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宏伟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1)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 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好发于夏秋季节,4~8月份为高峰,以 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少见。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手足口病疫情,个别地方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导致少数患儿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现将龙凤区疾控中心 2008年跟踪调查 200例手足口病发病和流行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本组 200例中,男 118例,女 82例;病程 4~10d,最长14d;托幼机构发病 143例,散居发病 57例。3岁以下发病34人(占 17%)、4岁以下发病 49人(占 24.5%)、5岁以下发病 58(占 29%)、6岁以下发病 37人(占 18.5%)、7岁以下发病 12人(占 6%)、8岁以下发病 9人(占 4.5%)、16岁发病 1人(0.5%)。
2.1 一般表现:113例(56.5%)发热,其中 76例低于 38℃,38~39℃35例,高于 39℃2例;发热持续时间 1~5d,平均 2~3d,热型不定。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咽痛、全身不适;少数患儿有流涕、腹泻、呕吐、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
2.2 口腔表现:174例(87%)出现口腔粘膜疱疹,以颊粘膜、软腭及舌侧缘最多见。病变初期口腔内出现 1~5mm大小的粘膜疱疹,边缘充血,破溃后,形成表面覆盖黄色假膜的小溃疡,大小不一,数目有数个数十个不等,部分融合成片;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有流涎、拒食、哭闹等,3~4d后,口腔粘膜溃疡逐渐恢复正常。
2.3 皮疹表现: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90%的皮疹与口腔粘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多发生在手心、脚心、指趾的屈面等表皮厚而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典型者为小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 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色炎性侵润,年龄较小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一般在 7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
手足口病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治疗上仍以抗病毒为主。症状较轻者口服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板兰根冲剂;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给予利巴韦林、严琥宁等静脉滴注,高热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和电介质,继发感染应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西瓜霜喷剂、口腔炎喷剂或利巴韦林喷剂;出现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时,可按相应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本组 200例均痊愈。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传染病,以夏秋季多见,本调查显示,发病季节集中在 5~8月份。有时需与出疹性疾病如荨麻疹、水痘、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颊炎、口蹄疫相鉴别,必要时做病原学及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本调查通过中和抗体检测显示:患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产生抗体的数量在逐步增加,0~1岁抗体为 0,≥10岁可达 100%。所以 5岁以下的患儿最易罹患此病。
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如飞沫、唾液、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进行传播。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本调查显示有 71.5%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幼儿园。提示儿童之间相互感染易引起广泛传播,幼儿园应重视预防该病的传播。
总之,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患儿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同时提高监测敏感性,加强幼儿园预防保健工作,控制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