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虹
(浙江林学院,临安 311300)
近几年,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讨论逐渐升温,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用矛盾学说进行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图书馆的基本矛盾是藏与用,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图书馆发展的整个历程。藏与用的斗争产生了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不断解决藏与用的矛盾,把藏与用结合、统一起来的历史。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对图书馆就有一个简单的描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围绕“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馆员第一”还是“读者第一”?“有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服务社会化”还是“服务群体化”?等问题不断争论,实际上是反映了藏与用的矛盾。馆员与读者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藏与用的矛盾。当然,藏与用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变化,比如,藏不仅指书,而且指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包括馆舍、馆藏、人力资源,甚至包括优美的环境等。
无需多言,藏与用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但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正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呼唤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
先从社会大环境看。经过三十年改革,我国国民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八亿农民的国情也发生了变化,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情况下,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开始成为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公共需求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具体反映到公共图书馆,就是藏少用多的矛盾,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目前,政府不可能把大部分财力用到社会福利和公共产品供给上,因为发展经济是一百年不能变的中心任务,社会发展问题最终也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同时解决好社会发展问题的两大任务,迫使政府要采取包括整合全社会资源,调整余缺等多种手段,回应社会成员缩小社会差距,分享改革成果的诉求,缓解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落后的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一部分,也要在高速发展之后回报社会支持。
在社会公共图书馆中“藏”是主要矛盾方面,这一点没有变,而高校图书馆藏与用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呢?是科教兴国政策下的高校改革,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扩招。扩招使我国历史性地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扩招还直接表现为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随之,高校图书馆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扩大了馆舍,增加了馆藏,添置了设备等,图书馆长期积累下来的“藏”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个时候,“用”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藏”降为矛盾次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馆藏相对过剩,资源浪费,有数字表明,高校图书馆藏书利用率很低,现在通行的说法是,约40%,甚至20%,就是说,60%到80%的书在“睡大觉”,有的书刊甚至是零利用率。这种余力为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支撑,加上“藏”是有限的,“用”是无限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资源过剩,再大的高校图书馆也需要社会信息共享。这样,高校图书馆也悄然迈出了社会化步伐,启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和向社会一定范围办理借书证等举措。
总之,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藏与用的矛盾已演变为两个突出矛盾,从社会看,是占有资源优势与信息服务社会化不足的矛盾,从自身情况看,则是资源相对过剩与师生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它们共同催生高校图书馆新一轮服务社会化。
如何解决占有资源优势与信息服务社会化不足的矛盾和资源相对过剩与师生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还需要分析一下矛盾的性质。
一些人在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上有矛盾心理,他们看到了资源的浪费,听到了社会心声,有推动社会化积极的一面,但又跳不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圈子,毕竟服务社会化意味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将涌入校园,会给学校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带来不少麻烦。从这些现实情况考虑,使他们对信息服务社会化认识模糊,存有顾虑。比如,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出钱,为学校所用,关社会什么事?但是,如果问学校的钱又是哪来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是财政拨款。财政收入又是哪儿来的呢?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国立高校图书馆要为纳税人服务。高校图书馆占有资源优势与服务社会化不足的矛盾,把它人格化,就表现为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
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不是新旧矛盾,当然不可能彻底打破基本的体制框架,比如把高校图书馆改公共图书馆,而是调整结构,平衡利益问题。
社会化也不是私有化。高校图书馆不比学校食堂、超市和医院,它具有高公益性,要以公益性来主导社会化改革。图书馆不可能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不能简单地、盲目地推向市场,按产业化运转。而且,图书馆是高校的优良资产,是更靠近教学科研的部分,对高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社会化进程应当有助于图书馆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理念等重要目标,而不允许出现免费或打折的私有化,把图书馆变成社会网吧。
高校图书馆占有资源优势与信息服务社会化不足的矛盾,在目前阶段,是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应淡化斗争性,强调同一性,不重犯非白即黑的两极思维错误,一分为三,用三来概括事物,研究最和谐的第三种可能。高校在图书情报领域有传统优势,是图书情报大户,图书馆比早一步走向市场、社会化水平较高的后勤部门,更有社会化潜力,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持开放态度,与其他社会成员分享这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改革不以损害学校根本利益为代价,不排斥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高校图书馆是独立的,学校仍起主导作用,要在为高校服务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衔接。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改革只能是大局观念上的社会合作。
就高校而言,首先要消除利益冲突带来的心理层面影响,社会化不是嘴上说说,学校可能要作很大努力,牺牲一部分实际利益。毋庸置疑,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使命。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业务活动中,要注意社会观感,符合社会期待。这种社会责任心,是社会化不竭的源泉。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要分两步走,先实现“紧密化”再实现“社会化”。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很不平衡,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没有条件一步到位。第一步,应该建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也就是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势资源,特别是核心技术,搭建更多的与其他社会单位的合作平台,铺设更多的联系管道,并通过这种开门办馆、内外互动,提高外界对高校图书馆的认识程度,同时促进师生多元兼容的社会性。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才能缩小差别,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高校图书馆将象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向社会全面开放,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服务社会化。按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至少需要100年时间。换言之,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基本实现社会化。
高校图书馆第二个矛盾,即资源相对过剩与师生实际需要不足的矛盾,也是一个整体与个别的问题,基本面是好的。针对藏与用矛盾的新变化,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上来。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经费要跟上,大部分经费要用于人的信息需求,而不是设施设备上,毕竟一座好的图书馆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
要以“读者为中心”,多用市场手段做工作。比如,图书资料的购进,要多倾听读者的意见,尊重读者对图书的选择权,真实反映藏与用的状况,让市场说了算,不能权力说了算。坚决杜绝只要行政这一手,不要市场这一手,把不住关,甚至被商业恶性推销所绑架等现象。对于已购入的图书资料,也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有的期刊、特别是专业期刊,不但价格很贵,而且和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重复订购,造成很大浪费,读者也寥寥无几,甚至根本没人翻动,很快就成了过刊,堆到“蚊子室”,象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把资源配置到供不应求的环节,比如增加电脑和中外文数据库,以提高效益,促进藏用平衡。
这里特别提一下,社会化应在信息化上做文章。因为,信息化必将打破图书馆传统管理方式和理念,优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永远是少数,但信息化的传输可以把稀缺的优质资源最大幅度地扩散出去,而资源自身没有损耗。信息产品用的人越多,边际成本越小。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为图书馆发展、包括服务社会化提供的最佳机遇。
从人出发,重视市场调节作用。举个小例子,寒窗苦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闲暇教育受到关注,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不但要享受精神食粮,还要享受物质财富,在和谐的环境里,喝着咖啡,快乐读书。图书馆应适应这一需求,将来,高校图书馆可能更加休闲。
总之,藏与用新的矛盾运动,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问题浮上水面。而推行和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还是走邓小平那条路子“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概括起来四个字“改革开放”。
[1]改革攻坚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摘要 [EB/OL].[2009-10-18].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31&id=82720.
[2]尚海永.图书馆藏与用矛盾的演化及调和[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25-28.
[3]汪 浩.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J].图书馆学刊,2008,(3):50-51.
[4]李 征.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情报,2009,(2):28-31.
[5]吕慎杰,朱坚真.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探讨[J].世纪桥,2009,(1):114-115.
(编辑:傅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