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容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的教学分析与探索
彭玉容
(河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结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的学科特点,介绍了课堂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交流了在这门课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与体会,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数据类型;程序设计;教学法
Vb语言程序设计是河北农业大学选用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讲授该课程应注重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思路和技术内涵,加强学生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很多人认为vb与c语言、java语言比较已经过时,其实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vb对于绝大多数编程初学者,尤其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学好它完全可以满足这些专业编程的需要,并且它的界面设计,语言特点与其它语言相比简单且容易掌握。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vb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感到困难,并不同程度产生畏难心理。特别是多数高校将vb语言作为学生进校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使得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并正在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绝大多数的《vb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介绍,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语法结构,数组,文件以及深入编程部分。教材在内容组织上,虽然依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归类,但难点还是较为集中,跨度大;概念讲得多,分析少;语言生硬,不够形象,较难理解。虽然教材在各章节也举了一些编程例子,但多数难度较大,适用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解过程中重新对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将难点分散,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例如在讲数据类型,函数,运算符表达式时,放在一块介绍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于是就刻意将算术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以及相关的表达式先介绍,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紧接着又教学生编写简单的、实用的vb的程序设计,最后趁机引入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就顺理成章了。对于数组部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放在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后再讲解。这样一来台阶变小,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培养起来了,不会再对vb产生那么大的畏难情绪。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像c语言那样,环境和界面较为简单,学生的注意力重点集中在程序代码上,vb这门语言课程要与生动的界面结合起来,学生接受起来有些杂乱,笔者认为前几次实验课要引导学生编写程序,和学生一起体会编写vb程序的过程,使其逐步掌握编写vb程序的五个基本步骤,即(1)建立应用程序界面,(2)设置对象的属性,(3)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4)保存和运行程序,(5)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接下来的实验课让学生尝试独立编程,每次课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编程题目,因为在以前的实验课上如果老师留一两道编程题,会发现班上基础好的同学首先完成,然后整个班写的程序都是一个模式,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都没用自己的编程思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些难度不等的题目,供学生实践,例如:针对循环程序结构设计这部分内容,可以布置3个不同层次的题目:(1)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同学的题目是:实现求n!的程序;(2)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的题目是:编程实现1!+2!+3!+…+n!; (3)对于高出一般水平的同学可以尝试实现1!-2! +3!-4!+…+n!。
第一道题目只需单层循环就可实现,第二道题目则要用到循环嵌套,第三道题目是在第二道题目的基础上加深难度,需要对变量特别赋值。
为了充分的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在实验课快结束时或理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确定下节课自己要编写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先思考怎样编写,再上课的时候直接上机调试就可以了,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互相依赖。在后期的实验课,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难度略大的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算法流程,然后上机编程调试。经过以上渐进式的上机练习,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践能够收到很好效果。
在vb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授课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注意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3]。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但多媒体教学也有不利之处,主要体现在不恰当的使用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主要问题的理解,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板书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读程序的题目时主要采用板书,引导学生把每一步的运行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更清晰的理解整个程序的运行过程。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扬长避短[2]。
2.问题探究教学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是一种相当有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数据类型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把数据进行分类,我们可以适当提问学生30+1=?,答案是有时候=1有时候等于31,如果是日期型的数据,要看这个月是30天还是31天,如果是整形的数据,答案肯定是31,对于人脑来说,我们如果知道问的是日期,当然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我们面对的是电脑,它不知道该怎么算,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运输规则,计算机程序根据我们事先分好的类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讲学生对于各种数据类型的分类就很容易理解,不再一头雾水。针对vb这门课程总体来说比较抽象的特点,我们在讲解过程中要多举这样的案例帮助学生消除困惑。
3.归纳教学法 vb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字符串运算符中的“&”和“+”,这两个运算符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看下面的例子:
“12000”+12345 结果为“24345” 进行的加运算
“12000”+“12345” 结果为“1200012345”两个字符串连接
“abcde”+12345 结果为错
“abcdef”&12345 结果为“abcdef12345”
“12000”&“12345” 结果为“1200012345”
12000&12345 结果为“1200012345”
12000+“123”&100 结果为“12123100”
单看上面的例子,学生记忆起来容易混淆,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是:&-连接符两边的操作数不管是字符还是数值型,进行操作前,系统先将操作数转换成字符型,然后再连接。+ -连接符分以下四种情况:(1)两个操作数应均为字符型,直接相连;(2)两个操作数均为数值型,则进行算术加运算;(3)若一个为数字字符,另一个为数值型,则自动将数字字符转换为数值,然后进行算术加运算;(4)若一个为非数字字符型,另一个为数值型,则出错。
经过这样归纳总结式的讲解学生的思绪就不再混乱,条理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总结出来的,并已经在《vb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些正在探索阶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们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1] 吴凤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5-40.
[2] 陈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3):98-100.
[3] 杨利华.浅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4):210-211.
Teaching analyses and explorations on advanced language VB programming
PENG Yu-ro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of the VB curriculum,we not only give some analyses and explorations on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anners of experimental course and teaching methods etc.,but present some methods used in te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eaching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reform measure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practical teaching.
data type;programing;teaching method
G 642.0
A
1008-6927(2010)03-0392-03
2010-03-11
彭玉容(1978-),女,硕士,助教,现从事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编辑:刘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