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东,史 颖,孙 黎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北京 100098)
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电大办学模式创新*
蔡晓东,史 颖,孙 黎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北京 100098)
在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电大要发挥传统优势,突出终身教育理念,凝练自身特色,找准社会需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实现中心城市电大的内涵发展。
终身教育;远程教育;中心城市;城市电大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发端于中心城市电大。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天津揭开了中心城市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序幕,天津出现了天津市广播函授学校,北京则最早以“电视大学”命名。由此,开始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历史,广播电视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开始被运用于高等教育。此后,沈阳、哈尔滨、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广播电视大学。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远程及高等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教授的话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诞生“是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在中国的反应和见证”。可以说,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心城市电大的创立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实践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遍及中国大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在44所省级电大当中,中心城市电大有16所。中心城市电大依托中心城市办学,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中心城市电大如何巩固和发挥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势,拓展其外延边界,成为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电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
开放大学建设必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基础,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重视终身教育后,得到普遍响应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委员会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做重要理念加以提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今日众多国家努力的方向。终身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民主化追求的结果,它不排斥学校教育,但反对学校对教育的垄断,过度重视学校教育会导致学历社会,成为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融入终身教育思想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思想基础。
广播电视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坚持“四个面向”,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把教育功能扩充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是高等学校的特权,实现了教育公平。因此,中心城市电大要把终身教育的各项基本原则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在基于面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需求态势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变革对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定位,提升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的水平,为开放大学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体制瓶颈。尽管1999年8月,教育部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对其办学自主权并没有明确,时至今日,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纲要》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大学,最主要的就是办学自主权,开放大学建设应该解决办学自主权问题。王一兵教授说:“中国各省市之间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差异很大,各省级电大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定好位,发挥好作用,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力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中心城市电大通过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率先获得办学自主权,必将对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北京电大坚持“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加大了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重视内涵建设,在保持学历教育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京郊农村,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办学,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多种层次,开放教育、成人高考统招、高职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格局。建校五十多年来,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8万人,电视中专毕业生12万余人。开放教育十年累计招生19万人,毕业学生7.7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招生4983人(该计划效果显著,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电大在首都55%的毛入学率中贡献了2.4个百分点,为首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北京电大建成了覆盖18个区县和燕山地区分校宽带城域网,在30多个行业、中央在京单位基层教学点建立了共享的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由50多个分校、工作站和教学点组成的开放教育办学系统,形成了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网络,开放教育办学系统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四个办学优势。第一,走出了一条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新路子,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天、地、人”三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形成了方便、灵活、开放的教学环境。第二,有效利用了各行各业的智力、知识资源,主要标志是聘请名家授课、开办名家讲坛。第三,建立了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和有效保障远程教育质量新机制。主要标志是创立和实践“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五突出教学模式”和“五突出教学管理模式”。第四,构建了覆盖全市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主要标志是在18个区县和燕山地区建立分校,在部分行业系统及中央在京单位建立了30个基层教学单位,构成了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开放教育系统。
2007年7月,北京市教委在北京电大建立了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创建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制作并上传了1500多集视频课程、近220G的学习资源,为北京电大服务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市民终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010年8月,北京电大加入iTunes U(苹果公司在线商店的教育专区)并正式发布课程资源,提供了9个门类共255段视频资源。此外,还积极参与北京市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培训职工9万余人次,开展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培训约2.3万人次,开展其他类型的非学历教育100万人次。积极开展奥运宣传、来京务工人员教育、老年广播电视教育等。总之,北京电大秉承“有教无类”办学理念,面向多种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首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8年,上海电大在校生11.25万人,占上海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3.2%,占成人高校(含网院)在校生人数的30.6%。电大学生中在职职工占85%以上,来沪务工人员占22%以上,累计为上海输送毕业生27万多人。与政府部门及海内外高校合作开展非学历培训每年达50万人次。其中,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展了五期800名的“名校长名师培训工程”;与上海市总工会合作“EBA”项目培训企业班组长5.5万名,成为上海职工素质教育品牌项目;与市老龄委合办远程老年大学,已接受599.47万人次老年人学习;与五个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上海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与培训”项目,培训市民达430万人次,210万人次通过考核并获得证书。对于这些成绩,上海电大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办学成果和三个重要创新点。三个办学成果有:第一,确立了“两个一切”的办学理念;第二,深化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三,构建了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三个重要创新点:第一,思想引领,创建“大学+系统+平台”模式;第二,开放合作,试行课程立交、学分立交、学历立交和资源立交四种沟通衔接机制,打破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的界限与局限;第三,优化整合,凸显学习平台的集成和辐射功能。
上海电大牵头承建的上海教育资源库,已完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干部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八大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资源数量达29.2万个,资源容量达4000G,截至2009年年底,上海教育资源库总访问人次5500余万,注册人数达200万。2009年,上海电大的“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中国上海电视大学市民数字化终身学习系统建设”,获得“200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国王奖”。通过构建“大学+系统 +平台”与“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上海电大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全覆盖的教育模式。上海终身学习网(www.shlll.net)百万市民学习资源系统也同时建成启动,标志着所有市民通过互联网就可免费拥有全天候“终身家教”。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学分银行”,为市民的学分互认提供了便利,市民有自己的“个人账户”,通过积累学分,可以将不同学习经历转换、认定,达到一定成果后,系统给予相应评价。上海电大还在不断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认证制度,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心城市电大在发展中应结合中心城市定位,把开放教育和城市定位和功能发挥结合起来,在结合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在蓬勃发展,网络普及化程度高,人口的基数在迅速增长,流动人口多并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求知欲强,而中心城市的生存压力使他们产生了继续学习以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北京电大、上海电大作为中心城市电大的翘楚,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灵活性、开放性的优势,秉承终身教育理念,通过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优势,为在城市中求发展的、有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重视远程教育技术优势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与移动通讯、公共网站、有线电视系统等联合,建立社会资源共享渠道。如北京电大与首信公司的合作使得校本部与北京18个区县电大成为一个网络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达到了共享共创共赢的效果。
中心城市电大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教育格局、特别是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中心城市电大的办学基础、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北京电大、上海电大结合各自城市特点与自身传统优势,面向行业、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采取灵活的、多样的、实用型的办学模式,通过强化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大发展中寻找市场,在市场中寻求发展的信息和机遇,适应城市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强化办学功能的同时强化服务功能。北京电大抓住首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机遇,与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一起建立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充分利用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京郊农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上海电大则紧紧抓住终身教育学习制度建设,通过试行课程立交、学分立交、学历立交和资源立交四种沟通衔接机制,打破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的界限与局限,特别是在打破数字壁垒方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社会的教育需求是动态发展的,教育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在中心城市发现教育需求可能不难,但是,培育市场需求则需要毅力和耐力。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拓展和城市定位的不断变化,教育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个趋势带给广播电视大学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变数的趋势,如何把握这个趋势并抓住机遇成为中心城市电大发展的难题。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而建设世界城市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全球国际影响力。北京电大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有没有发挥作用的能力?用什么手段、方式发挥作用?这就要寻找需求,找到了这样的需求,还要培养这种需求。2010年春季北京电大课程注册在2000人以上的本科专业有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和法学五个专业,五个专业的课程注册每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五个专业是适合北京市发展的,符合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在未来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中心城市电大应该怎样发挥传统优势呢?一是要加强专业、学科、资源、教学团队建设,促进内涵发展;二是要深化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网上教学活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和检查督导,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是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紧密结合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实际,制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建设覆盖城乡的技术服务平台和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四是要积极推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五是要通过与各类社会机构、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扩大开放,服务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广播电视大学50多年的历史发展看,电大并不保守,在其教育实践和探索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问题,而且有些努力更接近国际教育的潮流和趋势,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积极评价,这也是在开放大学试点过程中,以广播电视大学为载体建设开放大学的原因。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当中,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成为主要的生力军。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里不再赘述。下一步要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找准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关键点与切入点,深度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革,面向城乡群众开展在岗、转岗、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和社区教育,不断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大批拥有高等教育学历却无法顺利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同时,各行业、工商企业所需的人才在人才市场却不易找到。在中国,近几年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比较普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就业技能欠缺,这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封闭办学,不注重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有关,不注重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关。广播电视大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学生以成人为主,主要实施补偿性学历教育,对就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在未来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突出就业技能,努力将就业技能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
总之,开放大学建设对于整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放大学将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构成整个广播电视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这样的地位和作用在“量的扩张”中不是特别突出,但在“质的提升”进程中,无论是建设开放大学,还是办好开放大学,都不再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事情,而是国家终身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1]常晶.有教无类五十载科学发展上水平——访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胡晓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3).
[2]张德明,王民,徐皓等.开放远程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上海电视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09,(6).
[3]陈信.终身教育背景下上海电视大学的创新发展[J].天津电大学报,2009,(12).
[4]时龙,吴晓川.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9).
[5]蔡晓东.国际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以广播电视大学质量分析框架为例[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G728
A
1008-469X(2010)06-0006-04
2010-09-19
蔡晓东(1969-),男,宁夏海原人,讲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