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

2010-04-07 17:4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异化语言

张 扬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

张 扬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文化全球化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异化翻译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必然。文章介绍了目前“中国英语”的现状,通过实例用异化翻译策略分析了“中国英语”及其特点,并指出了“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已进入世界英语的百花园中,可成为人类语言史上的一株奇葩。

文化全球化;异化;“中国英语”;发展前景

一 推广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作为国际使用型英语的变体,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语言和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个重大的课题。英语一旦和中国文化接轨,负载上中国文化的内容,就会给人留下一种完全陌生化的文化语言现象。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原则。而对于语言的翻译,尤其是异化和归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争论不休。郭建中教授在对10年来翻译工作的总结中说:“不论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占了上风。”笔者认为现在无论是引进,还是输出,语言异化的接受空间,即“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它。过去需要归化的内容,现在大多可以异化地翻译了,因为文化的融合必然推动语言的发展。

到21世纪,汉英两种语言都将成为两门全球性的语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我国对世界影响的不断增大,汉语言文化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势必会迫使外国人了解中国。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终将成为西方人尊重汉文化习俗、接受汉文化观念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对外推广汉文化及语言是语言文化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文化的输出必然表现在语言的输出上,在此有必要提到“中国英语”这一问题。葛传槼早在1980年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全球化把世界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文化全球化,同时也把我国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异化的语言在标准英语的基础上夹带中国特点,不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在不远的将来,英语语言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以汉语为来源的外来语。

二 异化的翻译策略及其文化功用

(一)异化的翻译策略

“异化”的前身是“直译”,中外翻译史上都有很多人士主张直译或异化。在中国,古代有支谦主张“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鲁迅说:“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先生所说的异国情调是指要尽量保存原文所蕴涵的异国文化特点。在国外,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反对随意性的“意译”:“在文艺作品的翻译里,不容许有删节、增添或改动。如原作有缺陷,那么也应该把缺陷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翻译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尽可能真实确切、毫无出入地了解外国作品。”

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谓“文化逆差”现象,至于具体的翻译策略而言,我们要考虑到中西不同的翻译语境。西方(主要是英语)是强势文化,所以外译英时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本民族文化不被英语文化同化。真正把“异化”的概念引入翻译理论的是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Venudi)。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差异。他认为译文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异化的翻译正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把差异放在异国文化之中,它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原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改变文化价值的等级。韦努蒂还提出“抵抗式”的翻译方法即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越来越受公众的喜爱,文化因素的异化处理被广泛采用。异化的翻译因其自身的优势而成为新时代环境下翻译的首选策略。

(二)异化的文化功用

首先,从翻译的本质来看,翻译是转移信息内容和更换语言形式的活动,译者是信息的传递者,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再现原文风貌,他必须忠实地传递原文中文化信息。而对于原文中独特的异国文化特征,必须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介绍和移植。基于这一点,异化是信息求真的十分有效的翻译方法。它让译文读者了解到了异国文化,从而达到了阅读译文的目的。翻译也因此完成了其“文化传真”的使命。其次,从翻译的目的来看,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交流活动。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渗透,语言也在交流中相互“拿来”。翻译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异化是“渗透”和“拿来”的最佳途径。再次,从读者的需求来看,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也不断上升。他们不再满足于知道原作的信息,而是渴望了解原作中的异国风情和异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读者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可以亲身体验或融入异国文化,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只有能传达原作的异国文化特色、传达原作的异语语言形式、传达原文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的异化翻译,才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和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指导思想。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异化翻译是新时代环境下不可阻挡的趋势,文化全球化进程离不开异化的翻译。

三 “中国英语”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中国英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经历了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三个阶段的层次性发展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言,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是有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白话文”、“四个现代化”等(baihua wen,four modernizations)。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事物需要表达,汉语里许多术语和名称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到贴切的英文表达方式。这些不属于英语国家民族的人所习惯的词语都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但由于葛先生仅仅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进行论述,其定义是不充分的,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其中有影响力的主要有: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该定义肯定了“中国英语”的文化特性及其客观存在性,但是他将“中国英语”框定为“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并不是太确切。李文中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不受母语干扰或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是与美国英语、印度英语一样的国别变体。”李先生在汪先生的基础之上,舍弃“标准英语”的提法而改用“规范英语”,这无疑会更科学更容易接受。但是李先生将“中国英语”划分为与美国英语、印度英语等同的国别变体也有失偏颇。谢之君则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既有语言本身的干扰,也有思维和文化的干扰。谢先生的表述肯定了“中国英语”是一种语言变体,但是他将“中国英语”与个别的英语使用者相联系,认为“中国英语”的使用效果取决于语言的使用者,这实际上混淆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否认了“中国英语”的系统性。

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又是不相同的,这两个概念千万不能混淆在一起。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其中充斥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语用失误。显而易见,那些在英语语音的基本发音、英语基本词汇的拼写和使用,以及英语基本语法的运用方面出现重大错误的英语就自然被划分为中国式英语,绝对不属于“中国英语”的范畴。

综合以上诸位20多年来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和讨论,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用“英语”这种“形式”来表达“中国”的内容,它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汉语具体语法干扰。

(二)“中国英语”的特点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在使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会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法,出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必须通过一些特点来使用“新造”的英语进行交际,这就出现了“中国英语”。

(1)“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保留了中国普通话的发音,属于“零翻译”中的一种。例如:关于文化的有xiucai秀才,yamen衙门等;关于文体娱乐的有pipa琵琶,erhu二胡,wushu武术,gongfu功夫,taiji太极,yang ko秧歌,mahjong麻将,qigong气功等;关于衣食住行的有cheongsam旗袍,jiaozi饺子,chowmein炒面,won ton馄饨,Wu LiangYe五粮液,Maotai茅台酒,longan龙眼,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等;关于风土人情的有feng shui风水,kang炕chop suey炒杂碎,Cantonese广东话、广东人,Hunanese湖南人,Chingming清明,typhoon台风等;关于度量单位的有yuan元,jiao角,fen分等;其它的有,yen瘾、渴望等。

(2)“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保留了汉语的表达意向,仅此一项,汉语借词已逾千。我们仅以关于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词汇短语为例:laid off worker下岗工人,Two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设,macro-economic control system宏观调控体系,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新赋语义的。在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这不仅使外国人感到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而且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短语、句子是从汉语意思译成英语后而生成的英语意思。这种过程包含了语言的再生和文化的再生,例如chopsocky(武打片)就是根据chop-suey(大杂烩)一词而构成的新词;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上出现的weekend(周末)含义与原词并不相同,原词的含义指“从周五晚上开始直至星期日这段时间”;而“中国英语”的weekend“只指从周六晚上到星期夭这段时间”;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原词中仅限于从事人文学科的专业人员,并带有贬意,而“中国英语”中这个词则泛指所有具有中高等文化水平的人,并且不带贬意。

“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由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和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它的出现是对外交流的需要,是新时期跨文化交际的必然产物,有其产生的合理性。

四 “中国英语”前景和发展趋势

“中国英语”是语言文化发展表现出的必然趋势,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而并非一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或过渡语。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被译成英语,从而使英语受汉语的影响而不断丰富。近年来,许多国外报刊在报道中国特有事物和概念时,往往采用拼音加注释、全音译汉语词汇而不加任何解释、按中文字面形式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词第11位。这些汉化的英语词汇丰富了英语词汇,折射了汉语中的文化意象。中国文化的地位已经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和尊重,“中国英语”的发展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一方面,“中国英语”中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各英语国家中的推广使用,以及英语国家人们对“中国英语”独特的语用方式兴趣日益增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推崇;另一方面,人们英语水平的总体提高对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中国英语”的影响力必然越来越大。随着福娃的形象更加为全世界人民所认识和喜爱,“Fuwa”也必然会被英语界所采纳,成为“中国英语”大军中的新一员。“中国英语”成功地担负起了对外交流的任务,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英语在中国使用的现实,也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文化的热衷程度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提高,中国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了世界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我们有责任不断研究“中国英语”的特点,并使“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加规范、更加系统,使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以便更快地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1]Bliss,A.J.1966.A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 in Current English[M].New York:Dutton.

[2]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1992b.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york:Routledge,1995.

[4]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2,(2).

[5]郭建中.中国翻译界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1999,(6).

[6]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7]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

[8]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1).

(责任编校:何俊华)

Analysis of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China English

ZHANG Yang
(Xiang T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Hunan Xiangtan 411105, China)

The existence of China English is the integr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s bou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 foreigniz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of a new era of environment which can not be stopped. The article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China English at present, analyses its concep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examples with the foreignizat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glish. 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garden of World Englishes can be hailed as awonder in human beings' linguistic history.

cultural globalization; foreignization; China English;Future Development

H315.9

A

1673-2219(2010)07-0187-03

2010-01-15

张扬(1985-),女,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与翻译。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异化语言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语言是刀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