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 潇
从《百舌鸟之死》看哈珀·李的儿童教育观
● 校 潇
儿童心智与道德的成长,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学习与锻炼,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在其长篇小说《百舌鸟之死》中以梅岗镇为视角,以道德为主题,把种族歧视与儿童成长问题结合在一起,阐明良好的社会道德会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不良的、狭隘的社会道德会伤害儿童的心灵,遗害终生;强调道德教育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对于儿童的成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教育;道德;成长
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是很善良天真的,他们对世界的理念和认识都是十分质朴美好的,自然性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同为天真烂漫的少年,为什么在长大后有的变成残忍的施暴者,有的变成邪恶的牺牲者,也有的成为正直善良的代表呢?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与道德的成长,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学习与锻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人在道德和知识上的重大差异,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所以,哈珀·李强调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道德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升华,与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好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会使儿童受益终身,在良好的教育与影响下,孩子们会保持天真善良的本性,形成高尚可贵的正直品格;而不好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则会影响儿童道德观的形成,导致他们的心灵扭曲,给他们带来危险的伤害。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长篇小说《百舌鸟之死》,在美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作品以30年代美国南方的梅岗镇为视角,叙述了一个美国南方社会并不鲜见的黑人冤案。汤姆·鲁滨逊是一位在种植园干活的善良正直的黑人,他在上工的途中总是经过白人鲍勃·尤厄尔家,尤厄尔的女儿梅耶拉常请他帮忙做些杂务。有一天梅耶拉请他进屋修一扇门,可是当汤姆进门后,梅耶拉紧紧抓住他的双腿,让他亲吻她,汤姆不从。但是当梅耶拉挣扎着要亲吻汤姆时,却被她的父亲尤厄尔从窗口看到。随后,汤姆·鲁滨逊被梅耶拉的父亲尤厄尔告上法庭,指控他强奸梅耶拉。而梅耶拉为了保全脸面,在法庭上大声控诉汤姆的强奸行为。虽然白人律师阿迪克斯·芬奇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汤姆无罪,但是,由白人组成的审判团最终还是判处汤姆有罪。在等候最终判决的过程中,汤姆试图逃跑,被乱枪打死。
哈珀·李在小说中向人们揭示,白人肆无忌惮地欺压、伤害无辜的黑人,侵犯他们的自由,甚至肆意夺取黑人的生命。这些不公平的、黑暗的社会现象,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梅岗镇的种族歧视者们和那些犯过罪的人们在小时候其实也是善良的,导致他们心灵扭曲的是败坏了的社会道德观。在整个梅岗镇大背景下,种族歧视、种族偏见的蔓延十分猖獗,就连法庭都成了种族主义者们的的舞台,更不用说在白人居民中间了。他们可以自由地谩骂甚至枪击黑人,即便是杜伯斯太太对孩子们说的话中也是如此:“芬奇家不仅出一个伺候人吃饭的女招待,还有一个人在法庭上给黑鬼辩护!……你们的父亲和给他辩护的那些黑鬼下三滥差不多。”[2]“黑鬼”是一个对黑人极不尊重带有侮辱性质的称呼,尽管他们也许并不明白这个词语的社会含义,但是成年人的这种行为却会使孩子们形成一种错误的道德观和做人准则。
当成年人的世界侵入了孩子们原本快乐无忧的童年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成长故事也添加了黑暗、危险和愤世嫉俗的因素。就像拉罗什福科所说的:“天真无邪远非不能像罪恶那样保护自己。”[3]两年前,芬奇家的孩子的生活还集中在和邻居家孩子迪尔游戏、玩耍上;而如今,他们的生活已不自觉地带到了对汤姆,鲁滨逊进行审判的成年人世界里,他们的眼光转向了白人对黑人的一幕幕不公的场景。对于判决的结果和他们意料之外的失败,孩子们也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以至于愤世嫉俗,对人类的法律与公正彻底失望。如小说写到在审判汤姆时,“不知什么原因迪尔开始哭起来,止不住了;开始还小声哭,后来他的抽泣声都被厢座上的几个人听到了。杰姆说如果我不陪他出去,他就要动蛮的了。”[4]孩子们目击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心灵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看出,坏的社会道德的影响实在是危险之至,会给孩子们心理带来无法挽回的危机与伤害。哈珀·李就在作品中试图通过强调这种不良道德的危险性给人们敲醒警钟,提醒人们重视儿童身心成长,关注社会道德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在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过程中,社会环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在这些变化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儿童在道德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才能避免走邪路。儿童的心理是十分脆弱茫然的,社会道德对儿童心理最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儿童对于知识与道德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观察成年人的举止和生活模式,来吸收和综合对于仁慈、正义、信心和勇气等的初步理解。所以,社会道德、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对于儿童的道德成长和性格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当孩子们面对汤姆·鲁滨逊案件的时候,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升华。小说伊始,斯各特仅5岁,天真善良,没有目睹过社会的种种罪恶。但是当罪恶来袭,在父亲阿迪克斯的教育下,她明白了人性的向善规定着要追求善良,但是她也明白了“同一事物可以同时既善又恶,或不善不恶”[5]。所以在这件审判案中,尽管汤姆被判有罪,斯各特对人性依然有信心并相信善良的存在。
孩子们在一步步的经历过很多成人世界的事件以后,他们最终变得越来越成熟。镇里的一位年老黑人布·雷德里在成人们的眼里曾经是一个疯子,但孩子们在与布的交往过程中,对布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且开始慢慢地理解布。最初斯各特对布的理解一直只停留在表面上,但此时,布这个童年时代的鬼魂终于完全变成了一个人:“他把嘴唇一张,露出来一丝羞涩的微笑。我突然流下了眼泪,我们这位邻居的形象在我眼前模糊了。‘嘿,阿布’。”[6]孩子们对布的态度的转变,是衡量他们从天真发展到具有成人的道德观念的重要尺度。当斯各特终于把布看作是一个人的时候,她的进步也达到了最高点。对她而言,布不仅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且从他挽救孩子们性命的英勇行为中,他再次证明了“就像罪恶会以强大、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一样,善良也可以以同样的形式存在着”。当斯各特能突然通过布的眼睛看世界时,她此时对布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最高潮,也标志着斯各特朝着成人的道德视角迈出了第二大步。[7]
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卡尔普尼娅是芬奇家的黑人保姆,她忠厚善良,任劳任怨。卡尔普尼亚不断地指导和教育孩子们做人的准则和道德理②想。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她也会很严厉地指出他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但是孩子们对待她的态度并十分地不友好。斯各特的反应是对卡尔普尼亚深深地反抗:“我对卡尔普尼亚说叫她等着,我会对付她:今后总有一天,在她没看见的时候,我就跑出去在巴克尔漩涡里把自己淹死,叫她难受去。”[8]后来在阿迪克斯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对卡尔波尼娅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虽然在成长过程和与世界的接触中,孩子们已经认识到野蛮残酷的人性幻灭,才是真正的罪恶之源,但是他们也明白了最高的道德伦理是要能欣赏他人的美德并以同情的态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生活,应该给予犯了错误的人们以充分的道德宽容。作者通过对孩子们道德的成长过程的描述,试图向大家表明好的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她提倡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鼓励他们保持自己本能的道德良心,强调要通过正确的教育使孩子们向善发展,这种强大的道德力量会保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避免走弯路。
儿童正处于知识与道德的汲取期和上升期,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会加深他们对社会的深层认识,也会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的意识能力。这个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阶段,是一个受到学校教育,建立新的人生价值和累计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所以更需要一个稳定、公平、统一的外界社会道德环境,从而实现他们对于道德和理想的需要。
哈珀·李想要讨论的重大道德问题都是围绕着孩子们来进行的,所以,小说全部主题的发展都离不开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的情节就是以画面的形式展现了斯各特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如何教育儿童——如何教育他们从天真过渡到成人,这一主题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在小说结尾,斯各特甚至说,除了代数以外,她几乎学会了一切)。”[9]
学校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学校不仅是向孩子们传输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传递道德理念的媒介。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败坏的道德环境会给孩子们造成无法预测的灾难性后果。不少教育者把道德理念“理解”的过程当作“认知”过程,本应规范、引导被教育者的道德教育却成了不厌其烦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儿童普遍关心的问题与内心的苦恼得不到解决,感到十分困惑却无人引导,这样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道德意识淡化和人格扭曲,也会失去精神支柱,产生悲观情绪。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里曾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们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10]在知识教育阶段,应该摧毁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不要违反自然,应该尊重天性。“我劝诸君不要向青年冷冰冰地讲理论,你若想叫青年真能感知它们,就需要用事实来给理论以内涵。”[11]他提倡切合儿童实际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教给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而大多数的教育者却并未做到这一点,梅岗镇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
在《百舌鸟之死》里,哈珀·李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尖锐的社会批评。在学校里,卡罗琳小姐是斯各特的老师之一,她的僵化的教学方法,使斯各特和其他的学生们深受其害。而颠倒的法律和混乱的教育观念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对孩子们而言,这是极大的痛苦和失败。在灾难般的学校教育中,斯各特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她甚至因上学前受过教育而产生了负罪感。这一切都使她感到迷茫和沮丧。教育的失败给孩子带来的会是一生的痛苦,所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人性化的教育观念更为重要。
与学校教育相对立的是,阿迪克斯对孩子们知识与道德成长的良好家庭教育。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阿迪克斯经常向孩子们不遗余力地灌输社会道德心。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时,他教导孩子们接受严酷的教训,但是阿迪克斯并不是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他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十分和蔼可亲,但是随意中隐藏着严谨,少了份刻意,多了份自然。就像拉罗什福科所说的:“表现于人的音调、眼睛和神态中的雄辩,决不亚于表现于语言修辞方面的雄辩。”[12]
作品通过阿迪克斯向世人说明,最重要的是要教孩子们具有同情之心和理解之心,而同情和理解的方式也正是教育的最佳途径,而且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13]所以,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度道德感的人。
[1]论语·阳货.
[2][4][6][8][美)哈珀·李.百舌鸟之死[M].舒逊译,上梅: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25.243.330.30.
[3][12][美]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209.42.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24.
[7][9](美)Ross Douthat,Drian Phillips.《杀死一只知更鸟》导读[M].甄春亮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146.32.
[10]转引自肖家楣.卢梭的幼儿教育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109~110.
[11][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87.
[1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杜志英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校 潇/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