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转型
——也谈“三清”与“课堂前后延伸”

2010-04-05 21:41曹红旗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自学校长目标

● 曹红旗

校长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转型
——也谈“三清”与“课堂前后延伸”

● 曹红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普遍地加强了对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各种以学校为单位且基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这反映出中小学校长们正在由事务型管理向专业型管理方式转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课堂教学改革攻坚的今天,校长领导全校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很有必要,也非常现实。但是,校长领导教学改革却未必一定能朝向理想的目标,如果校长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型,还是固守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的立场,那么在校长的权威型管理下,课堂教学很可能会走向相反的改革方向。本文仅以最近几年在中小学比较流行的“三清”和“课堂前后延伸”为例加以论证,澄清多年来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观念。

一、“三清”清什么?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年来,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部门从抓教学落实的角度,一直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即我们常说的“三清”。它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工作内容的落实程度,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把每节课、每一天、每一周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力求全部掌握,不理死角、不留盲点、不留缺陷。这样就叫做到了“三清”。

如果离开当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现实情景,抽象地看待“三清”表面上的词义和要求,我们不会有太多的分歧,它还是比较科学的。但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角度,从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传统上意义上的“三清”,我们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先让我们回顾下“三清”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想当年,“文革”结束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百废待兴,迅速扭转“文革”期间不重视教学工作的被动局面,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首先选择和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教学,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决策者共识,加强“双基教学”成为当时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双基”的落实,中小学教师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教学落实要达到“三清”基本要求。后来,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地不断提高,经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地不断反思和深入研究,认为只提加强“双基教学”,未免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过窄,不够全面。于是,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标要求。随后,美国布鲁姆掌握教学理论传入中国,经过全国“目标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本土化改造,在大面积推行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又明确提出了中小学“知识、技能和情意”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到这时,“三清”的教学要求,已经很难落实了;或者说只能侧重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很难落实情意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关注和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因此,三维目标的提出,致使教学目标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关注教师的教和教的结果等外在工具化功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和学的结果等内在理想功能,这是“三清”所无法涵盖的。

带着对“三清”这个问题的不解和困惑,在一个时期,我连续不断地深入中小学课堂,观察课堂、进行测量课堂,与教师座谈讨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其结果基本上印证了我的看法,即“三清”几乎都是在清“知识和能力”,涉及到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很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根本没法清。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研究,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其最核心的素质是情感、价值、人格和动机。这些核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是靠外在灌输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身心体验和内化过程。完全靠学习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而且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逐渐自主建构起来的。核心素质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难以靠外在的测量和评价来落实。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体验、实践、思考、总结、反思才能形成,单单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是教不来形不成的。既然教都教不来,我们怎样才能去“清”呢?因此,“三清”必须明确它的内涵和要求,“清”与“没清”不能再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

在全面推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更加重视学生人性化潜能地更大发展,追求学生全面品质的提升和注重过程绩效与附加价值的提高。要切实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练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理解的能力,让教学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沃土,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前后延伸”好不好?

最近,在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课堂前后延伸”。所谓“课堂前后延伸”,就是倡导在教学时间上将课堂教学环节人为地前后延长。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前按照学科教师布置的预习自学提纲,进行系统而有效地预习自学,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教师预设的预习自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堂导学提纲,或检查学生的预习自学成果,或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学习成果,然后进行精讲点拨和训练检测;课后再布置课外练习巩固拓展提纲,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学科拓展迁移,提升能力。这样就让教师把学生初步感知,深入认知和巩固认知的整个过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用自学预习、课堂导学、课后练习等有效控制的环节和过程来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覆盖学生除了休息之外的全部生活,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学习过程。

这样做好不好?很值得讨论。我的观点是这种教学方式和要求,虽然改变了过去高中课堂“满堂灌”和“满堂练”的低效作法,但并不是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并且危害极大!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每一科都要课前课后延伸,光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大学科,就使学生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自学预习和巩固练习做作业上了。第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还将课堂学习全部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学习生活等同于课堂学习生活,挤占了学生的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团体结社、综合实践、体育锻炼、娱乐休息、发展爱好特长等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学习时间的全覆盖,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个性化学习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第三,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学生完全靠预习自学掌握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不仅消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第四,因为这是一个预设而又封闭的学习过程,学习的预设性和控制性太强,导学案的弹性空间不足,教师控制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实情况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差异的,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通过自学预习,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掌握了,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理解、没有掌握。如果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可能造成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一向主张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不主张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要求当堂学习,当堂达标,这是有道理的。那种水多泡到墙,大水漫灌式的课堂教学是效率低下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的强弱,使学习能力强、学习水平高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使学习能力弱、学习水平的同学也学有所获,有更好的提高,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课堂上,要让学习好的吃得饱,让学习差点的吃得了。最理想的是将往课前延伸的预习自学的环节拿到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共同完成。课后延伸的巩固拓展环节也需要改变,可由教师布置适量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分层选择性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自行选择。如果学生课后尚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目标要求,自主发散式地预习或自学课程内容或相关的学习内容。真正建构那种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关注教学的预设又重视教学的生成的,形成灵活多样的教与学过程和风格的有效课堂。

罗杰斯提出,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地绑在凳子上,再往他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愚蠢的、很快就会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真正在“学”的学生是“从真实生活中有所发现,然后把这发现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人”。所以,真正的好课是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三维目标”充分落到实处的课,是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最大收获的课。

直面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提供选择,关注学生学习的分层要求和实施;减少控制,给学生自由支配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减少预设,增加生成,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让学生主动活泼而又个性化地学习,避免课堂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的全部,所以要慎提课堂前后延伸。

三、校长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型是课堂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熟悉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师和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而教师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构建都受到校长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校长要成功领导校本教学改革,就必须自己先转变教学观念,以确保全校教学改革能朝向正确的方向。就像上文所提到的“三清”和“课堂延伸”,如果不把这些提法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就极容易使得校长们的改革反而助长应试的火焰。我认为,校长要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根据对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校长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几乎都拥有以下“三结合”法宝。

(一)工作与读书学习相结合

读书可以开启心灵,扩大视野,充实思想,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尽管我们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搜集信息的便捷,但是我认为在目前它们很难取代读书的作用和乐趣。一位睿智的校长要学会读书,多读书,让读书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校长是难以率领教师成功实现教学改革的。”读书与工作结合起来,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有创造性的工作;读书与领导实践结合起来,改革就不会偏离方向。

(二)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把工作作为研究来做。研究不仅增强校长日常工作的创新性,减少机械重复,减少职业倦怠感,而且还使得工作同时变成了一项富有挑战和创造力的研究。

(三)工作与写作表达相结合

写作表达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及时反思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总结和提炼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极大地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严密度,全面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影响。校长在从事教学领导工作、读书学习、课题研究的同时,应该随时把过程中的反思、感悟、观察等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仅记录过程,而且把思想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想感情的表达,没有写作就没有思想的细致梳理和反思,没有写作就没有很好的积累和沉淀,没有写作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和发现。校长们把自己的实践和反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映、互相启发的时候。

曹红旗/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自学校长目标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论校长的修养
校长给力“九个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