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渊之易学

2010-04-07 14:03黄丽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象数义理易学

黄丽媛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蔡渊之易学

黄丽媛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蔡渊易学对其家学和朱熹之学既有传承又有变革,性理之学是其易学之一重要特色并且象数和义理兼重。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蔡渊;周易;性理;象数与义理

蔡渊(1156—1236),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字 伯静,号节斋。蔡元定之子,力学不仕,精于《易》,训解多阐明义理。因从学于朱熹,故其论易理本于朱熹说,是对朱熹学的阐发。然其论数,则本其父西山家学。其说不废互体,与朱熹之说颇异。于师说能通其变而酌其平。杂论卦爻十翼象数,对《易传》中的术语、范畴、占筮体侧目而视等,作了简要的解释。著有《周易经传训解》、《易象意言》。

一 对朱熹易学和家学之传承和变革

蔡渊的父亲蔡元定早年慕朱熹之名,而师从之。因其博学,与朱熹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朱熹并未视其为门生,“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1]P12875,尤袤、杨万里曾推荐为官,他以有病而推辞,故登西山筑室,发奋读书,学者称为“西山先生”。曾协助朱熹著书立说。“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2]P12875其平生问学,多寓于朱熹书集之中。著述颇丰,其中《经世指要》、《大衍详说》、《易学启蒙》是易学著作。蔡元定的河洛思想主要见于《易学启蒙》,如前所言,《易学启蒙》是朱熹和蔡元定合作撰定的,由蔡氏起稿。其书代表了朱子和蔡氏两人的观点。

“朱熹以儒理阐《易》的突出角度约可见于四个方面:一曰,由太极以考察义理;二曰,据阴阳以推本义理;三曰,沿卜筮以揭示义理;四曰,察虚象以推明义理。”[2]P260

蔡渊对朱熹易学之传承在其著作中多有体现。《易象意言》中有“大传言易有三,‘易有太极’,‘易无体’,‘易无思、无为’,言易之本也。”“易有太极,形而上之道也。仪象八卦,形而下之器也。自道而言,则器虽未形,而器之理无不具也。自器而言,则道虽不可见,而道之妙又无不在也。”、“易有太极者,不可见动而生物者可见。不可见者,形而上之道也。可见者,形而下之器也。圣人学其可见者,而达其不可见者。故夫子曰不学而上达。”[3]P2001-2011等等,《周易经传训解》开篇之句便是“易有太极,易无思也,无为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之本也。”都是阐发太极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通达易之本中的作用。

至于据阴阳以推本义理,《周易经传训解》在序言中即有“故以阳奇阴耦之画相错立象以效其动,使天下之人观此则可以穷其理之自然,尽其性之当然也。”《易象意言》有“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刚柔,质也。乾者,太极之动,故释彖不言阴阳刚柔。坤主质,故以柔言。否、泰交不交气也,又具乾、坤之体,故皆以阴阳言。否,类于坤。故又以刚柔言。余卦不滞乎事,则滞乎物,故皆以刚柔言。”[4]P117把太极归理为阴阳之气。又对阴阳之不同作了解释:“易中之言仁,或为阴,或为阳,仁者见之谓之仁,仁阴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阳也,盖自智仁而言,则智先而仁后,智动而仁静,自仁义而言,则仁先而义后,仁行而义止。此阴阳之所以异也。”“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各具一太极而生。生与气化形化之事,同一义也。易有太极,理也,两仪,气也,形化,形也。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本一道也。故两仪虽各具太极而生,生而易有太极之妙,无不在也。”[4]P108-122这与朱熹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者,一理之判”、“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如出一辙。

蔡氏所创的西山家学以言象数为宗,蔡渊继承家学之宗,在其易学著作中也有许多阐述象数之旨。

《四库全书》经部总叙:“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作为闽学的开创者的朱熹在《易学启蒙序》中称:“近世学者,喜谈《易》而不察乎此,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着,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而或处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予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文,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朱熹著《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其目的在于恢复《周易》一书的本来面貌,从而明确提出了“易本卜筮之书”、“易本为卜筮而作”的命题。此说在当时的经学界可谓惊世之言,对义理学派乃至象数学派的《周易》观是一大冲击,在易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5]

但蔡渊易学中甚少涉及周易的卜筮之旨。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渊,蔡元定之子,而从学于诸子。故是书阐发名理,多本师传;然兼数而言,则又西山之家学也。其中惟不废互体,与朱子之说颇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象意言》云:“渊是书以易象为名,而所言皆即象以穷理。葢易学之能酌其中者。”蔡渊易学与朱熹易学还有一点不同正在这里:不废互体。“阴阳相错,感应之理。自然而然,亦非圣人心思智虑之所能为也。后世互体之说不可谓全无义理,特其附□穿凿,而流于术所以不可用也。”[6]P28

二 性命之理具于易

宋代理学家颇喜谈“性命”,蔡渊亦是如此,且成为其著易之一重要特色。

蔡渊在《周易经传训解序》中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易之用也,在天谓之易,在人则谓之性,性与易非二理也。人能知易之本,又知易之用,则能顺其性之正而万事靡不中节矣。惟天降衷之后即倚于形,人于其性始有不能尽者,圣人忧之。故以阳奇阴耦之画相错,立象以效其动,使天下之人观此则可以穷其理之自然,尽其性之当然也。”[4]P2在这里更是把“性”与义理相互沟连起来,把“性命”之理视为一切事物或现象达成美好的途径。

蔡渊还进一步解释了“性命之义”:“变怪之间有乃游气纷扰万化中之一二,非理之正,何足道哉?或问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其如何?曰天命之性,正性也,心具正性,心之正也,谓之敬者戒愼恐惧,保其正也,谓之直者言心于内,亭亭当当无一毫私曲于其间也。如此则静时固正,动时亦正也,是敬以直内之也。谓之义者裁制于中,事物各得其宜而不失其正也,谓之方者,止之于外,左右前后各有定则亦不失其正也。如此则中之制者固正外之止者亦正也,是义以方外之也。”[2]P2001-2011《经义考》载渊弟沈《周易经传训解》后《序》,称“《易》有太极之说,知至知终之义,正直义方之语,皆义理之大原,为后学之至要,实发前贤之所未发”[7]P177-178云云。“正直义方之语”正是前文所指的“正性”、“保正”、“敬直”。他强调无论是内还是外都要守“正”,并申明一个观点:要达到“理”之“正”,做到对内“敬以直”,对外“义以方”,必须“正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有所戒备、谨慎、恐惧,内心坚守争议,不徇私情。并且对“义”和“方”做了详细的解释。

蔡渊的《易象意言》有:“故孟子言性亦只就恻羞恶之端而求之也。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更不容,而朱子尝谓舍爱不可以言仁者,皆此义也。葢仁之理不可见,茍不自其动处求之,则仁之情状岂可得而言?须于此等处熟思,当得朱子之意。然而善学者又当以此通神明之徳也。”[7]P2001-2011根据蔡渊的理解,“性”,乃孟子所认为的善良恻隐之心。儒家和朱子所求的仁义都是“性”。“理即气之微,气即理之着,性即情之微,情即性之着,皆一贯也。但其时有不同,故因其发用而立名有异矣。”用儒理阐易的特色极为明显。

不仅用儒理阐易,蔡渊在《易象意言》中也用佛理阐释“理之本”:

“或问死生之说,若以为死而复生,则是佛氏之轮回;若以为死即断灭,则百世之祖又安能致享?若以为一气相通,则山川鬼神与己不属。古人以何道而祭之,不知所谓原始反终之说,为如何?曰:易有太极是于化原,将发而为言也。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是于成物,之后分言也。”“今以人之死生观之,死而复生则有近乎佛氏之轮回。生而接死,则于古人之祭未尽达。问难反复,似明复晦。是皆惟末之求。所以纷纷扰扰千言万语,终不能通也。”“学圣人者可不于此而致力焉?神而思之,静而体之,必有可得而言者矣。使其所存之本无愧于圣人。则于感也,亦将如圣人无所不通矣。若夫佛氏之轮回变怪之间,有乃游气纷扰万化中之一二,非理之正何足道哉?”

三 象数与义理兼重

“蔡渊的父亲元定性近数理之易,一生深研邵子先天易学。”[8]P136蔡渊继承了西山家学,深谙象数之学但又不拘一家之学,不废义理“执着于在传统易学上下功夫。”故《四库全书总目》云:“渊是书以易象为名,而所言皆即象以穷理,葢易学之能酌其中者世无传本。”、“今录而传之,俾论《易》者知蔡氏之学不徒以术数见,而朱子之徒亦未尝全弃古义焉。

从《易象意旨》中的部分文字,可见其兼重义理之大要:

“六位之卦,其初难知,其上易知,为本末者也。三与五为阳,二与四为阴。阳以升为用,故进成乎五;阴以降为用,故退成乎二。五者阳成而得中也,二者阴成而得中也,故皆吉。三阳刚,未成而不中,故危;四阴柔,未成而不中,故惧。”(言三多危与四多惧之故)

“易之道,有己正而他爻取之以为邪者,有己凶而他爻得之以为吉者。屯之初非不正也,而二近之则以为口;旅之上非不凶也,而五承之以得誉命。”(言吉凶以情迁之义)

“易有太极之易,未生两仪之易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生两仪后之易也。故两易在两仪之先,其易无体;在两仪之后,其易有体。”(言易无体与有体之辨)

“易中言变化者,刚柔之穷皆变,变则化也。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在化之先,故为阳。化在变之后,故为阴。化以先后为阴阳,非化阳动为变阴动为化也。”(言阴阳变化之义决于先后,甚精)

“贞固也,以贞固足以干事取之也;贞正也,以君子正也取之也。盖贞者随在各有也,立乎事物之中各得其正之化。贞固在刚则曰大贞,在柔则曰小贞,在君子则曰君子贞,在女子则曰女子贞,以至在武人、在童仆、在牝马,莫不皆曰贞焉。又以其永久者言之,则曰永贞;以其不息者言之,则曰不息之贞。又自夫用贞者言之,当安则曰安贞,当居则曰居贞,当其可则曰可贞,当其不可则曰不可贞,当艰则曰艰贞,其利则曰利贞,其不利则曰不利贞,不可疾也则曰不可疾贞。又至于贞之为用,则有吉焉、有厉焉、有吝焉、有凶焉、有疾焉、有亨焉、有胜焉、有观焉、有明焉,其端不可得而穷也,惟善易者随在玩之,则其义莫不皆得其当,学者不可以正固两义而拘之也。”(言易之道唯变所适,举“贞”义以明之。)[7]P2002-2004

蔡渊的象数之学,在前面第一部分已有所涉及,诸如与朱熹所不同之“互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互体之法,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筮,遇《观》之《否》。曰: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注曰:“自二至四有艮象,艮为山也。”是《周官》太卜,旧有是法矣。顾炎武《日知录》曰:‘朱子《本义》不取互体之说,惟《大壮》六五云卦体似兑,有羊象焉。不言互而言似,此又创先儒所未有,不如言互体矣。’然则朱子特不以互体为主,亦未尝竟谓无是理也。渊于师说可谓通其变而酌其平矣。”[6]P28

蔡渊易学继承了西山学派的象数之学,又与先儒如朱熹等的义理易学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又与他们的思想有别。正如其弟沉语,其有太极之说,知至知终之义,正直义方之语,皆义理之大原,为后学之至要,实发前贤之所未发。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郑万耕.朱熹易学简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6]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清]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王晚霞)

On CAI Yuan’s Yi Learning

HUANG Li-yuan
(College of Liberal A rts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FuZhou 350007,China)

CAI Yuan’s Yi learning was not only succeeding his fam ily’s thought ,but also ZHU XI’s thought ,the connotations of human and thoery was a characteristic of his Yi learning and he emphasizes both image-number theory and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It has a high place in Yi learning of Song dynasty and has a remarkable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CAI Yuan; Yi learning; Zhouyi; Image-number theory and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221

A

1673-2219(2010)05-0014-03

2010-03-17

黄丽媛(1985-),女,湖北黄冈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象数义理易学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中国易学象数对越南阮朝都城顺化的影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