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为例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2010-04-05 21:12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朱宏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0050王海萍
地理教学 2010年19期
关键词:撒哈拉非洲交流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 朱宏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0050) 王海萍

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为例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 朱宏兰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0050) 王海萍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地理学科项目组在西延安中学组织了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活动中,有来自西延安中学和姚连生中学的两位老师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不同班级分别执教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在参与了其中一节课的备课、试讲及最后上课的整个过程,并在听取许多同行们的讨论后,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有些感悟,现结合其中一节课在几次改进中的相关实例,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设学习环境,促进小组顺利开展合作学习

不同的小组学习环境会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活动自如、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无疑会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用心安排小组,构建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促进小组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小组人数和小组座位安排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用心安排。

1.小组人数要适宜,确保形成有效合作圈

合作学习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全班分多少小组、每组安排多少人都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认真考虑。人数太少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圈,人数太多,又会出现有人游离在合作圈之外、甚至偏离学习主题形成次生合作圈的现象。在本节课的第一次试讲中,班级有四十二人,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组,每组有5~6个人。试教中发现小组人数偏多,加之座位的不合理,小组内不能有效合作。在正式上课时,由于正好赶上学校艺术节彩排,有11个同学外出参加彩排,每组人数调整为3~4人,小组成员合作密切、交流更加充分。

2.座位安排要合适,确保小组成员合作自由

小组座位如何安排、坐什么样的座椅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合适的座位和座椅安排会让学生感觉舒适、互动交流方便自如,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小组成员怎样坐、用什么样的座椅也需要教师用心考虑和安排。在本节课的试讲中,教师按班级固有座位进行分组,以每小组5~6人划分,2人一桌共涉及三排,造成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同学相距甚远,给互动讨论带来不便,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正式上课时,调整为前后两桌3~4位同学一组,成员之间均相邻就座且能面对面,交流起来方便自如。

在试讲中,学生坐的是有固定靠背的椅子,不易转身互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靠背椅子调整为小圆凳,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活动自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二、精心设计问题,确保合作学习问题的有效

地理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通过讨论等形式完成相关问题。有效的问题会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反之可能使学生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对学习问题设计进行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数量要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完成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问题的数量不宜太多,但实践中经常有教师因害怕课堂时间过剩而设计过多的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本节课预讲时教师共提供了四个合作学习专题(两个小组学习同一个专题),教师为每个专题设计了三组问题。如在“河流状况”专题中,教师设计了三组问题:①写一写(读图填图类问题:在图中填出非洲的主要四条河流);②比一比(图标结合类问题:读图、填表、比较尼罗河和刚果河的主要特征);③议一议(思考分析类问题:分析两条河流水量差异的原因)。在合作学习后的交流中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没能完成所有的问题。在正式上课时,教师把每个专题的问题精简为两组,第三组问题留在交流环节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追问。问题数量的精简保证了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基本都能完成问题,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问题难度要适中,确保学生能够解决

除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数量要适中,问题的难度也要适中。太简单的问题会让人觉得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太难的问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通过学习也完成不了,从而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中,问题普遍偏难,导致学习即使很认真,也很难较好地完成。如“地理位置”专题中第一组问题是 “动手画”的任务:让学生在非洲地图中画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而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幅没有经纬线网格的政区图,在交流中发现,各小组画的线全是偏离的,而且由于确定线的位置上有争议,使得这个问题上费时较多,还影响了后续问题的学习。在这样的地图中即使老师也很难准确画出这三条线的位置,更何况是学生呢?而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只要求六年级的学学生能在图中识别这些特殊的纬线即可,所以,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这个问题调整为“在图中标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教师在图中画出这三条纬线,让学生填出其名称。调整后的问题难度降低,在交流反馈是各小组都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即达成了学习目标,也让学生能树立顺利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细心指导合作,确保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习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指导密不可分,相对于一般的讲授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如何进行指导要求更高,指导中既不能放羊式,也不能面面俱到。同时,教师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合作学习环节,而应该贯穿在整节课中。

1.学习前的铺垫式指导,确保学生拥有学习基础

在现有的教育实情下,常规的初中地理课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立足于课堂。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拥有合作学习必备的基础。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中,教师认识到非洲的地理位置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基础,前期的学习中虽有所涉及到,但不具体,需要再做强化。考虑到这是一节课以合作学习为主的研讨,教师把部分内容也设计成各小组都要完成的统一专题式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铺垫,致使这个学习任务完成较慢,并影响到后续分项专题式的合作学习活动的正常进展。在正式上课中,这部分内容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增加了世博馆中非洲联合馆的相关图片资料,这样教学很快完成活动前期知识铺垫,顺利进入后续分专题合作学习。

2.学习中的灵活式指导,尽力解决好个性化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习专题不一样,学生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兴趣点和遇到的问题肯定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的根据情况给予灵活机动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对各小组的分工合作进行具体指导,为交流作好铺垫,同时还要给予各小组个性化的指导:有的组可能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地图,有的组可能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的组可能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中,由于教师对各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指导不到位,致使交流环节拖沓,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正式上课中,关注小组的分工情况,对个别分工不到位的小组给予指导,使交流环节各小组衔接非常有序。在小组分专题合作学习中,对“气候专题”需要进行阅读专题地图和景观图的指导,对“经济发展专题”需要进行有效阅读文字资料,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指导。

四、精心组织交流,确保合作学习成果的有效

交流是展示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即可以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不同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提升不可缺少的环节,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突出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1.兼顾不同小组,确保交流与每个小组有关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2~3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专题的现象,而每个小组都希望被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交流时给予兼顾。同时,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学习问题大多不关注或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也需要老师考虑到,并给予关注。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试讲时,同一专题教师只请一个小组交流,出现只关注一个小组交流的现象。在正式上课中,交流时,同一专题下不同小组轮流交流问题,轮流进行补充。如“气候特征”专题有两个小组承担,交流中前一组交流“填图问题”(在图中填出气候类型的名称),后一组补充;后一组交流“连线问题”(将气候类型名称与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连线),前一组补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交流中就出现一个小组交流,其他小组茫然或不关注的现象。

在正式上课中,教师在配备问题时向所有讲解四个专题问题,通过多媒体在学习时四个专题问题循环呈现,并将四个专题问题的纸质任务单同时呈现给所有的小组,让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问题有所了解,教师还提出“课后检查各小组对所有问题记录情况”的要求促进各小组在交流中关注其他小组。

2.兼顾小组成员,确保交流与每位学生有关

教师在组织交流中不仅要兼顾不同小组,对同一小组的不同成员也要兼顾到,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合作学习和交流与自己有关。交流前可用“请某某同学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说说你们小组的看法或意见”等引导性语言;交流中或交流后可用“这个问题你们小组其他成员还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这个问题是谁负责的?”、“对这个问题你们小组想过吗”等追问性语言。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交流中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交流基本成了小组代表个人的交流,小组其他成员好像成了旁观者。在正式上课中,教师增加了引导性语言和适当的追问。如,在这节课中关于“河流专题”的学习中有一个关于尼罗河与刚果河情况项对比的表格,教师给了长度和流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大致流向和注入海洋”两项,在小组代表交流后,教师面向小组其他成员追问了“根据刚果河的流向你们能判断它流经地区的地势高低吗”、“尼罗河比刚果河长,但水流量却小的多,可能是什么原因?”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追问让小组其他成员也能参与到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成果。

3.教师适当总结,突出教师的指导和智慧

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了学习过程,习得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对自己小组承担的内容了解较多,而对其他小组承担的内容了解较少,事实上各小组的学习内容往往都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学生除了通过小组交流来了解整节课的内容,更需要教师在交流中及时进行适当的总结、梳理和提升。同时,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指导是面向个别学生的,大多不为其他学生所知。因此,交流阶段教师的适当总结、提升更能突出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指导、更能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的试讲中,教师几乎忽略了交流中的总结提升,使交流成了轮流过场、使学生对该地区的认识停留在松散的层面。

在正式上课中,教师注重了对学生交流的总结提升,如在“经济发展”专题交流后,教师在总结说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在虽然贫穷落后,但各国都在努力地寻求发展,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关心和帮助他们,因此,我们相信她们的贫穷落后只是暂时的”,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对学生用和谐的眼光看世界、用辩证而发展的眼光看一个地区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再如,四个专题交流结束后,教师总结出“黑种人”、“高原地形”、“热带气候”、“干旱而不乏大河”、“富饶而贫穷”几个关键词,不仅帮助学生梳理对这个区域整理认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这个区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

猜你喜欢
撒哈拉非洲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DESERT ECHO
《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甘露店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撒哈拉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