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2010-04-07 08:15靳荣莉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发展

靳荣莉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靳荣莉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多“不可持续”的地方,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把人力资源当作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

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人力资源

面对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和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对种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应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无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无论对生产方式的选择还是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取决于社会生活的主体——劳动者。

一、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模式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1.循环经济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观念,也是正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尖锐的矛盾,它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变为源头防控。循环经济体现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对传统的高消耗工业发展模式的扬弃。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因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一些障碍因素。首先是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部门、地方和企业多数还是片面地把 GDP作为主要的指标,缺乏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还没有接受从源头抓起、在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思想。其次是由于再生资源成本往往高于使用现成的资源,再加上政策引导力度不够,使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有效推行。再次,由于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工业装备水平低,管理和技术较落后,相应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完善。归根结底,阻碍循环经济在我国应用和推广的是较低的人力资源水平,高水平、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才能推动循环经济顺利发展。

2.清洁生产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主要应用方法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它与我国传统控制污染的“末端治理”方法不同,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在产品或工艺的整个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必须考虑预防污染、或将产品或工艺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短期和长期风险降至最低。清洁生产的实施能够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降低产品成本和“废物”处理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清洁生产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兼顾工业与环境的生产方式,它既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又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虽然在清洁生产研究上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我国在推行清洁生产上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充分。首先,清洁生产的概念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层及经营者心中。在经济效益优先的指导思想下,再加上环保意识的匮乏,企业经营者往往会把清洁生产计划所需要的财力、物力、时间和精力等安排在次要地位。尤其是在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有些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清洁生产概念、工艺不熟悉,不了解,不会轻易主动把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其次,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略高于初中毕业水平,基本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口比重仍然不高。文化素质较低使他们往往不乐于接受新工艺、新技术,其操作技能也难以达到要求。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素质的低下制约了清洁生产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要使清洁生产真正落实到位,离不开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具有良好操作技能的职工。

3.推广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建设是有力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生态农业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作用和环境保护功能,对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安全食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农业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生态农业只是初具规模,覆盖只有10%左右,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大,因而它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诸如经营规模较小,劳动投入较高,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体系不完备、技术理念尤其是与西方的精准农业差距较大,等等。这些问题普遍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紧密相连。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只略高于小学毕业水平;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超过95%,其中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占43.1%,初中占40.3%,扫盲班和未上过学的占8.14%。这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基本上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主,还有部分没上过学的文盲人口。这远远不能达到发展生态农业的人力资源要求。

4.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并不单纯取决于经济杠杆,也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化问题。例如,在节约用水问题上,有的人并不在意水费的多少,但是他们会不辞辛苦地把洗菜水留下来冲厕所,把洗衣机最后一遍水接出来擦地……我国空调的耗电比例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占用电总量的40%以上,如果节电意识强,使用空调时自觉把温度调高1摄氏度,就能降低负荷450万千瓦/小时;如果节电意识强,生产空调时将平均效率提高10%,全国每年就可节电555亿千瓦/小时。在一些国家,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爱惜资源已经融入每个人生活的细节之中,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借鉴,不断提高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安全意识。

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具有可更新、可增值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能使其不断更新和增值,并转化为社会财富。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高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才能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对于我国发展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用于教育事业的公共支出在GDP中的比例基本上徘徊在2%的低水平上,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落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在 GDP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不能满足教育事业提高质量和持续发展两方面的需求。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勤俭办教育,调控好教育投资方向,加强资金管理和安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注重素质教育和资源环境意识培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民素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关键。我国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片面注重考试和考分,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偏向,造成部分学生负担过重,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根基。教育之道不在于灌输,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通过鼓励、引导和启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素质提高、个性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3.加强农村教育,提高三农素质

加强农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农村教育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二是在教育制度上,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度,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造就职业人才

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提出很大的需求,生产、服务企业一线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企业中应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在社会上可以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三、结束语

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较低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障碍因素。传统的发展观和经济增长方式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质量的下降,走上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应该依靠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雄厚等比较优势,增加资源的附加值,节约资源消耗,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张维庆,孙盛文,谢振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部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徐新华,吴忠标,陈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林成策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生态学的当代课题[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路甬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20.

F240

A

1008-469X(2010)06-0035-03

2010-09-25

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立项课题《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情况研究》(课题编号:109)的研究成果之一。

靳荣莉(1969-),女,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与科研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资源发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