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0-04-07 13: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唐 励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研究

唐 励1

(湖南科技学院 新闻传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灾害损失位居世界第三。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殊的身份,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抓好宣传教育是前提,做好应灾演练是关键,建好专业队伍是保证。

学生;灾害能力;灾害演练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和疫病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灾害给我国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不可估量。然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殊的身份,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相对要弱,因此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灾害及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啸、雹灾、冰雪、泥石流、疫病等都是灾害。根据灾害的成因和表现可把灾害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寒潮、冻害、雹灾、海啸、海冰、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化学化,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毒剂外泄,玩忽职守造成的恶性事故、战争和社会暴力动乱,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有害物质失控、外泄等;三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灾害,即由自然人为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交通振动引起的地面沉降,牲畜数量和草原资源失去平衡造成的沙漠化等。[1]

灾害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突发性与永久性。大部分灾害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有些仅在几秒钟内就可能造成惨重损失,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又具有永久性,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消失。其二,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各种灾害都按照自身规律频繁发生,相互间又可交织诱发。灾害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准确预测某种灾害的爆发时间、地点、能量还很困难,预报的难度较大。其三,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大部分灾害的发生具有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往往在同一阶段集中出现,形成各种灾变期。但是,灾害又不会按周期那么准确地重复发生。其四,广泛性与区域性。多种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灾害的类型不同,每一种灾害又都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域。

灾害不仅破坏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给人带来精神创伤和障碍、严重扰乱组织、家庭、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而且会诱发次生灾害,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近十年,在继日本和美国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在2005年10月8日举行的“国际减灾日”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国受到的自然灾害损失已位居世界第三,经济损失超过了2万亿元人民币[2]。近几年,我国灾害不断,“非典”、洪涝、台风、冰雪、地震、甲流接踵而至。据统计,仅2007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洪涝、台风、旱灾、风雹、雪灾和低温冷冻、山体滑坡、矿难和泥石流等灾害共造成1796人死亡、失踪461人,紧急转移安置1515.9万人,倒塌房屋158.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838.7亿元。2008年,继南方九省冰灾后不久,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更令人触目惊心:6.9万人死亡,1.8万人失踪,伤亡37万多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影响到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省市[3]。今年,H1N1甲流肆掠,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征、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非常严重。尤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汶川地震造成的主要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学校,今年来甲流感的重灾区也集中在学校,许多学校停课放假,许多学生感染甲流。拿汶川地震来说,数千所学校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数万名师生被埋废墟。如江油市175所学校(其中村小94所)受灾,学校建筑物80%受损。在地震中死伤8000余人。其中317人死亡,7750多人受伤,重伤2900多人,还有120多人失踪。四川洛水一所中学400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只有5人生还。与此相反的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迅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人遇难。这所在大地震中没被“震倒”的学校在一位名叫叶志平的校长领导下,四年来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网友们称其为“史上最牛校长”。[4]汶川特大地震再次警示我们,有效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是对学校而言,还是对全社会来讲都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然而,这一事例也充分说明了灾害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值得我们欣喜的是,2008年6月25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将“保护学生安全”首次加入其中[5]。这意味着,国家对保护学生安全,开展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

二 培养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我国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沙尘暴、疫病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5]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3年的“非典”、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2008年初南方九省特大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更是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汶川特大地震同时启示我们,人类虽然还不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类有能力通过科技与教育,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提升预警、防灾减灾、救助和恢复重建的能力。从这一点看,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与责任。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导学生增强对灾害的认识,培养提升学生有效应对灾害的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灾害的危害性和可防范性来看,只要较好地把握其科学知识,掌握防范应对能力,是完全可以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学校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学生是学校应对灾害的行为主体。应对灾害,必须充分发动学生、坚持依靠学生。教育学生掌握应对灾害的知识是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灾害能力的关键。当今世界灾害频繁发生,这些日益突显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于教育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管理水平与育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广大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作为育人摇篮的学校,担负着培育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重任,理应首先担当起教育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知识,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应急能力的重任。开展灾害教育,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第二,从当今世界的灾害状况和我国学生应对灾害的情况来看,当前世界处于灾害多发期,这几年我国灾害不断,而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与学校的重视和教育程度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灾害教育显得不够。每年世界70%的灾害集中在日本,日本的学校是灾害的第一避难所,每年日本因灾害死伤的人数不过数十人,这与他们在这方面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从小就开始抓起,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应对灾害的教育培养体系,对于促进学校应对灾害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使广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熟悉掌握灾害知识、工作预案,从而提高应急能力,规避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学生的特点和社会角色来看,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源泉,学校是学生的集中地,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力量弱、心理素质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防灾避灾意识,提升其应对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当前政府的层面来看,汶川地震充分考验和显示了我国政府应急能力和公众服务能力的实力,但同时暴露出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如紧邻政府的学校轰然倒塌,而旁边的政府大楼却安然无恙。不可掩饰地讲,某些政府在指导和监督学校提高应急防范能力方面显得不够。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做好自己的事,像叶志平校长那样积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对于配合政府处置突发灾害事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灾害多发区,学生是重点,是政府、家庭、社会关注的重心,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学生具有集中、相对于社会成员处于弱势的特点,理应成为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防灾减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有效响应,尤其是作为保护学生主体的学校应首当其冲。学校积极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及时有效地建立应对灾害应急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地经常性与政府地震、气象、新闻、水利、民政、安全、海洋、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部门加强联系,对于促进政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意义深远。

三 培养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学校积极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学生防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需要学生自己参与,努力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学生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学生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和掌握避灾知识,在实践演练中提高应对能力。

(一)抓好宣传教育是前提

应对灾害,首先要切实掌握应对灾害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灾害知识、心理、法律、安全、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常识。学校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灾前的普及灾害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了解懂得灾害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能力,避免因灾害发生时引发恐慌心理;灾中的应对灾害知识教育,要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即自救、互救、团结协作、应急处置、心理应对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伤亡和灾害损失;灾后的心理知识教育,灾后心理重建,自我疗伤、危机干预、长期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心理应对和调适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育使得广大学生在灾害发生前,了解灾害知识,防止恐慌心理;在灾害发生时,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在灾害过去后,懂得自我调适,提高心理应对能力。要积极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要广泛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墙报、讲座等形式,利用防灾减灾日、各重大特殊时期,广泛教育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应对灾害能力;要广泛开展“防灾(减灾)进课堂、进班级、进头脑”活动,使广大学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还要积极开展心理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灾后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能尽快走出灾害阴影的心理承受力。

(二)做好应灾演练是关键

组织师生进行各种灾害自救互救演练,对于提高其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具有实际意义。建立学校预警体系和防灾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是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灾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防灾预案,建立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工作预案要包括:以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较少灾害损失为目标,以“快速响应、协同应对”为核心,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应对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如成立应对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的保卫、医院、学生、教务、宣传、团委等部门组成;组建应对灾害工作办公室,可挂靠学工部(处);安排专项经费和专职人员;组织经常性的灾害教育和培训活动;储备符合应急需要和专业要求的必备装备,加强日常管理和保养维护,并对学校抢险救援装备进行调查登记,做到心中有数;形成包含灾前、灾发、灾中、灾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其次,组织应对各种灾害的实践演练。通过实地演练让学生提高灾害认识,增强灾害意识,拥有应对能力。将模拟演练与学生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演练,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应急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素质;着力夯实学生灾害知识、应急技能、心理调适技巧三个基础;着力增强学生灾害认识能力、防范和应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四项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通过演练使学生在灾前懂得灾害的知识和应对知识,具备灾害认识能力和防范应对能力,在灾中不慌不惊不乱,并有能力从容应对,团结协作走出困境;在灾后能较好地自我调适和相互调适,尽快地走出灾害阴影。

(三)建好专业队伍是保证

建立专业化、现代化的队伍始终是做好这一工作的保证。减灾救灾实践证明,强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尤其是组建和发挥好应急救援队伍、专家评估队伍、心理帮助队伍和灾害信息员队伍的主力军作用。一整套适合本校实际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组织、动员、指挥、使用的制度,在应对灾害和事故救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利于实现应急状态下的统一指挥、运作规范、行动迅速和保障有力。一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要从现实着手、从长远着眼,依托学校保卫、医疗、后勤等部门和学生组织的力量,组建学校应急队伍。在灾害和各种突发情况中,将平时受过专门训练的这些人员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以等待政府专业救援队伍的到来,对于临时处置灾害来临和突发事件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一旦灾害发生,一开始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因,因此充分培养和练就这样一支队伍,通过投放平时储备的专用设备,可以及时抢救受困师生;投入医疗资源,就地救助伤者,争取救治时效,可以发挥快速反应、抢险救援、专业处置的一线作用。二是减灾志愿者队伍。平时有意识地在学生组织中培养和培训“减灾志愿者”,并加强演练,练就应灾处置工作中的后备力量。三是信息预报队伍,可以建立以各班班长、班主任、年级长(系主任)、学工主任(处长)为信息上报人及全体学生为信息员的信息畅通队伍,一旦发现灾害迹象立即予以报告,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地报告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四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主要负责灾前的心理教育和灾后的心理救助工作,灾前的心理教育包括团结协作精神、必胜的信念、生命安全知识等,灾后的心理重建知识等。五是要建立学校应对灾害的专职负责人制度。灾害专职负责人可以由校办或学工部门的领导兼任,但必须确立专人负责并明确职责,其主要职责应包括:组织开展灾害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灾意识;制定应灾预案,组织应灾演练,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灾能力;统筹协调形成应灾合力,减少灾害损失等等。

[1]灾害的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4555. htm

[2]孙明杰,黄静.抓住机遇,加大有效投资,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N].民营经济报,2006-09-22.

[3]赵亚辉.汶川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一切从头再来[N].人民日报.2008-09-04.

[4]朱玉,万一,刘红灿.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4/c ontent_8242178.htm.

[5]张武明.教育部重修规定“保护学生”首入师德规范[N].新闻晨报,2008-6-26.

[6]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Z].中国新闻网,2007-8-14.

[7]陈必有,吴远鹏.围绕系统化、网络化、专业化构建坚实防灾减灾体系[EB/OL].http://www.hbmzt.gov.cn,2009-09-25.

(责任编校:周 欣)

book=166,ebook=347

G40

A

1673-2219(2010)01-0166-03

2009-10-04

200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项目编号08B18)。

唐励(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