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田庄中学(266721) 卫松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
山东省平度市田庄中学(266721) 卫松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合作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被采用,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使学生获益匪浅,使课堂和谐融洽。通过合作学习,一些复杂的问题能在商量讨论中可以迎刃而解,可以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刚开始开展合作学习时,生怕学生讨论的场面失控导致课堂混乱,影响了教学成绩。所以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敢放手,直到有一天,一堂失败的小组合作课改变了我。
从今年开始,我们学校开始全面推广“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每位教师拿出一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观摩课,要能切实体现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听了心里暗自嘀咕:虽说《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合作式的探究课到底该怎么上?小组合作讨论时候,场面失控怎么办?学生合作是否能探究出知识、解决重难点?提高成绩?还是老师吃透教材,教给学生保险。什么合作不合作,学会知识才是硬道理。
根据教学进度,该讲“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中的“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这两部分了,气候知识是初一地理学习的重头戏,更是硬骨头,对于后续分区地理的学习至关重要,该部分知识讲解不透,后续分区地理的学习将处于“无源之水”的境地,导致各区域的气候特点成为孤立的知识点。这么重要的知识,让学生合作探究?肯定不行。我暗下决心还是由我来讲、让学生听保险。
为上好这节课,我也是煞费苦心:研究教材、揣摩教参,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甚至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还背过。当然,为了能体现“小组合作”形式,我也装模作样在班级里分了小组,并且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只是这些问题比较简单。讲课的时候,我巧妙地提问,学生准确地回答,课件精彩的演示、我一声令下,学生讨论声鹊起,交流的时候学生说的也头头是道。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我为自己因准备充分而游刃有余的表现暗自高兴。没想到评课的时候,领导却给泼了一瓢冷水: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一直是老师在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也是假合作。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探究,这哪像探究课?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看来我是上了一堂失败的课!想起费尽心机准备的一节课没得到认可,真是令人懊恼。
小组合作课到底该怎么上?“影响气候的因素”这堂课能不能用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问题一直浮现在我脑海里。
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不由得思考起来:“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相对“地球运动”容易的多,但“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的原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也是不容易解决的两个难点。以往讲到这部分知识我总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夏季的海滩烫脚、灼人;走到海水中则凉爽、宜人。由此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切身感受来理解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虽说学生是比较认可这一结论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因还是没有解决,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出比热容的物理概念,此时的物理课还没有开设,让初一孩子在地理课上去解决这一问题也不现实,所以每年到了这部分知识,总是不能通俗易懂而又科学解释这个难点,一直感觉是无法深入其中。那么,如果老师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案,学生能不能通过讨论解决这个难点呢?想到这里,我心里有点兴奋了。
那么小组合作该怎么组织才能达到最优化呢?它的形式、过程、评价又是什么呢?经过查找资料,并联系地理课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该保证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有些问题本身非常浅显,个体力量足以解决,有些问题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不必统一。不能为了营造浓烈的气氛,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精神,就不顾具体情况,一味追求那种表面的合作形式。
2.教师对自己要正确定位。有时候会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学生讨论时教师面带微笑抱着膀子站在讲台上,一幅欣赏自己导演的好戏的模样。其实这时教师已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外,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高高在上的策划者,这与课程改革中教师走下讲台,融合到学生中去,成为对话者、组织者、交流者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教师应该同样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参加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以及时地个别指点。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感受和观察学生的认知力,也符合了学生的求亲求近的心理,有利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3.小组合作的形式应该呈现多样化。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而进行有机高效的组合。比如一个小组内要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进行组织,要有见解独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的同学能够及时对大家的讨论升华,要有能够容忍等待别人发言的同学等,而那种为了方便而临时前后组合的小组必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从而使讨论的效果打折。小组合作也需要老师事先精心的组织、分析和准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结构层次,还有性格特征等多样指标,帮助指导学生成立合作小组。
想清楚了这些,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认真研究起“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节课。
开始讲课的时候,我还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体验,得出纬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接着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为什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大家考虑会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在学生讨论时,我也参与到其中,并适当的给以他们提示,学生讨论的很热烈,讨论出来的结果让我感到惊喜:
1.陆地不透明,只有表层吸收热量,而海洋透明,热量是在巨大厚度的海水中分配,所以海洋表面升温慢,气温低。
2. 海水对流,表层的热量会向深海分配,陆地则不能。
3.海水表面大量蒸发过程中,释放部分热量,也能导致升温慢。
……
最后我做了总结: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即便是接受相同数量的热量,温度上升情况也是不同的,就好像在锅里煮不同的食物,相同的火候,相同的时间,有熟的,也有不熟的。
看着大家心领神会的样子,我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成就感:一个让自己耿耿于怀的难点就这么解决了,真是让我惊喜不已。
至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一问题,由于牵扯到大气逆辐射问题,我打了一个比方:太阳给地球的热量,地球也要向外散发热量,但在地球表面,有物质阻挡热量的散发,起到了保温效果,这会是什么呢?
反馈练习的时候,我引用了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释完毕后,小组进行讨论、改写,还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最终讨论结果如下:
内陆四月芳菲尽,沿海桃花始盛开。——海陆位置的影响
南方四月芳菲尽,北方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的影响
城市四月芳菲尽,乡村桃花始盛开。——热岛效应
向阳四月芳菲尽,背阴桃花始盛开。——地形地势影响
盆地四月芳菲尽,高原桃花始盛开。——地形地势影响
低纬四月芳菲尽,高纬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影响
……
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让我由担心到惊喜,可以说,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堂课,没想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居然会引出这么成功的课。
通过堂小组合作课,我对“小组合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 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获益不多。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搭配分组,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处在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地位,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时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 合作。教师的引导往往是小组活动有没有效的重要原因。学生合作学习的体验并不多,对怎样与同伴合作还非常陌生。小组内学生各做各的,思考方法单一。因此,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调控、促进,必要时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3. 交流。这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其次要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另外,小组合作要求教师具有相当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但一定要控制好教学进度,要环环相扣,活而有序,控制不好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课堂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