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标准,符合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如有以下表现者视为重症高危病例:(1)年龄小于3岁,体温39℃以上,发热3天以上;(2)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如:精神差,肢体无力或肢体抖动、嗜睡或抽搐、头痛、频繁呕吐;(3)心率增快或减慢;(4)高血压或低血压、面色苍白、末梢循环不良;(5)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6)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5×109/L,嗜中性粒细胞所占60%以上;(7)高血糖。
根据重症病例临床表现,临床常按系统分类如下: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四肢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更严重者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等。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综合症状,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2.1.1 中医辨证为气分热甚或气营两燔者 症见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或持续高热,汗多,渴欲多饮,面红目赤,咽痛,手足口多部位皮疹增多密集,颜色加深,疱疹周围红晕明显,散在瘀点。患儿精神差、高热、嗜睡、易惊,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有力,指纹可见风关、或气关,色暗紫。
治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以白虎汤、清营汤加减:生石膏30 g、知母10 g、丹皮10 g、玄参10 g、羚羊角先煎3 g、生地12 g、蝉蜕6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连翘15 g、栀子10 g、赤芍10 g。
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川朴各6 g以清热理气通便;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佩兰各10 g以清热除烦止呕;兼鼻衄、皮肤瘀斑者,加用白茅根、茜草各15 g以清热止血;惊颤、抽动者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口服。
2.1.2 中医辨证为热入营血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四肢惊颤,神志模糊、时有谵语,疱疹周围红晕增宽,色紫红或多见瘀点、甚则瘀斑,时有抽搐、惊厥,口唇发绀。或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舌质绛、少津、苔黄腻或见少苔、苔生芒刺。脉细数,指纹达气关或命关青紫或见黑紫。
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方以清瘟败毒饮加减:犀角5 g(现用水牛角30 g代,先煎)、黄连3 g、黄芩10 g、生石膏30 g、知母10 g、栀子10 g、银花12 g、生地10 g、连翘10 g、淡竹叶6 g、丹参10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紫草10 g、贯众10 g、蒲公英15 g。
惊厥明显加钩藤、地龙以熄风解痉;面色苍白或青灰,肌肤湿冷,四肢厥冷,气息微弱,汗出不温,目光无神,脉沉伏等,宜先用参附龙牡汤以救逆固脱、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然后再用上方治疗。热陷心包而致窍闭神昏,宜配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2.2.1 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 症见低热、多汗,丘疹、疱疹渐消失,神清烦躁,食欲欠佳,乏力、倦怠、口干、肌肤干燥,五心烦热,舌质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此气阴两亏,治宜补气养阴,健脾和胃。
药用沙参麦冬汤或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沙参15 g,麦冬10 g,陈皮10 g,当归10 g,山药10 g,知母10 g,天花粉15 g,桑叶10 g,甘草3 g。气虚倦怠乏力明显者加用西洋参;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茯神;食少者加焦楂、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文术。
2.2.2 中医辨证为痰阻经络 症见患儿痰多、失语,咯痰无力,喉中痰堵,咳嗽不爽,或撤呼吸机拔气管插管后声带损伤,不能发音,或久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撤机困难,或痰堵致肺不张,呼吸费力,或痰堵脑窍,神志模糊,舌强不转,涎唾溢盛,此为痰浊阻窍,治宜豁痰开窍,通经化瘀。
药用解语丹、涤痰汤加减:白附子(炮)、石菖蒲、远志肉、天麻、全蝎(去毒,酒炒)、羌活、僵蚕各30 g,木香10 g,牛胆南星30 g。
2.2.3 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因肝肾受累、经脉失养,络脉空虚而症见肢体麻木、骨肌无力;甚则半身不遂,肢体强直性瘫痪,以及震颤、不自主动作,癫痫样发作,此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治以养阴熄风。
药以大定风珠合止痉散加减:生白芍10 g、阿胶烊化10 g、生龟板先煎12 g、生鳖甲先煎10 g、干生地10 g、麻仁碎6 g、五味子6 g、生牡蛎25 g、麦冬10 g、全蝎冲服2 g、蜈蚣冲服2 g、天麻6 g、僵蚕6 g、炙甘草6 g。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更昔洛韦针抗病毒、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补液等处理,合并细菌、支原体感染者分别予抗生素、抗支原体感染药物治疗。
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1)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 g/kg,分2~3天给予。(2)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20~30 mg/(kg·d),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10 mg/(kg·d)至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粘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3)20%甘露醇1~2 g/(kg·次),20~30 分钟静脉推注,每隔4~6小时或8小时给药。必要时加用白蛋白、呋塞米。(4)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加强治疗措施偏重不同:(1)当患儿有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肢体抖动或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者,采取快脱慢补的治疗方案:保持病人镇静、吸氧,限制液体入量。及早、快速、大剂量的给予20%甘露醇迅速降低颅内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输注白蛋白或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并给予呋塞米,以快速降低颅内压,保持患儿呈轻度脱水状态。(2)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白蛋白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3)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此时要注意: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吸痰;可给布地奈德和氨溴索雾化,以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稀释痰液;呼吸机初调参数为:吸入氧浓度:80%~100%;吸气峰压(PIP):20~30 cmH2O;呼吸末正压(PEEP):6~10 cmH2O;呼吸频率(f):20~40次/分,潮气量6~8 m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重型患儿以手、足、口腔、臀部多个部位丘疹、疱疹、红斑、咽颊炎或伴咳嗽、气促、精神倦怠、呕吐等,体温在38.5℃以上者,给予中成药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输液或肌注治疗;属风热重证者予银翘散加减;属热毒重症者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均为中药汤剂服用。
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热毒宁成分主要含青蒿、金银花、栀子,其中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血、凉风散热之功效,还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氧化、双向调节免疫系统、兴奋中枢神经等药理作用;栀子含栀子甙、 去羟栀子甙、鸡屎藤次甙甲酯及少量山栀甙,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效。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开窍醒脑,凉血行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效,在清除自由基、降低脑脊液中内源性致热原、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缩短昏迷时间及退热等方面有显著作用,用于治疗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引起的意识障碍及高热等。
安宫牛黄丸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症状为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方中以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熄风止痉;犀角咸寒,清营凉血,安神定惊;麝香芳香,通达经络,开窍醒神,共为主药。辅以黄芩、黄连、栀子苦寒泄降,泻火解毒以助牛黄、犀角清泄心包之热;雄黄解毒豁痰;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痰开郁;朱砂、珍珠、金箔清心镇静安神,熄风止痉定惊,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效,为治疗高热神昏、痰阻窍道的要药。瘟热疫毒,燔灼营血,热陷心包,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斜;感受外邪,热极生风,风痰上扰,高热烦躁,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者均可用。
因安宫牛黄丸中含有朱砂和雄黄,不宜超量或持久服用,尤其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更不宜服用;
猴枣散组方:猴子枣、全蝎、猪牙皂角、细辛、石菖蒲、草豆蔻、琥珀、珍珠、牛黄、麝香、川贝母。有清热、除痰、镇惊、通窍之功效。主治痰热壅盛所致的小儿高热,惊风,咳喘等症。主要有解热,抗炎,镇咳,平喘作用。痰热昏仆,语言蹇涩、癫狂惊痫及小儿急惊,壮热神昏,喘咳痰盛,四肢抽搐者可用。
西洋参益气养阴,用于后期汗多无力之症,可单味药另炖服用;麝香醒神开窍、驱除痰浊,可单味药冲服;羚羊角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可用于热极动风、痰阻神昏之证,可为沫冲服。
手足口病属中医学“时疫”和“温病”范畴。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肺脾气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中医治疗疫疹初起忌用寒凉,宜辛凉宣透,热证忌用辛热,发热忌妄用汗下,皮疹忌用补涩,防闭邪留寇。中医药在治疗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H1N1甲型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依然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显示其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