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审美中的权力

2010-04-07 17:12
关键词:瑟斯后现代权力

刘 倩

后现代审美中的权力

刘 倩

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后现代的审美在继承了后现代的主要特点“反本质、反中心”后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审美上的无本质,即美就是生活、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后现代中的审美是否真正的把美从传统的美学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实现审美的自由。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后现代语境中审美背后的权力问题,更是审美由一个囚牢走向另一个禁锢的过程。虽然处在“反中心”的后现代,但是后现代的审美却在表征着自己的权力,编制着另一个中心。

后现代社会;审美;日常生活;权力

作为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大师,费瑟斯通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一章中谈到后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是审美,审美早已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无论是“散落在城市建筑环境中风格杂糅、混合拼盘式的各种建筑物” 还是年轻人玩弄的时尚和品味,这种消解审美与日常生活界限的做法本身就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难道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真正表现了后现代的特点“反中心”,达到区分于其他时代美的标志,在后现代的审美中果真就不存在权力问题?

考察一下审美位于的语境范围,也就是孕育审美生活化的母体——后现代。后现代一个基本特征是“反总体性”,于是“反中心、反本质”主张差异、平等就成为后现代标榜的一面大旗。作为后现代的产物审美也就顺其自然的继承了后现代的特点并在其提供的养料中不断充实着这一特点。中国虽然还未进入到后现代社会,但“后现代话语”是存在的,因此中国的众多审美现象也呈现出“反中心”这一特点,所以我们立足国内用费瑟斯通的文章来考察后现代中的审美权力问题是最适合当下形式的。服装的变迁史也是人类审美态度演变的历史,曾经的黑蓝主旋律变成了多声部的交响曲,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多重色彩的杂糅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充斥着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求不雷同,所以款式层出不穷直至稀奇古怪。生活在这样一个变幻无穷,主张个性,追求平等的世界中,我们唯有抱有尊重的态度,宽容一切,因为这正是我们对审美的要求:破除原有的审美囚牢,追求审美的多元化。周立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不会唱歌的当歌星,不会演戏的当演员,什么都不会的当领导。”因而大众可以容忍小沈阳以半男不女的形象博得观众的喝彩,可以容忍绵羊音的曾轶可走红半个中国,更可以容忍传统文化被不着边际的大话、解构。

在传统思维中提到审美一定会想到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中心,而且美也只体现在创造性的艺术里,所以柏拉图把模仿的艺术赶出理想国,黑格尔和康德都在艺术的长河里寻找美的影子。然而,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不再停留在所谓的高雅艺术的“阁楼”里不食人间烟火,现在的艺术成为了大艺术是大众把玩的器物,是生活的代名词。曾经蔚为神圣的艺术走下神坛,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费瑟斯通在文章中谈到了后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途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后现代的审美和生活的界限已经消失,审美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审美,在一切的差异里遵循平等,没有高低贵贱的艺术,更没有为中心论的艺术。第一,艺术就是生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以前都是顶着一个高雅的帽子,说:艺术是生活但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是升华、是精品。如今让我们看一下影视剧中那一个不是生活的模子,日常的复制。所有的影视剧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人物的小生活,《乡村爱情》、《大生活》、《大嫂》、《我的丑娘》等家庭剧热播并受到观众的欢迎。艺术即生活,所以以前所谓的高雅艺术也是生活,近期在上海走红的海派清口相声名人周立波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义演,把爱乐乐团的各种器乐玩弄于相声之口,通俗易懂,倍受欢迎。这正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第二,生活就是艺术。这个可以用美国时装剧《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来说明,生活就是艺术,我们的生活就是跟风似的在商场里挑选时尚的服装,宣扬个性的举止尤其是最近中性风格的走红更让我们以性别模糊为荣,甚至延伸到家里艺术性的家居陈设。现在哪一家没有一两件用于摆设的艺术品呢?我们都在试图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我们称之为生活方式,一个艺术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称为“浮华主义”;第三种是“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在当今影像的世界中,不断出现的复制品诉诸于我们的视野之中、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转瞬即逝的形象刺激着我们的“欲望”。生活完全被一堆比现实还真实的“现实”包围着,我们会努力工作只为得到杂志上的完美家居,我们会在商场上乱逛只为得到时装发布会上的流行服饰,我们也会沉迷于网络因为它更真实。网络上的种菜近期成为人们的最爱,因为在这个“房奴”的时代网上虚拟种菜买房来的更真实。“在这样的超现实中,实在与影像被混淆了,美学的神奇诱惑到处存在,因此‘一种无目的的模仿,徘徊在每件事物上,包括技术性模拟、声名难定的审美愉悦’”。 “因此,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现实的终结及艺术的终结,使我们跨进了一种超现实状态。”这三种途径毋宁说终结了艺术,不如说终结了审美,因为审美也成了生活,没有一个审美的本质或中心供我们参考。

这个杂乱无章的终结本质与中心的后现代是否就真正的实现了平等,实现了多样化和无中心论呢?从表面看就是如此,而且影像似乎推动了这样一股差异的力量,从日常的穿着艺术到个人品味的艺术再到商业上的方方面面,都是对这一事实的有力证明。我们可以以模糊的性别为美,我们可以让发育不完全的喉咙一度走红,可以以在牛仔裤上剪一块破洞为时尚。费瑟斯通在讲到审美无中心论后转而提出了权力问题,尤其是“符号权力”,这正是他的卓见之处。在这一切都认可的社会不是不存在中心,不存在控制的权利,只是这些权力的存在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

首先,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受社会制度、教育等因素制约的。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19世纪的英国登山者及山区居民。以前被人们忽视的群山现在却成了一个美的标志,这实际上是由于社会的政策和制度的影响,以及受教育的程度有关的。又如,戏曲舞台上的二人转由昔日的乡村小巷式的演出到今日成为全国范围受捧的节目,这就与一些社会因素紧密相关。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呈现总是或多或少的受这些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提倡儒学的呼声越来越大,紧接着就有大型的影视剧《孔子》的制作,以及一些宣传中国儒家传统节目的播出和孔子学院的创办。我们生活在国家之中,即使是后现代语境中的国家,也避免不了制度的约束,因而权力必然会浸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网络在今天十分兴盛,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耳闻目睹到国家大事也可以听到许多家长里短,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说成是一种模式——强制模式。“大众传播的这一技术程式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作为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包装。”也就是说媒体只是在多元化传播中把权力用一层“糖衣”包好。就拿郭德纲的相声来说,郭德纲的相声是大多人爱听,但总得不到正宗的认定,上不得春晚,于是在我们的心里总会称他的相声是“野路子”,登不得大雅之堂。电影也是如此,“墙里开花墙外香”一些电影在国外拿奖在国内禁播,如:《过年回家》(1999年)、《赵先生》(1998年)、《邮差》(1995年)等。还有国外的优秀电影一进中国的国门就被剪辑导致看后不成体系,这都是社会制度、政策的影响。真正的实现差异和多元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没有“中心化”的定论还是为时过早。

其次,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也有影响。“这些人也是新感觉的激发者,面对广泛的接受主体和大众,他们同时也是阐释、传播这些新感觉”。 这一章中提到詹内特·沃尔夫在她的论文《看不见的闲荡者》中认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骨子中浸润了人类文化的人类总的一员,他的表情、行为举止,对他周围的人而言,流露出了可以读解的印象与记号。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记号不仅镌刻在有专门职业的人、乃至娼妓的脸上,同时也流露于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脸上。”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也以他们觉察不到的方式影响着审美的实现。每一期的流行时尚发布会服装的展示都是在试图引领潮流的路上迈进一大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的北京798艺术区,云集了众多的艺术、文化界名流,众多的艺术机构、众多的时尚企业。798艺术区每天都在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着798特有的艺术氛围,各大国际品牌如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法国靡西、意大利DIOR、欧米茄、宝马汽车、中国雅虎门户网站等都在这里举行过宣传推广活动,798已经成为了时尚潮流又一标尺。又如文中所提到的平底锅的陈列设计:“剩水锅与平底锅被颇具风格地安排在南海岛屿上,并布以贝壳、珊瑚珠、棕榈树及其它类似的东西。”这种创意的设想就是有少数设计者设计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大众传播这种审美趣味。他们所显示的是一种“符号的权力”,是“装束、风格、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站姿、步态;身体本身特征如身高、体重等,它们都表露出其主人的社会地位。”费瑟斯通一语道破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本意:“这些人的兴趣在(1)以纯粹凝视的审美价值的名义,使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为更多人所接受,即使受到挑战或被否定也仍然如此;并且,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与只是商品的价值以及如何使用与体验它们的指导;(2)宣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亚文化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以便其他缺少时尚、风格与感知的人也能够沿袭。这些东西,即使不是那时由先锋派所提出来,也是鉴赏家们为保持与他们的狂热拥护者、观众与追随者之间的距离而发展起来的。”

可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并不是像后现代特点所体现的那样“多元化”、“去中心化”。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审美以各种形式出现,尤其是影像的发展使我们生活成为了艺术,但是在这种超真实的符号社会中,权力以一种若隐若现的形式掌控着何者成为艺术。

[1]博德里亚.拟仿物与拟像[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8.

[2]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博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OnthePowerofAestheticAppreciationinPost-modernSociety

Liu Qian

As a product of post-modern society,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herit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ost-modern society . It is doubtable whether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libr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r not .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activity has become a question of power . Although we are at the "anti-center" society ,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powers .

post-modern society;aesthetic appreciation;daily life;power

ClassNo.:B834DocumentMark:A

赵洁婷 蔡雪岚)

刘倩,在读硕士,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邮政编码:830046

1672-6758(2010)05-0036-2

B834

A

猜你喜欢
瑟斯后现代权力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美男子绑架邻居只因其洗衣服太吵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卡梅隆·迪亚兹撞见狗仔 我闪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