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分制探析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0-04-07 08:15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绩点学籍学分制

张 雪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美国学分制探析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张 雪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目前对国内外高校学分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予客观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分析美国学分制发展的历程、探究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和参考美国的学分制,对于我国高校正在进行的学分制改革应有所裨益。

美国学分制;中国学分制;影响因素;高等教育

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选修制和哈佛首创学分制

学分制追本溯源至选修制。它起源于1810年的德国,由威·冯·洪堡在柏林大学创立。这为选修制引入美国奠定了基础。1869年,崇尚教育自由,艾略特当选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本校要坚持不懈地建立和推广选修制,每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和天赋资质,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1871年,哈佛大学列出了学校所有课程的目录,根据每门课程深浅难易程度和花费学习时间多少折算成“学分”。从此,建立在选修制基础上的学分制在美国正式形成,成为美国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最重要的标志。

2.学分制的概念

《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解释为:“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高校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的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的自习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根据各专业课程的不同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

二、现阶段美国高校的学分制

美国高校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入学的时间安排也具有弹性。入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建议下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美国高校对在校学生以其获得的学分量来确定学生所属的年级。在美国高校,一般第一个学士学位都安排了四年全日制课程量,学院在每个主修领域都具体指定了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跨学科,跨专业进行课程选修。学校也设定了每学期所要求获得的最低学分,如果学生在这一学期完成了最低学分的要求,并且他的绩点成绩在3.250或以上,那么该学生在下一学期就可以多选课程;如果学生在这一学期虽然完成了最低学分要求,但绩点成绩不高,那在下一学期的学分选择上,学生只能保持基本量不能够多选学分。美国高校在用学分制进行管理的同时采用了绩点制,传统的绩点制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五个等级,并给每一级相应的绩点分为 A、B、C、D,分别代表优秀、良好、满意和及格。

三、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

我国学分制的课程结构模式基本相同,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但各学校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规定上有所差别。学生所选课程凡是考核成绩在60分或以上的学生就能获得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考核成绩载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如果课程考核不及格,学生就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补考、重修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放弃该课程的修读,另外选修其他的课程。高校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在本校学习课程外,也可以到其他高校学习相关课程,所修学分可以转换成本校学分,同时本校的学分也能得到其他高校的认同。

四、影响、制约我国学分制发展的因素

1.教育思想观念

我国教育从一开始就采用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而非“学”,重视“教师主导”而非“学生主体”,重视“共性”而非“个性”。这种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要求以及统一的教材下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社会政策和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很难做到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即使同意转专业或实施二次专业选择,也往往把要求定得很高,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如愿。高校对学生的录取、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发放等诸多方面都受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教育部的直接控制,这也给学分制的推行带来重重障碍。

3.学校内部环境

第一,学制难以“弹”起来。我国大部分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对学生的修业年限定为3~6年,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很困难。第二,教学计划弹性不够,选修课发展不成熟。目前我国教学计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主要表现在选修课比例偏低。第三,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需求。第四,学分制内部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滞后。第五,学生自主能力不足,我国学生主动学习的“计划性”强,极易形成学生在选课上避重就轻,甚至是“凑学分”的现象。

五、研究美国学分制的启示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的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理念

在高校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模式,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提倡创新思维。实施学分制,必须树立学生是学校主体的观念。让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教育,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质和才能。

2.健全宏观教育体制

建议教育部在一定范围内放权,允许高校自主管理学籍、毕业证书、录取等重要事项,教育部对其运作进行监督。同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制定符合其发展目标的教学计划、大纲等。在学分互认方面,完善跨校选课机制,实行校级学分互认。

借鉴美国学分制,要求我们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引入竞争机制。

3.改善学校内部环境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籍管理办法。一是要实行弹性学习制度,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二是可以考虑放宽转校、转专业的限制,由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结构模式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要合理;其次要控制好学分制中的选修“自由度”。

在师资方面,各高校应在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内使现有教师数目与招生规模成比例。此外,注重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使其早日具备担当学科带头人的职责的能力,不断打造精品课程,拓展科研领域。

建立科学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一是实行学分绩点制,使学生修读的量与质相结合。二是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认定学生分数。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晓杰,郝云忱.中美高校学分制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09,(2).

[4]高迎爽,王者鹤.美国大学学分制发展成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8).

G511

A

1008-469X(2010)06-0093-02

2010-08-31

张雪(1984-),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绩点学籍学分制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的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
学分绩点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