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培娟,吴 双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小儿急性阑尾炎为儿外科常见病,特征性表现为腹痛,但有些儿童患者表现不明确,或对腹痛部位和性质表达不清楚,或者哭闹不配合,均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1]。据报道,在学龄前儿童中,手术前阑尾穿孔发生率高达 30~60%,阑尾炎的自然病程中,从出现症状到穿孔大约需要 36~48h,如果诊断超出以上时限,穿孔发生率大于 65%[2],本文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 2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声像图所见,先分析报道如下。
本组 25例患儿,男 13例,女 12例,年龄 3~13岁,均经B超诊断后手术,术后全部经病理证实。
仪器采用西门子 AS51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扫查右下腹,并根据情况适当加压,之后对腹腔盆腔做全面扫查。
本组 25例患者中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 20例,符合率80%,超声位显示 5例,占 20%。其中单纯性阑尾炎7例,超声符合 5例(71%):化脓性阑尾炎 13例,超声符合 11例(85%);坏疽性阑尾炎 2例,急性阑尾炎合并结石 2例。
本组小儿急性阑尾炎声像图特症如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5例。4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形态规则、粗细均匀、边缘光滑、有盲端的管状结构,粘膜下层回声较低,厚度均匀,连续性好,阑尾腔内为清晰无回声。1例管经较细,前后径为0.6cm,粘膜下层不明显。手术见阑尾稍粗,表面充血,透出物不明显。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11例。3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外形规则,粗细欠均匀,壁回声增强,粘膜下层呈中等回声,光滑,连续性好,阑尾腔内为低或无回声;手术见阑尾粗,表面粗糙,有少许渗出物。7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形态较为饱满,壁回声增强,腔内为低或无回声,粘膜下层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其中 3例盲端粘膜下层部分消失;手术见阑尾显著肿胀,浆膜充血,表面有渗出物。1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形态饱满,盲端膨大,周围可见低回声晕,粘膜下层完全消失;手术见阑尾明显增粗,壁较薄,即将穿孔。本组 1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有 2例髂窝,见少量液性暗区,超声提示穿孔,但手术未见穿孔,右髂窝有少量炎性渗出液。③坏疽性阑尾炎2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形态饱满,明显增粗,周围可见低回声晕,粘膜下层增厚并部分粘膜下层消失;手术见阑尾明显肿胀,表面黑红色。④急性阑尾炎合并粪石 2例,超声表现为阑尾形态饱满,横经较其它类型为宽,腔内可见 2~3个强回声斑,后方伴声影。⑤本组有 5例超声未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阑尾,其中 3例右下腹肠管积气扩张。
由于 B超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直观的检查方法,容易被儿童接受,且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高,可直接观察到病变阑尾炎的形态、大小、有无粪石,对有无盆腔积液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急性阑尾炎的病理性质及病变程度。但急性阑尾炎各型之间在超声图像上有时有相似或相同的表现,如单纯性阑尾炎与较轻的化脓性阑尾炎,较重的化脓性阑尾炎与坏疽性阑尾炎,在声像图上不易区分,从阑尾的形态及粘膜下层改变可较准确地评估阑尾坏死程度,如阑尾明显增粗,盲端膨大,粘膜下层部分或完全消失,则提示病变较重,随时有穿孔可能,应建议临床立即手术。本组 5例超声未能直接观察阑尾病变而致漏诊,原因有:①发炎的阑尾刺激周围肠管使其扩张、积气,可掩盖阑尾而造成误诊。②阑尾炎早期,病变程度较轻,管经较细,超声不易观察到。③阑尾位置特殊超声不易显示。此外,发炎阑尾应与充液肠管相鉴别,二者均为低回声,但肠管内经较大,加压易于压缩,减压又易于恢复,还可观察到蠕动及环状皱壁,而发炎阑尾不具备此特点,尤其是压缩这点,较易区别。
[1]余亚雄.小儿外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7.
[2]潘尹,金慧佩,王海,等.超声检查对小儿阑尾炎的诊断和临床分型的价值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1):84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