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解析《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中的人格分裂

2010-04-07 17:12王海玉
关键词:人格结构安吉拉精神病院

王海玉

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解析《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中的人格分裂

王海玉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经典故事《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中描绘了一个外善内恶的精神病患者—勒弗戴的神秘形象。勒弗戴一次次地沉浸在释放本能欲望的愉快之中,又一次次地陷入来自道德与良心的严厉谴责的情绪之中。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勒弗戴身上不断的循环,愈演愈烈,导致了他人格分裂。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勒弗戴的心理冲突,探讨他人格分裂的心理原因。

勒弗戴;本我;超我;人格分裂

一 引言

《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是英国二十世纪讽刺大师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经典短篇故事之一,在作品中,伊夫林·沃继承了前期小说的讽刺特色和黑色幽默的处理手法,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及社会改革家的虚伪作了辛辣的讽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而又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故事中的勒弗戴先生的神秘性格让人毛骨悚然,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复合式的人,是善与恶的混合体,但他外在的伪善抵挡不了潜藏在天性中邪恶、凶残因子的耸动, 重复杀人将其平时被压抑在虚伪表相下的心性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满足其欲望。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为指导,讨论《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如何体现男主角人格分裂的主题。

故事以莫平夫人和女儿安吉拉小姐来精神病院看望莫平勋爵拉开帷幕。在精神病院,引起安吉拉小姐极大好奇心的是陪同莫平勋爵前来的一位名叫勒弗戴的秘书。从医生的口中得知勒弗戴是个热心待人的好看护,不过他不是疯子,由于年轻时的冲动他杀死一个年轻女子而入院接受治疗。安吉拉对把一个“正常人”一辈子关在精神病院里愤愤不平。当她得知勒弗戴希望有一次短暂的外出时,她想方设法帮他走出精神病院,但是结果却是任何人都没有料到的,勒弗戴在出院的短短两小时内故伎重演,凶残的杀害了一个年轻女子。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通过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人格结构模式。他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非理性的结构,由本能和欲望构成。本我不受约束,它隐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将机体的需要化为动力,即本能,它以快乐为原则,尽量满足机体需要,它是完全无意识的。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读》52)。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行动的主体”(《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读》60)。超我继承了文化历史传统,按照社会伦理规范和价值标准行事。它是在接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而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63)。它根据客观实际做出行动,帮助本我趋利避害地找到达到目的的最佳方式。这三大系统不能各自独立,它们互相关联,相互作用。本我是动力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动力系统的精神力量;超我是社会文化的卫道士,它压抑着本我的欲望并规范个体行为;自我不断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人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外界的威胁,本我不合时宜的冲动和超我的制约,个体就会产生焦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防御机制,即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其特点是伪造或曲解现实,潜意识运用。包括压抑、移置作用、投射等。

三 勒弗戴的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勒弗戴先生的人格一开始就是分裂的。三十五年前,当他是一个年轻人时,他杀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女人。他砸了她的自行车,并且掐死了她” (陈家宁 140)。虽然勒弗戴的杀人动机是无从追述的。但杀人却满足了他本我中的本能的欲望。“与快乐原则如此紧密相连的效益因素支配着本我的所有活动,本能发泄总是在寻找出路” (霍尔 129)。本我为了自己的快乐,可以不顾一切地寻求快乐和避免不快乐。勒弗戴在此过程中痛痛快快的体会到了刺激得到了享受。之后他的这种冲动和欲望受到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之下,所以事后他自己立刻投了案,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呆在精神病院,但这种欲望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和追求满足。

超我对内心的罪恶本能的极力压抑,使勒弗戴产生了焦虑。焦虑使他迅速逃避而寻找一个替代的对象,将注意力从引起其焦虑的对象上转移开去,而用一些受到重要的他人赞许的行为、思想来作为自己注意的对象,替代使自己感到焦虑的对象,作为自己注意对象,以此来避免焦虑。

精神病院里,勒弗戴极力追求善的冲动尽显在其日常生活的无私奉献中。在别人眼中他是个人人敬慕的看护,德才兼备,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安吉拉认为他说话声调温和,态度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医生认为他是精神病院的中心人物,无价之宝,病人的知音。在三十五年的精神病院的生活中,勒弗戴努力塑造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形象—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受人尊敬,他是人类在社会中遵循道德原则的典范。这个典型的超我给了勒弗戴平静的生活和被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对此乐此不疲。并当安吉拉竭尽全力使他重获自由时勒弗戴还有些犹豫:“我已经非常习惯这里的生活,小姐。我喜欢这儿的可怜的人,我想他们之中好些人也是非常喜欢我的。如果我要走,我想他们就会感到失去了我” (陈家宁 142)。但是,唯有他自己知道存在于他内心中的,他极力压抑着的另一个自我--那个残忍无常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他只有在杀人的时候才敢对自己承认的,是他极力压制不愿展露于人前的一面。但是,无论如何,他无法摆脱自己的这一面,它如影随形地存在于勒弗戴的内心中。其实,就是存在于勒弗戴的潜意识中,潜意识是人内心中无法察觉却又无法控制的存在,与意识同时影响人类行为。

当安吉拉问他是否想再获得自由和有何打算时,勒弗戴答道:“……我想过,几乎一直我都在想。……是我不能否认,我希望有一个短短的外出机会,好在我太老以前来享受它。我想我们都有我们秘密的欲望,有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希望我能做到的。你不要问我那是什么事……那不要很长时间。我以为如果我来做它,只要一天,甚至一个下午,那么我就死也安心了。我就能更安心地安定居下来,用一颗更好的心把我自己奉献给这里可怜的精神错乱的人”(陈家宁 143)。勒弗戴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本能中冲动、残忍的自我,他内心压抑多年、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人格—本我。当超我不能压抑本我的欲望并无法规范个体行为时,自我对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无能为力时,本我占据上风,尽显本能欲望。勒弗戴的变态行为使所有人都感到惊奇,他在获得自由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回来了。“他奇怪地微笑着,这是一种温柔的自我沉浸在往事回忆中的微笑” (陈家宁145)。当医生问他是否愉快的度过假期,勒弗戴答道“我已经非常愉快地玩过了。这些年来,我曾经期望能款待一下自己。先生,这次时间虽短,但是玩得顶痛快。现在我一定能够毫无遗憾地再在这里定居下来干我的工作了”(陈家宁145)。勒弗戴一方面尽情地释放心中的恶的欲望,沉浸在犯罪的喜悦之中,一方面他又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寻求补偿,继续维持他伪善的形象。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勒弗戴不断地自我补偿,是超我对自我的惩罚;而他不断地制造罪恶,是因为本我冲破自我的约束而任意地放纵自我。

现实中的勒弗戴正是那个挣扎在本我和超我中间—一方面认识到本我和超我的存在,另一方面压抑着难以启齿的本我、又努力维护向往超我的自我。他总是试图控制本我,不愿意让本我为所欲为。所以,与其说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分裂出来的两种人格,不如说是现实中他身上并存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超我。所谓的善恶在勒弗戴内心中的斗争,实际上只是自身人格结构之间的斗争。

四 结语

人格具有同一性,它是在秉性气质、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统一、稳定、和谐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精神健全的人来说,人格的同一性是他能有效而成功地与外界进行交往。当人格出现分裂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自我陷在一个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冲突斗争中,这样的痛苦折磨常人是承受不了的。人格分裂最终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精神分裂,没有了人格;二是分裂的人格经过斗争,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实现人格的统一。勒弗戴一次次地沉浸在释放本能欲望的愉快之中,又一次次地陷入来自道德与良心的严厉谴责的情绪之中。愉快与谴责,这两种矛盾在勒弗戴身上不断的循环,矛盾的斗争愈演愈烈,导致了他精神分裂。如果勒弗戴的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不断扩大,那将使他最终走向极端。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读[M].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陈家宁.英美文学原著导读[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包华富,编译.长沙:湖南艺术出版社,1986.

StrugglebetweenSupperegoandEgo—AnalysisofLobatedPersonalityinMr.Loveday’sLittleOuting

Wang Haiyu

Mr. Loveday’s little Outing, one classical story of the English writer Evelyn Waugh, depicts a mysterious insane—Mr. Loveday with a fair face and a foul heart. Mr. Loveday loses himself in the happiness which is produced by releasing instincts and desires time after time, and falls into the mood of sharp self-reproach which derives from morality and conscience. The struggle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circulates in his mind, it becomes even more violent, and finally it leads to his split personality. The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psychical conflict of Mr. Loveday, and to explore the real reason which causes his split personality.

Mr. Loveday;id;superego;lobated personality

ClassNo.:I I561.074DocumentMark:A

蔡雪岚)

王海玉,硕士,讲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邮政编码:123000

1672-6758(2010)05-0119-2

I561.074

A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安吉拉精神病院
幸福的方法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新局势下浅谈精神病院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及其管理方法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精神病院的故事
小安吉拉的追问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被精神病”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