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初探*
王林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随着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教育面临着改革及创新的艰巨任务,而对于发展短暂但迅速的计算机应用科学,成为高科技创新和转型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计算机应用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模型;量化
曾经有个企业招聘一名行政助理,待遇非常优厚,招聘职位上的要求也非常简单,要会使用WORD、EXCEL、PPT,另外就是沟通表达能力较强,善于倾听,并且善于总结,第三条要求是能够协助部门经理汇总数据,并对部门情况通过PPT演示和汇报,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几条,筛选了上百人,竟无一人可以,企业招聘人员后来苦笑说,且不说沟通能力这些软指标,很多人甚至认为WORD就是打字,EXCEL就是有框格的打字,PPT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即使知道了,现场测试PPT编写能力时也发现同一人编写的每页风格各异,字体大小不一,符号应用混乱等现象,你说如果招聘到这样的员工,部门经理岂不是要累死了,还要给他修改字体、标点甚至调整符号,那样花费的时间、成本远远大于招聘一个熟练工人的投入。
(1)学校没有要求。对于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培训,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有任何要求,从来不要求格式、样式、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考试时只考内容,只要内容填写对了,即使使用一个记事本也可以,所以导致许多学生应聘工作岗位时,由于基本知识不到位而失去了机会。
(2)不了解企业实际应用情况。企业中的要求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而对于一些学校中的去企业实践人员来说,参加实践的企业由于学生实践时间较短,学习后也不一定会留在企业工作,所以企业也不会认真要求毕业生和员工一样苛刻,结果可想而知,毕业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还是没有严格的统一规范要求,也没有真正实践到一个客户要求的项目中去。
(3)毕业生自以为是。一般毕业生没有经历过客户要求,实践经验缺乏,但许多毕业生自以为是,对于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屑一顾,导致诸如一些基本计算机应用要求如耳旁风,过眼云烟一样。
目前教师的教学虽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与企业的实际沟通和联系,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联系实际情况。
教材发布滞后,每一轮新教材的发布必须经过层层手续审批之后才能作为新教材使用,有时延误了教学使用。
(1)建立多级量化的教学评定指标。学校建立严格的部门、教师、学生三级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公正公开的质量评判,引入外部咨询机构客观的判断,识别发现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教学改革建议。部门的主要指标是基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学校必须独立承担应有的责任,以减少为社会带来的压力,如基建投资过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系或者部门,主要指标为:投资回报率、教学进度、教学成本、教学质量等量化度量指标,针对教师可以为教学进度、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针对学生可以为课时数、投入评价、学生产出等。
(2)建立客观的评定体系。由于计算机应用与其他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建立灵活的评定体系,如建立专家打分和学生两级打分制度,针对实用性和理论性分别进行打分。由企业组成的专家组对专业课进行打分,由学生针对其实用性和课堂等情况进行打分。如专家可以占据70%的分值,学生占据30%的分值。可以分为教学前准备、教学中互动、教学后评定三个方面。
(3)建立与企业、经验专家的持久有效的合作制度。企业可以派遣人员免费学习相关课程,但必须提供专家授课,学校作为中间人的载体以使其企业受益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未来实际工作的认知。学校可以每年度或半年度发布专业课程列表,并详细说明教学内容、适合听众、教学的方式、达到目标、绩效评定方式等。针对学习情况,学校结合相关人的反应给予学生评定,并颁发相关学习证书,以促进学生更加容易在未来就业中占据优势。
如针对EXCEL、PPT、WORD等基础应用的教学,可以分为入门级、普通级、专业级,入门级可以设定为:文件录入、排版等基本操作,普通级设定为域、审阅发布等实践操作,专业级可以设定为宏代码编制、对象引用等高级操作。相应企业也可以根据级别来确定学生的适用性。
(1)建立教学实践模型。通过教学中的实践逐渐总结,建立起教学实践模型,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原则、实践点、量化数据等,并通过工具来进行管理。
(2)引入认证制度。居安思危,计算机的发展在短短数十年突飞猛进,知识更替周期大大缩短,导致企业面临人才过剩和短缺的同时,教学和管理方式也同样考虑及时变更,通过引用企业中的认证管理制度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标准化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企业实践的能力和方式,同样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际企业的需要。
目前国外高校或者国内部分高校已经通过引入ISO、ITIL、CMMI等模型来促进和协助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扩张而造成持续性发展的和谐。
(3)引入免费的或适合的购入工具。通过实践工具的引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专门的教学工具评估组,以保证工具的可靠性、适用性和良好的性价比。
(1)建立数据挖掘机制。通过定期的对数据库进行广度和深度的统计和分析,识别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以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并确定明确的行业标准。
(2)项目承包共赢机制。欢迎学校教师引入计算机专业的项目,并在学生中实行招聘制度,建立课余时间实际的公司工作制度。教师可以做项目经理,学校可以作为第三方监管,学生可以真实体会实际企业的项目运行情况,达到三赢的目的。
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成果,以及对成果的分析,如果有了团队竞争的项目承包制度后,学校可以完全通过自主建立数据库来保存教学中的一切成果,并通过挖掘来赢取市场上的商业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任何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魄力和远观的目光来,坚持改革,坚持以商业化为主和为学生服务为本,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理念,我们相信,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分级、分工而带来的好处,学校甚至教师也能体会到争取做一流高校的乐趣,而对于社会和其他高校也会带来一定的促进影响。
[1]程龙,葛蒲阳,张志强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冯华.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6).
G642.0
A
1008-469X(2010)02-0071-02
2009-12-28
王林娜(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档案的管理与研究。
(责任编辑 陈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