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云
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以阿来为个案
晏 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坛发生了诸多变化,喧嚣浮华之气日见兴盛。执着地追寻自己的文学操守、自觉地呈现身份认同的作家才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试以阿来为具体个案,探讨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身份问题;文化认同;“扎根”
现代作家普遍有着多重身份,这成为影响一个作家心态、语言、视角等诸多方面的潜在而又重要的因素。提出小说作者的身份问题在眼下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他们的身份从未像现在这样确定。当代文学的参与者,稍微有一点名气的,在文坛上似乎都有一个位置。但是问题就出在这——文坛的圈子并不能给予作者任何真实的身份。然而,文坛的虚拟存在,使深陷其中的许多判断力不够敏锐的人迷失了方向,用作家的身份取代了自己独立观察和思考的立场。
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和语言的创造。先锋派、写实主义等文体试验对文学传统的反驳、文学的商品化、私语化等,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文学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中国文坛热闹喧嚣。少数民族作家张承志的《金牧场》、《心灵史》,霍达的《补天裂》、《穆斯林的葬礼》和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阿来的《尘埃落定》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一举夺得中国文坛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少数民族文学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与他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对于文学商品化、商业化的反驳和对精英文学立场的坚守,还在于他们生活在主流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夹缝中,所呈现的矛盾心理、身份认同感和全球化下人们的身份困惑相契合,容易在心理层次上引起人们对文化认同的心理共鸣。“文化认同”又多被翻译为“文化身份”,在英文中为culture identity。Identity作为名词,既有“同一(性)”,又有“身份;本身;本体;个性;特性”的意思,“culture identity”的精确意义还有待商榷。尽管如此,学界还是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文化身份是特定文化主题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就确认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而言,在理论上大体有民族、族群、种族、阶级、性别、宗教、职业、语言等尺度。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正成为世界文化的基本趋势,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放逐和迁徙,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包围中实现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确认,成为今天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不得不面对的严肃问题。在少数民族作家中,阿来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阿来,出生于大渡河的主要支流——梭磨河畔,父亲是藏族人,母亲是汉族人,从出身来看,他就是一个汉藏混血儿,身上流淌着两个民族的血液。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来对于汉人和汉文化的认同是自然的。“从童年起,一个藏族人就注定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更高等的学校,我们学习汉语,使用汉语,回到日常生活中,又依然用藏语交流,表达我们看到的一切,和这一切所引起的全部感受……把藏语对话变成汉语对话必然隐含藏语的思维方式。”因此,藏文化是其创作素材的重要源泉,包括藏族民间流传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寓言故事等。在《尘埃落定》中,“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清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不仅如此,阿来小说还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汉化的特点。阿来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在谈到故土的风俗、器物、传统等时,多用藏文来表达,而在宣泄感情的时候,他又总是揉入了理性的思考,显示了汉文化思理绵长的特点,体现了他吸收汉语精髓,受汉文化深深浸染的影响。
苏耀昌先生曾说:身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亦即是身份被形成、转变,然后消失,研究者需要检视一段较长的时段才能追踪到它的起源和转变。身份是通过互动而出现及转变的。人只有在与外界的人互动时,才“发现”自己的身份。阎嘉先生也指出:把身份看成是流动的、建构的和不断形成的,重视差异、杂交、迁移和流离,挑战和解构本质论的、普遍化的身份观,已经形成了研究的主潮。今天,大多数有影响的文化研究者都赞同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是流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观点。爱德华·赛义德指出: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研究一个作家的身份,必须审视其萌芽、发端到呈现、转变、消失的全过程,才能对身份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甄别。然而,当代中国文坛的虚拟存在,使深陷其中的许多判断力不够敏锐的人迷失了方向,用作家的身份取代了自己独立观察和思考的立场,紧紧跟随时代潮流,积极响应消费者而创作,造成了文坛喧嚣浮华的文化泡沫四处飞溅,令人应接不暇。从上文对阿来的身份问题做出的初步阐释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是对于文学商品化、商业化的反驳,是刺进文化泡沫的一根针尖,是自己面对自己创建的文本所作的揣摩和分析,是自然而然的流淌,是给徒具浮华外表的文坛注入的新鲜血液。这与作者的汉藏双重文化身份密不可分。
文化身份是一个族群和个体的支撑性内核,是一个种族精神场域里的鲜明标识,所以,“我究竟是谁,究竟是什么,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认同和身份定位问题,是汉语写作作家的普遍困惑,是作家对自己身份的不懈追求。阿来作为一个汉语写作作家,不仅要面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进程,还要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审视、揭露和批判川康地区文化中的野蛮、落后和非人道的方面,同时又流露出对本民族文化受历史挤压可能面临的危机的惋惜和哀叹。阿来在身份的裂变与重构中,在多重夹缝中寻求新的建构空间,并获得了突出的成就。按照赛义德的观点,身份作为被建构的过程,“它取决于与其相区别、相竞争的他者的关系。”阿来作品展现的是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如何取舍的深刻反思。作者站在现代的高度,在对本民族的淳朴直率留恋的同时,又对本土文化中的愚昧顽疾痛心不已,两种文化、两种血液共同影响下的阿来,对自己身份的追问,在《尘埃落定》中还原为傻子的追问:“我是谁?” “我在哪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蕴含着异常深刻的内涵。
阿来在36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嘉戎地区,接受的是汉语教育,毕业后做了教师,还在文化馆当了几年机关小干部。他接触的更多的是藏民和藏文化,这使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认同问题。他深深扎根于藏族文化之中,但他所受到的教育和工作环境等又都与汉文化有着莫大的联系,在作品中体现为用双重文化视野审视本民族文化,而又有所超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正如西蒙娜·薇依所说:“扎根(enracinement)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这是最难定义的事物之一。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且自然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而拥有一个根,这集体活生生地保守着一些过去的宝藏和对未来的预感(presentiment davenir)。所谓自然的参与,指的就是由地点、出生、职业、周遭环境所带来的参与。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多重的根。每个人都需要,以他作为自然成员的环境为中介,接受其道德、理智、灵性生命的几乎全部内容。”沈从文也说过,他的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却几乎大部分取材于远离青岛数千里外我的故乡,湘西山区周围一些荒僻小山城、村落——也就是我生命生长的那些小村小店,或河边船上。我熟悉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民的哀乐样式。它们在我生命中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影响我,控制我。我从20岁起,先后转人几个大都市生活。经过整整半个世纪,表面上我仿佛完全变了,事实上却依然活在我顽童时代生活留给我的无比深刻的印象中。”阿来自《尘埃落定》起,才逐渐开始有意识地从单一的藏文化创作视野转向汉藏两重文化的创作视野。由此看见,作家对自己文化的根的需求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其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李建: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阿来: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就这样日益丰盈[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309
3.苏耀昌:香港人身份的形成和转变[J].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C].乔健、李沛良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6
4.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5.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后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9:426—427
6.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7.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8.沈从文:德译《从文短篇小说集》序[A].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l6卷[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OntheImpactofIdentificationontheLiteralCreation
Yan Yu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literature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noisy glitz has been rampant. Writers dedicated to pursuing their literature integrity ,but only present their identity consciously can be interested the readers. The paper ,taking A Lai as a example , explores the impact of identification on a writer's literary works.
identity issue ; culture identity ; rooting
ClassNo.:I03DocumentMark:A
郑英玲)
晏云,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7级研究生,四川·西华。邮政编码:637002
1672-6758(2010)02-0103-2
I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