪郁少阳,不能驱邪外出,故缠绵不解。治疗以四君子汤扶助正气,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青蒿、豆豉、薄荷透邪外出,终使正复邪退。

病例2 患者,男,13岁。2009年10月20日初诊。发热20天。患儿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倦怠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短黄。先后服用多种清热解毒药物,并静点多种抗生素,治疗乏效。查体:体温38.5℃,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黄无华,咽部不红,扁桃体Ⅰ°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不大。舌淡胖,苔白,脉浮数无力。化验3次血细胞分析均正常。红细胞沉降率(ESR):7 mm/h。胸部X光片:心肺膈未见异常。拟诊“发热待查”。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邪郁不解。治以甘温健脾,益气清热。方药:黄芪20 g、党参15 g、当归15 g、白芍10 g、焦术10 g、葛根15 g、茯苓15 g、柴胡10 g、黄芩10 g、豆豉15 g、秦艽10 g、荆芥10 g、炙甘草5 g,4剂水煎服。10月24日二诊,药后周身微汗出,热势渐退,大便已成形,仍自觉乏力,食欲欠佳,舌淡,苔薄,脉虚无力。继服原方5剂,体温未再反复,食欲好转,乏力渐除,后以人参归脾丸善后。

按语 本例患儿素体虚弱,感邪后气阳郁于肌表,邪气留连卫气之间,热势缠绵不解。故治以甘温健脾,益气清热透邪。以归脾汤甘温益气养血,李东垣曾在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黄芪三药之后注称:“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特别是黄芪一味,《本草备要》赞其“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肥腠理,泻阴火,解肌热。”《本草述钩玄》认为其“通营卫之功,胜于桂枝。”如此于益气扶正之中再辅以秦艽、豆豉、黄芩、荆芥清热透邪外出。方证合拍,故能获效。

猜你喜欢
甘温豆豉元气
元气清晨
金秋(2023年8期)2023-07-07 03:02:36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论培土生金法对临床治疗COPD的指导意义
母亲的豆豉火焙鱼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6
如何养元气?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08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文学自由谈(2016年3期)2016-06-15 13:01:09
甘温除热法源流与实质探讨
不同后发酵时间的水豆豉理化特性比较研究
发酵时间对水豆豉胃损伤预防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