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雄飞
承继 借鉴 新变
——试论《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
韩雄飞
《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试以叙事学的视角,从其对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承继、对西方小说叙事视角的借鉴以及在这两方面合力作用下的叙事结构的新变三个方面来论述《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力图寻找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具体文本中的体现。
《老残游记》;章回体;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叙事学在20世纪60年代风生水起,成为小说研究的一个新视点。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逐步被介绍到中国,并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注意。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以叙事学的视角着重对晚清小说和五四小说予以剖析,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向现代新小说转型时期的文学形式上的变迁。《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的转折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反观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从作品的叙事方式上,《老残游记》也显现了中国文学由旧入新时期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从对古典小说的承继、对西方小说的借鉴以及在这两方面合力作用下的具体文本的叙事新变三个方面来论述《老残游记》的叙事特点。
《老残游记》的叙事体例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体。章回体作为小说的一种叙事形式,承载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陈平原先生将这一传统归结为——“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并认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是在两者的合力作用下促成的。“‘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家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摛词布景,有翻空造微之趣;结构上引大量诗词入小说。”刘鹗在创作《老残游记》时,明显地继承了这两大传统。
《老残游记》讲述了一位江湖郎中“老残”在山东游历过程中的见闻和作为,并以此为主线,由点及面,勾勒出一幅风光旖旎下的人间地狱。从于家冤案、王家冤案直到后来的魏家冤案,刘鹗借老残之口,修筑了一部民间立场上的社会史,以“补正史之阙”。《老残游记》采用了大量的纪实笔法,详写事件的来龙去脉。用事实写真实,将百姓的真实遭遇铺陈出来为官员的政绩做注。如第四回写玉贤的功绩卓著,所辖之境人们路不拾遗。表面上看是民风淳朴,实则是惧怕惹祸上身,难逃“站笼”之灾。接下来便借车店掌柜老董之口诉说了于财主一家被强盗嫁祸的冤案,将玉贤公正、贤明的外衣剥下,露出其凶残和狠毒的真面目。小说在讲述这一事件时采用了“泼墨如雨”的叙述笔法,先交代于财主家与强盗结仇,然后写强盗嫁祸、玉贤抓人,吴氏求救,吴氏殉夫,三人站死等细节,环环相扣,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社会的整体风貌。虽不是单纯的为玉贤立传,但明显的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既是虚构,却也真实。正如刘鹗所述,“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
与此同时,“诗骚”传统成为中国传统小说不断发展的另一羽翼,叙事中夹带着大量的诗词,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诗词往往能够以其精炼的语词和优美的音节表达出深远复杂的意义,在美学功能上自有小说不及之处。在《老残游记》中,作者刘鹗采用了以诗词入小说的创作笔法,如第六回写老残对玉贤凶恶狠毒的行为愤愤然,正无法排遣内心的愤慨,于是题诗一首聊表心境,诗曰:“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鶹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虽然称不上名诗佳句,但非常符合老残的身份和当时的心情,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小说表述功能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诗骚”传统不仅体现在以诗词入小说的具体形式上,更体现在作品的内在情绪上。如第八回到第十二回,写申子平只身请刘辅仁出山治盗,期间夜居山林中,与玙姑、黄龙子谈诗论乐一节,充分体现了在一个诗乐礼仪的国度,中国士阶层的闲适情怀。诗歌和音乐不单单是怡情的工具,更是文人墨客内在心性的表达。这种诗趣在中国大部分的古典小说中都有出现,是“诗骚”传统在小说情绪方面的一个延伸。
因此,可以说,在叙事体例上,《老残游记》承继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精髓。这种小说体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回目和套语的使用,在内在逻辑上表现为在“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合力下的小说叙事。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方文化大涌进的时期,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本实践不断涌入国内,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开始了漫长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老残游记》正是在这样的文学大背景下创作而成的,期间必然会体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借鉴。尤为突出的是《老残游记》中叙事视角的选择。
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叙事视角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这是与古典小说的讲史传统密不可分的,“说书人”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知道故事发生的一切来龙去脉。西方的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则要宽泛的多,既有以第一人称限知叙事为视角的小说,也有以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为视角的小说。当这些小说在晚清时代流入中国时,必然为中国小说的创作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老残游记》便采用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这一全新的叙事视角,作者借老残之眼看整个世界,这在以前的传统的长篇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老残游记》也成为了晚清时期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一个显著文本。
由于《老残游记》是以一个江湖郎中“老残”的游历生涯为小说演进的主线,这就使得小说的叙事视角基本局限于老残的所见所闻。无论是访历名川还是探听玉贤,都是老残的目见耳闻,上到辞谢宫保、整治恶官,下到听“梨花大鼓”、救翠环于水火,都须得老残亲力亲为。当然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转视角的情形,如申子平在玙姑、黄龙子谈道论乐时,老残并不在场,但我们可以将申子平理解为老残的替身而将这种限知视角延伸开去。这种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不但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而且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让老残作为读者的耳目引读者进入小说世界。老残既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这个故事的历经者,其双重身份的相互叠加给这个叙事文本带来了叙事角度上的张力,使其更加的耐人寻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叙事上的可能。
一个好的小说文本必然不会是对单一小说理论的纯粹演绎,他往往是在众多的因素相互作用下合力的成果,并由作家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出来。刘鹗作《老残游记》亦是如此。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老残游记》有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体例——章回体,及其这一体式所承载的“史传”、“诗骚”传统的明显承继,也有对西方小说叙事角度——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显性借鉴。并在这两者的合力作用下,构筑了整部小说的主要叙事框架,呈现出情节小说和性格小说相融合的叙事结构。
情节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叙事结构,也是世界小说发端期的主要叙事结构。它是一种以故事为主体,以事件为中心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类型。情节小说特别强调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曲折性与完整性,在内容上强化情节因素,注重巧合、误会等情节技巧,把生活中的矛盾的必然性寄寓在偶然性之中,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以此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小说则不同。性格小说是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小说类型,他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的小说,性格小说强调塑造典型人物,强调性格描写与性格复杂性的充分揭示,他更注重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对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尽致的揭示。对于《老残游记》这个具体的叙事文本,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小说是以情节取胜,但由于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是以老残的眼睛看周围的世界,那么必然带有老残个人的主观性,同时为了使老残这一形象更加的真实、鲜活,作品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老残个人的行为,这与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为了丰富老残这个半文人、半官员、半隐士、半江湖郎中的形象。如小说的第一回写“风能鼓浪到处可危”,这本是老残的一个梦,但却是又一个影射,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寻。尽管以梦开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开篇方式,但从此也奠定了老残忧世恤民的形象;此后第二回写“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进一步勾勒了一个访名山大川,听美人小曲的文人老残;同时,他拒绝宫保举荐,但又想方设法的帮助百姓除恶官,虽有文人的清高但又不得不认同官本位的社会现实;自己洁身自好但又怜香惜玉,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人和妓女的情感模式。刘鹗从多方面塑造老残这个形象,将其放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细致的刻画,以丰富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他不是单纯的正义的化身,而是一个鲜活的真正的“生存”过的个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残游记》又带有某些性格小说的特点,是情节小说和性格小说在具体文本中的融合。
综上所述,《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叙事艺术上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在中西方合力作用下的成果。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2.
[2]刘鹗.老残游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6.
[4]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贺根民.《老残游记》:游记模式下的主体自觉[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李宗全.承传与扬弃——刘鹗与《老残游记》的现代意义[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3).
[7]张蕾.论清末民初文言章回体小说[J].中国文学研究,2009,(1).
[8]杨彬.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论《老残游记》的叙事艺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9]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OnNarrativeCharacteristicsofTravelNotesofLaoCan
Han Xiongfei
As a narrative novel , Travel Notes of LaoCan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attention in all ages. Travel Notes of LaoCan also represent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has been changed .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changes of Chinese novels’ narrative modes in a specific text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Travel Notes of LaoCan. It thinks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ic Zhanghui-styled novels and the use of the different narrative ways in the Western-styled novels can be found in the novel Travel Notes of LaoCan .
Travel Notes of LaoCan ; Chinese novels with captions for each chapter;narrative point of view; narrative structure
ClassNo.:I207.419DocumentMark:A
宋瑞斌)
韩雄飞,在读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邮政编码:130024
1672-6758(2010)05-0103-2
I207.4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