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莉,李变娥
随着现代医疗、护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何能调动一批在科内颇有影响力的护士,在工作中,尤其节假日、夜间行使他们的权利,如何增进其对科室的忠诚度与责任心,是科室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我院从2007年12月—2009年11月在急诊科、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开展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实行护理组长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急诊科、CCU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多变性,病人及家属均处于很强的心理应激状态,科室护理人员多且年轻护士数量比例大、年龄段相仿,缺乏临床经验,给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由于护士长不能每时每刻去关注每一位护理人员,因此,合理利用现有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使用、培训,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优质、高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并且要使这种管理、培训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护士长下设护理组长5名,每名护理组长带领3名护士、2名护工开展工作。
2.1 护理组长评选条件 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护理工作5年以上,对个人能力有信心。高年资护士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人际沟通以及应对和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较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将科室现有护理人员分为5组,应选出5名护理组长,但经过考核,符合条件的最终有7名护士入选,科室采取末尾淘汰制及自荐制,让他们时刻有紧迫感,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的竞争。每6个月根据护理组长考核内容进行1次考核,其中有3次为最后1名,将撤销其组长资格;在任职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立即免除资格;本科学历以上、从事本专业护理工作3年以上,也可破格参加评选。
2.2 各级护理人员待遇 护理组长是通过护理部、科主任、科内护士长、全科医护人员的综合评价选出的,因此,和普通组员待遇有所差别,从以下几点体现。①夜班补助:护理组长80元/个,组员50元/个,护工20元/个;②绩效工资:护理组长平均每月比组员多500元;③每年的省、市先进个人、十佳优秀护士等光荣称号基本上从护理组长中产生。
2.3 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及职责 各项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制度,如护理组长职责、组员职责、护工职责、各班工作流程、各病区规范及要求、各层次护理人员考核内容、绩效分配原则、淘汰制、自荐制等。只有组织结构明晰、管理层次清楚、工作职责明确,才能真正做到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传统分层次使用模式由护士长负责科室护理管理工作,副主任护师在护士长领导下负责护理科研工作,指导主管护师开展护理教学工作,护师在主管护师指导下负责病人的治疗,护士在护师指导下进行基础护理工作。传统模式缺乏竞争意识,护理人员按职称做相应的工作;新模式竞争力强,从上到下可以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从结构上看,旧模式工作内容过于单一,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新模式点多面广,信息量大,知识全面,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职责不断拓展,给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构建学习型护理团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内涵上讲,旧模式护理人员进步慢,对病人病情掌握不详细,工作被动;新模式护理人员各种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提高,护理服务品质得以提升,护患关系的亲和性加强。从思想上讲,旧模式调动不起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工作没有动力,比较机械;新模式护理人员工作热情高,竞争力强,护理理念和专业技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1 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 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模式的优点在于强调了护理组长与护士长、护理组长与护理组长、护理组长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这种人人参与管理的形式让组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间充满信任感,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从而增强了整个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
4.2 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理组长角色转变后,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参与管理、深入观察、总结,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及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增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4.3 为护理管理者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人人都具备、都能胜任的,其管理能力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努力培养和锻炼出来的[2]。一批护理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了护理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为下一步培养临床护理管理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院新竞聘上岗的5名护士长就是从护理组长中产生的。
4.4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安全文化意识 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不仅强化了护理组长和组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基础质量控制的力度,有效地控制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护理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创建病人安全文化奠定了基础。
4.5 树立了护理质量控制观 结合“2009年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年”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充分认识到科室一级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护理组长在工作中,树立了质量控制观,对每个组员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增强了组员的工作自觉性,加强了护士长与护士的沟通与联系,为护士长全面掌握科室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运行提供了信息,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动态质量监控网络[3]。使质量控制呈波浪式前进,以期达到持续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目的[4]。
4.6 引领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士长管理已告别经验管理时代[5],通过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护士长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临床护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期引入新知识,拓宽护理人员的眼界,积极鼓励创新,增加凝聚力,增进忠诚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工作水平。
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2年来,护理组长的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责任心明显加强,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团队更加合作,精益求精。护士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难度、责任风险都有了直接的联系,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认可,护士可以通过自己专业上的发展,得到技术职务的提升,转变了护士的职业价值观[6],减少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流失。使护士认识到,只有在病人身边,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才有用武之地;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优势的竞争[7],人力资源能否发挥最大作用,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如何思考,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1]张淑琴,李满华,林艳娟.应用“木桶原理”对护理人员强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47.
[2]丁汉梅.护士参与科室质量考核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3A):632.
[3]郑建萍,高玉华.调整质量管理思路 提高护理管理实效[J].护理研究,2007,21(3B):729-730.
[4]方秀新.运用ISO9000族标准进行护理流程再造[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34.
[5]张述华.转变观念 打造崭新的护理管理工作思路[J].全科护理,2009,7(3A):615.
[6]张立新.机制决定成败——青医附院护理人员分层次管理的成效与问题[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23-24.
[7]叶秀峰,史炎.浅谈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之异同[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