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东梅 陈洁 逯秀玲 马新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天津3000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加速外周血中血小板破坏,表现为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1]。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为近年来治疗ITP的一种新方法。其作用机理是利妥昔单抗特异性地与ITP患者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使抗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减少,从而提高血小板的数量,减轻出血症状。但因其为生物制剂,副作用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给药,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我病区2009年2~11月对31例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11月我科收治的ITP患者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年龄7~65岁。病程1月~3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ITP诊断[2]。本组患者治疗前血常规示:血小板为(1~30)×109/L,出血表现有月经量多5例,拔牙后出血不止、牙龈出血3例,口腔血疱8例,皮肤瘀斑、皮肤出血点24例,鼻衄18例,脑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多数患者同时伴有两种以上出血倾向。用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时建立两组静脉通道:一组为利妥昔单抗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另一组为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两组均静脉点滴,维持2 h,用药前30min给予异丙嗪、氯苯那敏口服。每周1次,共4次(第1,8,15,22天)。治疗时持续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监测,采用静脉输液泵匀速维持液体输入。
1.3 疗效标准[3]完全缓解(CR):血小板≥100×109/L,无出血症状;有效(R):血小板≥30×109/L且较基数值增加至少2倍,无出血症状;无效(NR):血小板<30×109/L且增加不到基数值的2倍或有出血症状。
2.1 疗效 31例患者,完全缓解(CR)6例,有效(R)13例,无效(NR)12例,总有效率为61.29%[4]。
2.2 不良反应 1例出现偶发室早;1例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1例发热;1例在应用的第63天出现右下腹疼痛,4例患者均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
3.1 用药前护理
3.1.1 常规检查 用药前做血、尿、便常规、肝炎全套、HIV、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
3.1.2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多数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又经过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多种治疗均无效,拒绝切脾才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普遍存在悲观、焦虑心理,对新的治疗方法既有期望,又担心疗效。因此,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让患者正确地面对疾病和治疗,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其次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其作出情感宣泄,并介绍成功病例,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 用物准备 备齐所用药物:利妥昔单抗、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抢救药物: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各种监护仪器:心电监护仪、静脉输液泵、氧气装置等,以及常规口服、输液用物等,并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完好性。
3.1.4 用药知识宣教 向患者解释利妥昔单抗的作用、副作用、治疗效果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皮疹、发热、寒战、心悸、气短等症状,提前给予一些预防药物,若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请患者不要惊慌,医护人员会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3.2 用药中的护理
3.2.1 预处理 在应用利妥昔单抗药物前30min遵医嘱给予抗组织胺药(如异丙嗪25mg,氯苯那敏8mg口服)及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0.5g口服)。
3.2.2 准确用药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一种生物制剂且价格较贵,要求每次用药时,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确定血管通畅后再接输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液体,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用输液泵控制滴速,2h滴完,输完后再用生理盐水冲管,既保证药物剂量的准确输入又起到冲洗血管的作用。
3.2.3 病情观察 在输注过程中进行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的监测,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缺氧、低血压等症状,开始时15min巡视患者一次,以后每30min巡视并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直至治疗结束。同时备好抢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3.3 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
3.3.1 心脏毒性 1例患者在第4次用药后第3天出现室性早搏,为一过性,伴有乏力,出汗,嗜睡,心率加快等症状。立即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人心率、脉率的变化,同时给予倍他乐克25mg口服后症状消失。
3.3.2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1例患者首次用药后出现头晕,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护士告诉病人不要担心,这些症状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过几天就会好转。同时保持病房安静,嘱病人多休息,3d后症状消失。
3.3.3 发热 1例患者在第3及第4次用药后的当天下午两次发热,体温分别为38.1℃和38.6℃,遵医嘱给予乙酰氨基酚0.5g口服,并输入抗生素液体,患者体温于用药后次日晨降至正常。
3.3.4 腹痛 1例患者在用药后的第63天,出现右下腹疼痛,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经抗炎治疗后好转。
本组ITP患者31例,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61.29%。不良反应4例,占12.9%。护士在治疗过程中要熟悉药物作用、副反应及相应对策,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并严格控制给药时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等.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37-1638.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几种出血性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修订[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26(6):331-332.
[3]Rodeghiero F,Stasi R,Gernsheimer T,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J].Blood,2009,113:86-93.
[4]隋涛,薛峰,赵海丰,等.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