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010-04-07 17:41张丽英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劳动力河北省

张丽英

(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经济学研究

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张丽英

(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促进城镇化建设发展,而城市化是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河北省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成本较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应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并重的原则,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转移方向,消除不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障碍。

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剩余劳动力转移

2004年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中,把“城镇化战略”的表述调整为“城市化战略”,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分析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走河北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对策,这对于破解“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打造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是实现城市化的关键。

一、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发展

就河北省目前而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2006年,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65%,县级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12.4%,建制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为6.6%。农民工在城镇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2007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河北省占有三个席位,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农村劳动力远距离转移在河北省并不广泛,这说明,河北省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经济结构上都存在差距,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有其自身特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

(二)经济发展迅速,结构合理

河北省经济正在以环渤海经济为布局,以沿海省经济为特点实现着快速发展。以唐山、石家庄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圈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样一个大经济格局发展下,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都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主体。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约为60%。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劳动力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56%。

2.四成以上农民工成为第二产业相对稳定的技术工人。河北省石家庄是全国建国以来著名的纺织基地,国家建立的大型纺织企业十余个,数十万纺织工人曾占据这个新兴城市的半壁江山。走进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令人惊愕地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农民工。她们有的工作了一两年,有的三五年,更有长达七八年,每月一千余元的工资令她们满意。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与指导

有资料显示,已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有不足20%的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占16%,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大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河北省农民工转移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近几年来,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财政厅等联合下发文件,以专项资金补助形式实施了阳光工程。2007年,河北省示范性培训达20.5万人,引导性培训57万人,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0.5万人,农民进城“转产转岗”技能就业成为了现实。

(四)农民工为河北省GDP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河北省GDP连续增长,2006年在全国GDP排名第五,其中,建筑业、服务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就证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GDP的拉动力量。

二、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北省经济的持续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启动,河北省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是在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任务艰巨

到2010年,河北省总人口达到7 0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5 57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2%。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679.09万人,在这些劳动力资源中,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计算,农林牧渔业生产有1000万左右劳动力就够了,除去河北省乡镇企业吸纳和流动出去的1 200万左右农民工外,目前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 400万。高度重视和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就业,事关河北省发展全局。

(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农村工业就业成本提高的幅度十分惊人

农村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20世纪80年代初,每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就业,只需投资2 000元左右,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则达到10 000元左右。这么高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而且随着农村工业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有乡镇企业中还将产生出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三)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单纯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逐步下降

入世后,由于国外农副产品的进口与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同时,由于近年来城市拓展和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原先依附于这部分土地的农民,被迫成为失业农民。加上现有农业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许多农民处于半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这些情况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呈增加趋势,每年产生的较低的转移递增率被抵消。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其转移程度密切相关。河北省农村劳动力队伍的素质总体偏低。在近80%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5.7%。由于其较低的文化素质,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与已经转为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相比,现有的农业劳动力无论是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还是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择业能力都远为逊色,转移难度更大。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以及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束缚,决定了农村众多的剩余劳动力主观上不愿意、客观上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地进入城市生活。此外,从目前已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就业情况看,农民在非农岗位的就业质量偏低,绝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低、工作条件相对差、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的行业,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挫伤了农民向非农行业转移的积极性。同时农民在非农行业就业的季节性、临时性都很强,因此也反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效益和不稳定性。

由此可见,在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河北省的一道世纪难题。

三、城市化是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城市化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现有大中城市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或称之为城市扩张的道路;二是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或称之为乡村城镇化的道路即乡镇工业布局集中化的道路。在这两条途径中,有人主张通过第一种途径即依靠现有大中城市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认为发展小城镇、小城市弊多利少。通过城市扩张固然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但这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当前,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1.5亿以上,设想主要依靠现有大中城市来吸纳这么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况且,目前在城市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这一途径更是难以奏效。河北省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除了同样具有大量的农村和城市剩余劳动力外,现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同类城市相比没有多大优势,因此也难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而根据城市发展与布局理论,各级城市都需要一个相应的规模作保证,城市规模过大过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当城市规模过大时,平均费用大于平均收益,由于市政建设与管理费用大幅度上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发展跟不上,就会给当地政府、产业部门和居民加重负担。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味追求城市扩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从河北省市实际情况看,当前比较稳妥而可行的办法是:在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吸纳能力的基础上,以副中心城市(县、市区治所)和小城镇为基础,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布局,鼓励农民进城居住,以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促进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所以作如此考虑,除上述理由外,还有以下一些优越性:

其一,有利于改变河北省乡镇工业投资空间分散化的格局,促进乡镇工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尽快形成集聚效应。从河北省各地的实践情况看,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各类企业相对集中,扩大了信息的传递,建立了配套服务行业,从而使园区内的企业整体优势不断拓展,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区域增长极,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需求门槛,要求尽可能接近消费市场。越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第三产业就越发达。相反,人口和工业的分散化则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三,城镇化能促进农业形成规模经济。河北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而且由于原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了土地经营的过分分散,加上乡镇工业分散化形成了劳动力的不彻底转移,这些都影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导致了农业生产力落后、效益低下。加速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四、河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看,当前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此,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及时掌握劳动力输入地就业信息,做好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供需对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实用型人才对接,为农民外出打工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切实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二)坚持转移模式的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并重的原则

最新资料显示:河北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已超过3 000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达到1 000万人。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已下降到6%以下,而我国平均达50%左右,河北省更是高达70%以上,加之今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不可再生的有限耕地,使河北省农村发展陷入巨大人口压力的严重困境之中。为此,河北省应坚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本省、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对外劳务合作和发展劳务输出,这是解决河北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转移方向的大、中、小城市并举,重点是小城镇的原则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大中城市,多数只能临时打工,而转移到小城镇工作的同时还能安家落户,这是真正的转移。“小城镇,大战略”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更是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选择。

(四)消除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当务之急,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只有解决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提高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既是调整农民就业结构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河北省正在逐步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河北省每年拿出每人100~1 000元不等的专项培训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负责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年培训量超过100万人,这充分体现了河北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认识。大力改变农民观念,创新和发展农村教育,从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则是推动河北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1]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

[2]刘国瑜.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王登龙,郭立志.河北省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发展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6).

[4]孙文生,李媛媛.河北省生产要素赋存状况对就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5,(2).

[5]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河北经济年鉴 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陈玉浩,谢惠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1).

[7]李建伟,等.浅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09,(1).

Urbaniza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Laborers in the Rural Area of Hebei Province

Zhang Liying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laborers in Hebei's rural area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which in turn i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transfer the surplus laborers.The issues in Hebei province include massive surplus laborers in the rural area,high transferring cost and low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ers.It is necessary to get rid of the barriers in the policies against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ers by unifying the policie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implement loc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o a different location,domestic transfer and foreign transfer,and"grand strategy for small towns".

Hebei Province;urbanization process;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ers

F323.6

A

1673-1573(2010)04-0069-04

2010-08-1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XGL025)

张丽英(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武玲玲

责任校对:焦世玲

猜你喜欢
城市化劳动力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河北省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