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臣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论新建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王洪臣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古代文学是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古代文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中,要发挥院校原有基础比较扎实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等多方面的优势。对教学设计、课前辅导、课堂讲授、课后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扎实推进。在教学方法上,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切实贯彻启发与探讨相结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代文学;演绎性思维;审美教育;创新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一大批有着较好条件的专科院校升本,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培养更多的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升本后,院校在办学层次提高的同时,都面临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有着一些认识与感受,不揣冒昧,就古代文学教学质量提升之话题献其浅见。
在升本的文科或综合院校中,大部分是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这些院校有着较好的学科基础,它们在几十年为当地培养中学师资力量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各基础学科都很扎实。从中文系的古代文学专业来说,一般都具有基础比较扎实,力量较为雄厚的特点。在本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此基础上使学科向纵深发展,实现其本科水平应有的高度。做到这一点,对本科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内容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以往的专科教学中,古代文学的教学重点是以作品为主,通过对作品的认识上升到对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而在本科教学中,这种长时间形成的机制就为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有效的基础。本科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象专科教学那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知识有一般性的了解即可,它要求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和把握古代文学的规律,即创作的规律、发展的规律、传播的规律、接受的规律。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要阐述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发展情况及其规律;阐述重要作家、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影响;阐述代表作家的生活、思想以及创作成就,对代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予正确评价。正如陆侃如先生在《中国文学系年》中所说:“文学史的目的,在鉴古以知今。要达到这目的,我们不仅要明白文学史上的‘然’,更要知道‘所以然’。”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伟大的成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仅从作家的角度说,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到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大批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形成一股世界热潮。中国古代文学内容浩繁,展示出了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画卷。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文学反映着每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其精神风貌,叙说着人们的理想愿望、抒发着情感。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优良的文学传统。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人民性和爱国主义传统;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传统;丰多彩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传统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文学现象。这些文学现象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文学的发展规律,即文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审美的关系;文学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的关系;文学与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关系;文学自身的运动规律。二是作家、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三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四是文学的传统。五是作家的品格与文学的风格。六是文学样式形成、完善及消歇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原因、内容决定作用的原因、审美意识或情趣的原因等。七是文学的传播,包括传播途径及传播目的,如:编集、表演、应对、科考、立言、教化等,还有传播媒介。八是文学接受,如:诗话、词话、诗论、词论、文论、序跋、鉴赏、点评、注解等。总之,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阐述几千年来的文学道路是如何实践的;优良的文学传统是如何形成的;表现为创作风尚、理论批评、与时代文学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时代文学思潮是如何产生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如何创造的,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要注意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作家主观意图和作品客观效果的关系,文学和作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把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推陈出新”的原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朴学、史学、美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有较扎实的基础。但是,以往的专科教学目标的狭窄性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程度上也还影响着升本后的教学,具体地说,有时表现出重作品、重基础有余,而从高度引发和深化学生思维及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稍显缺乏。加之当前随着高校扩招以及我国中学教学出现的某些问题,如重分数轻能力所导致一些学生实际基础下降,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演绎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愈显重要,当然也成为一个难题。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内容浩繁,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解读经典作品和鉴赏其艺术,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水平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充分考虑到升本院校原来重基础重作品的优势,继续夯实基础,同时在理论教学上深化,真正达到本科教学水平的要求。我校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作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在教学中就探索着走出了这样一条路。从教学设计、课前辅导、课堂讲授、课后指导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贯穿着夯实基础,深化理论的思想理念。在教学中,不但没有减少和削弱原来的作品内容,而且将其扩大和深化。在教学实践中,在自习课中安排学生认识作品,加之以必要的辅导;而在课堂教学中深化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和能力。这样,在有限的正式课时内,课内课外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古代文学课程内容量大,文学作品其语言、产生的时代与现实社会有着明显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觉得很吃力,长久下去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势必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不但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更要让学生从学习古代文学中体会到乐趣。在教学中,要突出强调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均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所以,适当地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比如,运用作品朗读教学,可以逐渐使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获取审美感受,逐渐培养他们对作品的兴趣,深化他们对作品的认识。为了坚持这一好的方法并发挥其最佳效果,古代文学教研室定期举办全系的作品吟诵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夯实作品教学的基础。
对古代文学的教师来说,要求他们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从教学方面说,上述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不应是平面的,不应仅仅局限在准确的知识点上,它更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应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概括和表述。其主要的切入角度和认识方法有:从宏观的视角看古代文学的发展;从文学样式的发展看文学实践;从社会和文学发展阶段看文学的分期;从多维视角看文学创作与发展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上面所述的本科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求确定每一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建立新型的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切实贯彻启发与探讨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各种评价,鼓励学生在课下与老师交流甚至争论与辩难,敢于质疑已有的学术观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其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研究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另外,对学生进行撰写科研论文的训练以致于摹写古体诗词的训练,也是深化学生理论水平和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许多本科院校所处的地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给其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与古代文学教学相结合,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我校从地理文化上说,地处潇湘之浦,零陵古郡历史悠久;从历史文化上说,九嶷山蕴涵着舜文化的不朽丰碑,怀素、何绍基的书法彰显出神奇墨迹,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以其“永州八记”及其他大量的诗文飘洒出山水的清音,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的《爱莲说》千古传诵,还有其他大量的名人足迹和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在教学中都对提高学生的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引导学生对整个古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创建古代文学教学的风格特色,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增加地域文学内容的教学,多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与选修课,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并引申到整体教学内容上来。如,对柳宗元的谪居永州十年的大量作品加深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对古代贬谪文学进行整体把握;结合娥皇、女英九嶷山追寻舜帝的传说,加深对舜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体验。通过课外实践考察,既深化了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秀美的山水也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这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如参观柳子庙,感受柳宗元的思想和情感的脉动;追寻永州山、水、溪、亭等历史遗迹,深化对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认识、等等,这些,都起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可以说,这些文献资料与课堂教学做不到的效果,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研的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地域文学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作家和作品的情感体验,寓教于情,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校:张京华)
I206
A
1673-2219(2010)07-0005-02
2010-04-06
王洪臣(195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编审,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任教,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和汉魏六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