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壮美与崇高风格互照互识中看中西诗学诠释原则
——《诗经》中周族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崇高”比较

2010-04-07 14:03郭亮亮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伊利亚特后稷文王

郭亮亮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从壮美与崇高风格互照互识中看中西诗学诠释原则
——《诗经》中周族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崇高”比较

郭亮亮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文章通过对《诗经·大雅》中五首周史诗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的文本细读,互照互识《诗经》周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崇高”风格的同异,以此为中西诗学体系的基本诠释原则分别是“言志”与“模仿”提供一个佐证。

《诗经》;《伊利亚特》;壮美;崇高;中西诗学

一《诗经》中周族史诗分析

(一)背景分析

学界有学者认为《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属于“史诗”,[1]此观点较为审慎普遍,本文将其作为文本细读之内容。

《生民》中姜嫄“履帝武敏”而孕子后稷诞生,反映周人在后稷以前,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从后稷起,古文献上记载周人父系祖先的名字,是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2]从氏族之亲情的主观状态(经验状态、混然散漫状态),跃至一个组织上的法度之客观状态(理性状态、严整状态),是精神表现上的一大进步。三百篇创作跨度大致由西周初期至东周的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的时间。周文,即礼乐、宗法之家庭制、等级之政治制是华族史上一大进步。中国民族首先握住者为“人”为“生命”。其超越乎人与生命以上之“普遍者”(如天、帝、天道等),则由调护生命、安顿生命之“理性”而透悟。[3]

上文所涉两大进步,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进入父亲氏族社会为其一;周文之形成为其二。此二进步,皆有《诗经·大雅》中五首史诗点滴内容所涉所体现。

后稷之诞生,只知其母,不晓其父;无人道而生子,或者以为不祥,故弃之。[4]“弃”暗示象征着父权之萌生。持异见者收而养之的并非“牛羊”“鸟”,应为其父族之人。从《公刘》开始主角则均由男性担当:公刘、太王(古公亶文)、文王、武王,而其中的女性,只是赞其贤德降子而已。

华族安土重迁几成禀性,但这五首周族史诗中,有三首关涉大迁徒:《生民》中被弃的后稷由“巷”到“平林”,再至“寒冰”,是迁徙隐喻;《公刘》中周人由邰迁豳;《绵》中由幽至岐,后二首皆为历史传说中重要之事件。

周文的形成,即在这大迁徙基本停止后。于是《生民》中“肇祀”(开创祭祀之礼)、《公刘》中公刘之“笃”、《绵》中“不陨厥问”(问,文王的名誉)、《皇矣》中“皇矣上帝”、《大明》中“德”这些无论是抽象的祭祀仪式,还是忠诚厚道的品性、名誉、天命、德性都逐渐形成并渐变为有体系的周文。

周文的基本制定:王位世袭传子不传弟,诸侯亦如之;同姓不婚,氏族厘清;小宗可迁,大宗不可迁;封候侯建国,必立宗庙社稷。

以上几点在五首周族开国史诗中均有体现。世袭:后稷→公刘→古公亶文→王季历→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婚姻:太任与季历不同姓;太姒与文王不同姓。大小宗之分应为周族大迁徙基本停止,国势基本稳定之后。立宗庙社稷在《公刘》《绵》中均有明显的、精彩的铺陈、渲染描写。

(二)内容品读

按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顺序依次进行:A245《生民》、B250《公刘》、C237《绵》、D241《皇矣》、E236《大明》(诗名前数码编号为今本《诗经》中这五首诗在305首诗中的位置序号)。

(1)A245《生民》情节简列:第一章:后稷之母姜嫄,踏帝足迹而孕;第二章:后稷顺利被生,姜嫄以为不祥;第三章:后稷被弃:隘巷→平林→寒冰,均有被救时;第四章:后稷艺在稼穑;第五章:后稷帮助他人稼穑,果实充盈,定居于邰;第六章:天降良种,丰收祭祀;第七章:祭祀场面:粮食、牺牲为祭品;第八章:祭祀器具,上帝安享祭品,后稷“肇祀”至于今。

文学物象三大类型:第一,外在自然物象,以传统的“比兴”抒情志的静态文学物象;第二,“象事行”或“直陈其事”物象,叙述、交代事件的动态文学物象;第三,内在自然物象,以抒情、议论为主要手段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物象。[5]

按以上三类标准对《生民》进行量化统计。《生民》共72小句,其中第一类有14句,占19.4%,第二类52句,占72.2%,第三类6句,占8.3%。

此量化统计,旨在说明:《生民》具备史诗性质,第二类文学物象占足够充分的比例,超过七成属于叙述,交代事件的动态文学物象;是对抽象、具象类物象分类地进一步深入认识;为后面综述五首史诗之“壮美”风格作铺垫(基础性研究)。后几首量化统计后不再作此说明。

(2)B250《公刘》情节简列:第一章:忠厚老实的公刘和他的周民受戎狄侵扰不安宁。公刘整田地聚粮食,为避战而迁居;第二章:公刘选择居处,身佩玉瑶容刀;第三章:公刘到“百泉”、“观平原”、“登南冈”、“看京师”,终于定居;第四章:公刘定居后祭祀、宴饮宾客;第五章:公刘考察地形,训三军,垦田产粮;第六章:公齐在豳建屋,取磨刀石,整田地,人多物丰。《公刘》量化统计结果:《公刘》共60小句,全部为第二类文学物象,占100%。

(3)C237《绵》情节简列:第一章:周族绵延不绝,从杜迁到漆。公刘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太王)还是穴居;第二章:古公清早驱马沿邠邑以西漆水边,到岐地,与妻子太姜,来察视屋宇;第三章:岐山以南叫“周”的平原土地肥美,定居于此;第四章:安心定居,理田、泄沟,都从事劳动;第五章:司空(营造)、司徒(劳役)各司其职,建庄严的宗庙;第六章:修建时之壮景;第七章:建门,建神坛;第八章:难除怨恨(与异族),但并不损失文王的声誉。败昆夷;第九章:文王善性,感化虞、芮二国国君好斗之心,安邦定国。《绵》量化统计结果:《绵》共54小句,第一类文学物象4句,占7.4%;第二类有40句,占74.1%;第三类共10句,占18.5%。

(4)D241《皇矣》情节简列:第1章:上帝明察天下,探察民瘼。上帝致意增大周之疆域,顾视岐周,因为殷政不得民心;第2章:太王筚路蓝缕,开拓基业艰辛。天命巩固太王之位。第 3章:太伯王季受帝之命、德治四方。第 4章:王季之德,善治邦国,上帝赐大福,延其后代。第 5章:假托帝言予文王,文王讨伐密人,造福天下。第6章:阻止密人侵占阮地,文王是万邦的榜样。第7章:再假托帝言予文王,修德、顺自然、顺法则;协同邦国去讨伐崇。第8章:详写铺陈渲染描摹伐崇之细节,最后归纳四方安定。《皇矣》量化统计结果:《皇矣》共96小句,第一类文学物象0句;第二类66句,占68.8%;第三类30句,占31.3%。

(5)E236《大明》情节简列:第1章:赞文王,述为王难,述纣不能治四方。第 2章:述太任-王季之婚,述生文王。第3章:赞文王、述文王事上帝而怀“福”、“受方国”。第 4章:天、命观;述文王之婚:文王-太姒。第 5章:写婚礼盛大:先述太姒之尊,后写占吉日、迎亲,再写婚礼。第6章:天、命观,述太姒生武王,述武王伐商。第7章:述商旅,写伐商于牧野之誓言,誓言中的上帝观。第8章:战场、战车、战马;太师姜尚进军;武王伐纣天下清明。《大明》量化统计结果:《大明》共56小句,第一类文学对象4句,占7.1%;第二类48句,占85.7%;第三类4句,占7.1%。

(三)史诗之“壮美”风格阐释

史诗之“壮美”风格可以作如下理解:“壮”zhuàng,在《康熙字典》[6]中解释丑集中士字部《说文》:大也。又彊也,盛也。这里我们取《说文解字》中的意思:大、强、盛。“美”měi,在《康熙字典》中解释未集中羊字部《说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則美,故从大。[6]这里我们取《说文解字》中的意思:甘。美與善同意。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八体中有壮丽体: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彩者也。壮丽的,是议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突出的。[7]

首先,我们一定要把这五首周族史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基本感知、观照、研究。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五首周族史诗顺序:A245《生民》、B250《公刘》、C237《绵》、D241《皇矣》、E236《大明》(诗名前数码编号为本《诗经》中这五首诗在305首诗中的位置序号)。如果熟悉这五首诗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顺序是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列的。从245《生民》中的周族始祖后稷,至250《公刘》中后稷的曾孙公刘,到237《绵》中后稷的十三世孙,即公刘的十世孙古公亶父(太王),至241《皇矣》古公亶父(太王)之子王季历、王季历之孙文王,最后至236《大明》讲到周文王之子武王。这五首周族史诗从这每首诗的主人公看来,充分体现了周文宗法制。这样看来,我们虽然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巨制,其实我们的史诗并没有因为内容简短而消解其宏伟的叙述(历史厚重感极其强烈)。而这整体感就是“壮”的宏观体现。其时间跨度之长,周族延续态势之盛,周文王、武王治世之强,符合“壮”在《说文》中的意义,也符合刘勰所谓“体制宏伟”。

其次,就史诗内容来看,后稷降生之被弃、因为丰收而肇祀、周族不断的大迁徙、定居后修建宗庙、天命观、太王拓业之艰难、文王伐崇伐密、王季历与文王盛大的婚礼、武王伐纣,或场面、或情节、或观念,都有宏伟之气。细言之,后稷出生后被抛弃有悲壮之气;古代农业社会,并非年年风调雨顺,一旦丰收,就要通过祭祀表达对天的敬畏与感念,祭祀的开始即肇祀也是非常神圣与庄严而伟大的;场面的“壮”着重体现在祭祀、大迁徙、建宗庙、拓业艰难、战争、婚礼上。

关于“美”我们需要看每首史诗的细节,刘勰所谓“文采突出”体现在,《生民》中第5章果实充盈的描摹;《公刘》第2章关于公刘身佩玉瑶容刀之美;《绵》中第3章关于“周”地平原土地肥美的描写以及文王善性与声誉的描写;《皇矣》中关于修德、天意赐福的描述;《大明》中关于王季历与太任、文王与太姒的婚礼场面的铺陈以及关于太姒尊贵的描摹。

二 《伊利亚特》中经典情节分析

(一)内容概述

《伊利亚特》共24卷。经典情节:阿基琉斯第一次大怒,退出战场,第一次大哭(第一卷);第二次大哭(第十八卷),第二次大怒,重上战场(第十九卷);第三次大哭,阿基琉斯息怒(第二十四卷)[8]。

《伊利亚特》的情节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线索,可以分为三部分:阿基琉斯的愤怒,阿基琉斯愤怒的后果,阿基琉斯息怒。整部《伊利亚特》的情节并不复杂,亚里士多德将其归类为简单史诗,因为其中并没有“突转”和“发现”,当然《伊利亚特》是遵循了整一律的史诗,有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阿基琉斯的性格可以归纳为:易怒、敬神、尚友谊和勇敢。

(二)“崇高”风格阐释

《诗学》开篇指出了诗歌本质是模仿,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于是情节和性格就成了《诗学》论述的中心。[9]《伊利亚特》不但精致模仿了特洛伊战争,而且模仿了战争中伟大的英雄,这些都体现了《诗学》中模仿理论的本质。《伊利亚特》不仅有特洛伊战争情节的必然性,而且其背后是英雄阿基琉斯性格的必然性。

古希腊罗马文论家朗吉努斯的论文《论崇高》中指出:崇高的效果是激情,崇高来源于三种能力——比喻语的使用、表达的崇高性格以及高尚的构思;还有另外两种重要的能力:思想的崇高以及强烈的灵感激情。[10]

就上文所选的《伊利亚特》章节中就有不少比喻的使用,现摘录如下:“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人们就会骂我,骂我是胆小鬼和窝囊废”;“像一缕升空的薄雾,女神轻盈地踏上灰蓝色的大海”;“悲愁揪住了你的心房”;“一团悲愤的乌云”;“双眼炯炯生光,像燃烧的火球”;“对母亲说道,用长了翅膀的话语”;“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心花怒放”;“如烟的记忆,笼罩在他俩的心头”。

虽是译文,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比喻语句使用的频繁,难怪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比喻和转喻是语言的两大基本结构;史学家海顿·怀特用四种比喻手段(比喻、转喻、提喻、反语)来剖析对历史的阐述。[11]崇高性格的表达正是基于英雄阿基琉斯形象刻画而展示出来的。在特洛伊战争人神混战的宏伟场面中,反映了希腊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殖民战争、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了荷马时代英雄主义崇高、豪迈的气概和人本主义自由独立的精神。高尚的构思,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所阐释的经典情节性。

总之,《伊利亚特》无论是文本形式上的修辞、内容上的英雄人物性格的展示以及构思;还是思想以及灵感激情,都体现了崇高的风格。

三 “壮美”与“崇高”的比较

本文用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壮丽”诗学话语来阐释《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周族史诗,笔者为了能将其外延扩大,包涵更丰富的相关风格特点,故而使用了“壮美”一词;用《诗学》《论崇高》中的文论话语来解读《伊利亚特》经典情节。通过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壮丽”诗学话语来阐释《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周族史诗可以发现:刘勰所谓“体制宏伟”在五首周史诗中可以体现在——从整体上看,有厚重的历史感;内容上,后稷出生后被抛弃有悲壮之气;古代农业社会,并非年年风调雨顺,一旦丰收,就要通过祭祀表达对天的敬畏与感念,祭祀的开始即肇祀也是非常神圣与庄严而伟大的;场面的“壮”着重体现在祭祀、大迁徙、建宗庙、拓业艰难、战争、婚礼上。

刘勰所谓“文采突出”体现在,《生民》中果实充盈的描摹;《公刘》关于公刘身佩玉瑶容刀之美的描述;《绵》中关于“周”地平原土地肥美的描写以及文王善性与声誉的描写;《皇矣》中关于修德、天意赐福的描述;《大明》中关于王季历与太任、文王与太姒的婚礼场面的铺陈以及关于太姒尊贵的描摹。通过从《诗学》《论崇高》的角度来分析《伊利亚特》可以看出:以情节、性格为主线的史诗《伊利亚特》是以模仿人物行动为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尺度,所以模仿是其美学原则。

在风格上,《诗经·大雅》中五首周族史诗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极为相似,一为“壮美”、一为“崇高”。稍微具体地看,二者都是宏大事件的叙事,周族始祖的诞生、周文及周族宗系的建立;特洛伊战争宏大背景下的英雄性格的刻画。

修辞(广义)的运用,五首周族史诗中有78.7%的第二类文学物象即“象事行”或“直陈其事”物象,叙述、交代事件的动态文学物象,赋比兴三体在五首周族史诗中比例,按笔者统计如下:A245《生民》(赋31)、B250《公刘》(赋26)、C237《绵》(比兴2、赋兴2、赋20)、D241《皇矣》(赋37)、E236《大明》(赋20、赋兴4、比2),可以明显看出赋体占很大比重。《伊利亚特》中,直接引语约占一半,而直接引语即人物的叙述(包括复述),近似于剧中人的话白。《伊利亚特》是介于纯粹的叙事诗和戏剧之间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知道,荷马善于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喜欢不用连接词的排比语句;喜欢用固定形容词来给人物一个绰号[12],这些固定的形容词可以说是一种程式化用语,这和《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咏叹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的。我们与其说这些程式化的用语是陈词滥调,还不如说这是一种风格的体现、一种语言习惯的特色。

尽管风格有以上种种相似之处,但形式相似背后有着本质的差异。于是我们又回到中西审美理想差异问题的探讨上。中西文化精神内核(文史哲参透)差异决定了中西审美理想的差异即中国诗学体系核心命题是“言志”,西方诗学体系核心命题是“模仿”。《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周族史诗:以“赋”体为核心的形式背后是言“志”的实质;《伊利亚特》:以“情节、行动”为核心的形式背后是“模仿”的实质。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牟宗三.历史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熹.诗集传[M].王华宝,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苏敏.《离骚》“象事行”之“赋”为主的文学物象组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Z].吴松江,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I106.2

A

1673-2219(2010)05-0046-03

2010-01-24

郭亮亮(1982-),男 ,山西阳泉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

(责任编校:周 欣)

猜你喜欢
伊利亚特后稷文王
为文王发愁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天问》与周之始祖试探
《伊利亚特》背后的命运解读
性别视角下人物形象审美差异化分析——以《伊利亚特》为例
伊利亚特的故事(选页)
后稷教稼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