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苓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病 30例临床观察

2010-04-09 01:12李淑芳
河北中医 2010年1期
关键词:湿热型风寒脾虚

李淑芳

(北京市大兴中医医院儿科,北京 102600)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以 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最高[1]。2008-09—2009-01,笔者自拟香苓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病 30例,并以蒙脱石散治疗 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 60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30例,男 12例,女 18例;年龄 1~6个月 8例,7~12个月 7例,13~24个月 13例,2~4岁 2例;急性腹泻 10例,迁延性腹泻 16例,慢性腹泻 4例;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型 10例,伤食型 8例,脾虚型 10例,湿热型 2例。对照组 30例,男 14例,女 16例;年龄 1~6个月 8例,7~12个月 9例,13~ 24个月 10例,2~4岁 3例;急性腹泻 10例,迁延性腹泻 17例,慢性腹泻 3例;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型 9例,伤食型 9例,脾虚型 11例,湿热型 1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诊断”为“小儿腹泻(轻型)”[2]。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为黏液便或稀水样便,粪常规检查无白细胞或红细胞,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

1.2.2 辨证分型[3]

1.2.2.1 外感风寒型 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1.2.2.2 伤食型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腐,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1.2.2.3 脾虚型 泻下稀薄,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

1.2.2.4 湿热型 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实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自拟香苓止泻汤加减。药物组成:丁香 2 g,茯苓 6 g,伏龙肝 9g,赤石脂 9 g,肉豆蔻 6 g,莲子肉 6 g。日 1剂,水煎分 2次口服。

1.3.1.1 外感风寒型 治宜疏风散寒,予香苓止泻汤加藿香 9 g、木香 6 g、苏叶 9g。

1.3.1.2 伤食型 治宜消食化积,予香苓止泻汤加莱菔子 9 g、焦山楂 9 g、神曲 9g。

1.3.1.3 脾虚型 治宜健脾益气,予香苓止泻汤加山药9 g、扁豆 9 g。

1.3.1.4 湿热型 治宜清热利湿,予香苓止泻汤加葛根9 g,黄芩 9 g,黄连 2 g。

1.3.2 对照组 予蒙脱石散(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 19990307)口服,年龄 <6个月,每次 1/3包,每日 2次;6个月 ~1岁,每次 1/3包,每日 3次;1~2岁,每次 1/2包,每日 2次;2~4岁,每次 1/2包,每日3次。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 5 d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除大便次数较多的患儿口服补液盐补充体液外,2组治疗期间均停用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其他外治药。

1.4 疗效标准

1.4.1 症状评分标准 大便次数每日<2次记 0分,每日 2~3次记 1分,每日 4~5次记 2分,每日 >6次记 3分;大便坚硬记 0分,大便柔软记 1分,大便稀薄水样记 2分,黏液便记 3分;无胀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记 0分,偶尔有胀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记 1分,经常有胀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记 2分,持续有胀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记3分[2]。

1.4.2 疗效判断 治疗后积分改善率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治愈:改善率≥80%;好转:改善率 30%~80%;无效:改善率≤30%[2]。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

2 结 果

治疗组 30例,治愈 21例,好转 5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86.67%;对照组 30例,治愈 13例,好转 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8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小儿腹泻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抗感染在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腹泻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4]。中医学认为根据泄泻的症状和粪便的不同应分类立名,如《内经》统称为“泄”,但有“濡泄”、“洞泄”、“注泄”等名称。小儿泄泻分为虚实 2种,实证中可分为伤食泻、风寒泻和湿热泻,虚证中常见为脾虚泻。泄泻用药最忌大苦大寒及滋阴助湿之品,应以健脾燥湿、分利清浊为主,根据辩证在固定成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香苓止泻汤中丁香、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茯苓健脾止泻;赤石脂酸收止泻;伏龙肝固肠止泻;莲子肉健脾益胃。诸药合用,其机制在于改善和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和防御能力,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故临床疗效显著。香苓止泻汤成分天然,毒副作用小,药味少,口感好,减少了小儿口服中药的困难,尤其对于慢性、迁延性腹泻患儿效果更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胡皓夫,董宗祈,方鹤松.《全国儿科合理用药学术会议》纪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2):124-125.

[2] 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3]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6.

[4] 张君平,乔波涛.苍苓止泻口服液治疗小儿腹泻 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4):300-301.

猜你喜欢
湿热型风寒脾虚
冬读古诗御风寒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