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欣
敬畏民间的教育智慧与精神
●李志欣
2010年,作为一名民间教育者,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教育风情,大家都好像真正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成了本年度最热门的话题和期许。其中有两项内容最为耀眼,最为激荡人心:一是教育要回归到关注学生情感、人格和道德上来;二是教育要趋向教育家办学和教学上来。其实,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教育,看来,2010年,对教育来说,是不寻常的一个年份,它让我们大家更加理性,更加关注人道、关心民族、追求本原,这是我国教育走向更加科学、和谐、诚信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拐点。
年底期末考试前,我接到上级一个通知,要求今年的考试、阅卷都必须自己学校组织,全县或全市不再统一组织,这就意味着今后的考试不再单纯拿成绩来为学生排名,单纯用名次来评价教师了。看到老师们轻松灿烂的笑容,我紧缩了多年的心也跟着放开了。在阅卷动员会议上,我一改过去的严肃态度,语重心长地和老师们说了一些这样的话:老师们,教育就是在塑造人的生命,它在付出自己生命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丰富。
过去,我们都感觉到教育的枯燥和乏味,我们缺乏创造的精神,懒得发现身边的微妙的教育机遇,不去思考,没有研究,我们就这样过着,熬着。我常说,教师要有自由的心灵,要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绝技,要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袖。但是,由于我们工作过于紧张,可以说几乎把生命的主要时间用在了教学中,上课、备课、辅导、考试……,总是感觉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接触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但是,我们的事业却是最需要更新的事业。大统一的管理模式、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标准答案、名目繁多的评估检查……这些“应试教育”的产物,剥夺了我们教师自然成长的权利。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人士,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教师职业的倦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再学习,不再读书了。
有了物质生活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今后的教育就是在较量我们的信念、素养、阅历、精神、责任。就是考量我们是否能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负责;能否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生动活泼的成长,闪发出其独特的创造火花。
因此,从政府官员到教育行者,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群众,都开始呼唤让教育家来办学。但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到底我们这些草根教师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怎么做才会成为一名教育家?有多少教育家才能担当起未来中国之教育责任?这些疑问都在拷问我们的灵魂。
孔子毫无疑问是一名教育家。他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学在官府”的传统,倡导“有教无类”,大力开办私学,把教育推向平民阶层。他实行启发式教学,倡导平等对话;他带领学生或登高临远,或各国游历,拓展视野,丰富见识,锻炼能力……其教育教学对话录《论语》,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终生都在校园里生活,他的成就来自于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各门学科;他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多元的体验,独特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勤奋的著述,构筑了苏氏宏大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他的教育智慧,已经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陶行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海归学者那样,西装革履,游走于上层社会,而是穿布衣,着草鞋,举债创办育才学校,专收保育院的难童,不收学费和生活费。他突破自己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全新理念,倡导从书本到社会的学习方式。他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并努力践行之,极大冲击了当时读死书、死读书的积弊。“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他一生的信念;“爱满天下”,这是他一生的坚守。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才有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在感受和学习这些教育家的精神和智慧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各种有关教育家的培训、评比、论坛等活动。我很欣慰,因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性工作终于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这才是真正的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当然,我也有点担心,这种急于呼唤教育家的心态和做法会不会又演变成更加严重的功利行为呢?这种形式是不是会像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一样,为了竞赛拼命学习,却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日渐低落,甚至厌烦呢?这一点我们必须警惕与避免,教育不能因为过于追求宏大的问题,而忽略了身边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与情境。教育需要心里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细微之事,把教育中艰难的努力潜入到学校的常态生活。
一名教育家,可能他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儿童一定有着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某一教学领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精神。他虽然异常普通和平凡,但他能长久地站在自己的课堂上,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他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
我之所以敬畏民间的教育智慧与精神,是因为我期望,我们必须从最基层发现这样的教育家,而不是必须单靠专门培养,教育家不是培养的。窃以为:“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
如我校的崔老师,目前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和风格,她曾经对我说过:我要研究并践行“激情教育”,在我一生的教育生活中,对自己、对学生、对家长、对工作、对朋友,我都要满怀激情地去对待。我的课堂一定是激情的课堂,我的管理一定是激情的管理。试想,如果崔老师一辈子都在坚守并研究实践激情教育,那她一定就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教育家。
品味她的教育箴言,我们就会有深深地体会:“激情比学科知识、教学技巧、组织管理、友谊和趣味更重要”。“富有激情的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现在,更关心学生的未来”。“最富有激情的老师是温和、认真、善于思考的人。工作中,我会用激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关心爱护他们,让学生真正的发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下面则是我校李老师所热衷的事情。他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是他却能够坚持带领起一群教师热爱读书写作,让老师们喜欢上了研究,把教育视作了幸福的生活。《中国教师报》曾专门介绍了他带领的这个民间学习型组织: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我摘录几段共同体成员的入会感言,就足以说明这种民间的学习型组织的魅力与价值,李老师的事迹,他的付出,就是教育家的精神。
单老师说:“我加入共同体后,仿佛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精彩的生命之旅!”
“如果不是加入了教师成长共同体,我不会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也不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是共同体成员薄老师的感想。
高老师在谈参加共同体的感悟时写道:“老师们在这里有共同语言,我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好的学习的场所。参加共同体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还有刘老师,开始带领几个同事,展开了研究学生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从此踏上阅读快车道。他们从“学生阅读的保障:时间;阅读的标准:快乐;阅读的前提:兴趣;阅读的载体:书目;阅读的金钥匙:方法;阅读的催化剂:激励”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活动。
他们表示,要把这项活动做实并坚持下去。读书活动不是一项新鲜的事情,但是他们的思考与精神却是打动人心的。他们说,我们团结一起坚持数年,十几年,我们的学生就会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等他们做了家长,也会鼓励教育自己的孩子喜欢读书,那我们这个区域,从大人到孩子,就都有了读书的习惯。听听,这就是教育家的胸怀与气魄。祝愿他们的美梦成真。
最近几次会议上,我反复提出了一个培养计划,就是学校草根教育家培养工程,虽然题目中有培养二字,其实我的本意就是为老师们创设一定的环境,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潜力,就是创造教师的民间领域和公共领域。换句话说,让老师能够自由地去探索,老师彼此之间都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有自己的学习研究组织,有自己讨论问题的空间。
我更明确的目的,其实是让老师们触摸到教育创造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与学生一起生活是快乐的,其人格是自由的。让老师们把教学变成研究,把教学变成生活。
其实,是不是教育家,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家一般的信念、思想、智慧、精神与那份坚守。
(责任编辑:张斌)
李志欣/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