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文化教学*

2010-04-07 21:28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言文化

赵 君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浅论《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文化教学*

赵 君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将古代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课外阅读的深度、教师潜移默化的身教等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上更进一步,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

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多媒体

《古代汉语》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古籍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提高人文修养。今天我们面临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由于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外语和各种考级、考证的压力,真正用于古代汉语学习的时间很少,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古代汉语的魅力。据调查古代汉语给学员的印象往往是枯燥、难懂,离现实生活太远,缺乏实用价值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古代汉语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是古代汉语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将古代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文选的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上更进一步,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

一、古代汉语中蕴涵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汉语》教学是把古代汉民族的语言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学的重点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这种古老的民族语言,不但联系着本民族广阔的古代生活,还联系着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的心理、风物、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录与写照。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自然就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并接受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这种专业训练和精神培育几乎可以是合二为一的过程。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个特点,在语言训练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以学生精神力量的焕发来作为语言训练效率提高的可靠因素,从而实现语言的专业训练和传统文化培育彼此促进的良好效果。

二、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1.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变革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它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将《古代汉语》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中来进行。让学生在掌握字词含义的同时充分体会到文字的古代文化内蕴,进而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我们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甚至宗教、巫术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进行教学,融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

例如,我们讲解《论语·雍也》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评价子路学问的一句。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那我们必须先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孔子为何要以“堂”、“室”作比呢?这就关系到古人居住的习惯,古代的“室”是人居住的地方,要入室必须先到堂,堂无前壁,相当于一个有顶、有柱的高台,要到堂必须历阶而上,所以是“升堂”。一般情况下,外人是不能进入内室的,而仅到了堂上,是无法得知主人家中的真正情况的。故孔子以“入室”比作学问的真正“到家”,把“升堂”比作只了解皮毛而未得到真谛的情况。

再如,《鸿门宴》中写人物坐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坐向与人们的等级、尊卑观念紧紧地联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深奥枯燥的古文字变得浅显生动,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现象及思想内容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古文阅读能力才会随之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由“语言主导课堂”向“文化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

其次,更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等相关设施,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如课前存储教学信息,课中输出教学信息,课后补充教学信息。课堂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调查,80%的同学要求讲解古代文化常识,并且在进一步调查中学生提出要求讲解古代文化不仅仅是因为其有趣味性,而是对帮助理解全文有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例如,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古代汉语常用词进行直观处理 ,应充分重视古文字(含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的分析,因为字形与字的本义往往有密切的联系。以“饮”字为例,甲骨文右面和左上角是人俯首伸出舌头的形象,下面是盛酒的器皿,表示喝,是会意字。在“人”与“酉”之间增加声符“今”,发展成金文,因而使这个字由会意字演化为从“欠”、从“酉”、从“今”的形声字。这个字光凭现行的楷书,甚至小篆都很难表述清楚,但运用幻灯教学一展示,甲骨文、金文的文字结构就清清楚楚,这样就突破了通过对古文字结构的分析,掌握古代汉语字词本义的教学难点。

再如,“宫、商、角、徵、羽”是古人对五音的称呼,靠语言的叙述,往往不知所云,使人如坠云里雾里。而将其诉诸听觉时,这些枯燥无味的字眼就变成灵动的乐符飞舞在耳边,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再次,增加课堂中的小专题讲授。对于某些屡屡涉及的古代文化内容,可以采用课堂小专题的讲授模式。如古人的姓氏字号、古人的尊称和谦称、古人的物质文化(器物、服饰等)。特别是把物质文化的图片做成幻灯,一边展示,一边结合语言实例来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釜甑”的样子与功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范增“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中的“”的形象与内涵,《论语·宪问》中孔子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汉族“束发”的服饰特点。采用这种模式,比起传统的单纯以语言描述或者板书图画的方式要直观形象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原文。

最后,在教学环节中强调背诵的力度。语言发展演变造成的文化遗产继承上的障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曾有,并非只针对我们存在。而“背诵”则是前人突破这一障碍的有效手段。相比之下,背诵作为一种增强对古代汉语感性认知的手段,在现代人的古代汉语学习中被严重忽视了。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基于重复与模仿。背诵实质上是对语言重复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古代汉语虽然是一种依托于文献留存的语言,但要把握它以用于古籍阅读和格律诗词等的创作实践,背诵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例如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一篇中包涵的古代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号、贵族女子的称谓、名字中体现的排行、地理、兵制等。通过背诵,学生不仅能熟悉其中的语言现象,还能深刻理解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

2.增加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课外阅读从来都是对课堂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补充。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史记》等文化经典作品,不求数量的多,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凝聚深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篇章让学生课外重点研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合理延伸,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最好方法。认真去读,自然而然就会在不断提高古书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步得到民族文化的滋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古汉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中国的文化精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典籍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而由于多数教材往往没有古文献实物复印件,大多数学生对真正的古文献几乎从未见过,因而学生对古文献存有先入的畏难情绪,感到不可接近。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版式、文字等基本保持原貌的古文献资料,通过它,让学生了解常见古文献的基本概况,这样,就可有效营造古文献阅读语境,以提高学生对原版古籍的阅读能力。比如,《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这是阅读《史记》的必备参考资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将“三家注”和原文作成复印的电子文稿,让学生详细了解“三家注”的撰写方式和基本内容。又如,随着电子版和网上的古籍资源越来越丰富,可利用的教学、训练资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如电子版的《四库全书》、单行的《二十四史》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四库全书》这套规模庞大的丛书,包罗了乾隆以前四部范围内的我国古代重要著作,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以往因为查检、引用不便,在古汉语教学中很难直接利用,而电子版的《四库》可以在电脑上非常方便地检索,直接调用打印,原模原样地展示给学生,使昔日皇家藏书进入寻常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古汉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师潜移默化的身教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是关键所在。相对于言传,教师的身教恐怕是影响学生终身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本人始终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其内容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操守、性格特质等在内的全部个性。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众多学生的严密注视之下,又都会在广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对年轻一代的心灵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教师的言传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身教肯定更为关键。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如果精神萎靡、行为委琐、言语粗俗,就没有资格跟学生讲气质、风度和文化品位;如果凡事必讲报酬、患得患失、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就没有资格跟学生讲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感;教师如果言行不一,学生就会嗤之以鼻。教师只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特质,努力成为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才可能使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由《古代汉语》课程性质所决定,其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注意与《古代汉语》的文选和通论的内容相结合。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避免喧宾夺主,不能讲成专门的选修课。尽管古代文化不是《古代汉语》课程考核的重点,也要有相应的督促、检验机制,特别是让学生自习的内容,可以通过读书报告、习题等作业形式来保证课外自习的有效性。

[1]国家教委师范司.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王敏红,高兴鹃.关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4).

[3]李瑾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古汉语教学改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4]刘莲.运用幻灯改革古汉语文字教学[J].中国电化教学,1994,(7).

[5]戴伟,周文德.开放式古代汉语教学改革[J].重庆师专学报,1997,(1).

[6]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11).

G642.1

A

1008-469X(2010)02-0058-03

2010-01-04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诠释传统文化新内涵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课题编号:sz080709)的研究成果之一。

赵君(1977-),女,河北沧州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责任编辑 宋 悦)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语言是刀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