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志波
(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龙江商务 ]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刁志波1,2
(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2.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对于中国的乡村旅游需要在“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框架下来理解和实践。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具备开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和条件。在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规范引导下,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成果显著、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由于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接待条件等限制,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受到一些影响和制约。但通过做好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分类推进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构建产品体系,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将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新农村
2004—201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具备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资源和条件,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发展乡村旅游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早在 19世纪,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污染和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乡村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20世纪 5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旅游是作为工业文明和城市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出发点是对城市生活的调剂和补充,具有明显的城市到乡村的单向流动性。
中国的乡村旅游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中国的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甚至是在对乡村旅游尚无清晰认识的基础上,靠着“干中学”来摸索、试验。其次,中国的乡村总体上缺乏足够的接待能力,没有形成接待的体系,农村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还十分脆弱。最关键之处是两者发展的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乡村旅游超越了旅游本身的意义和范围,乡村旅游的接待方更主动地介入旅游活动,不具有典型的单向流动性。
因此,对于中国的乡村旅游,需要在“三农”问题的框架下来理解和实践。具体来说,乡村旅游的活动空间应以农村为主,包括城乡结合部和郊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接待主体应是当地农民,但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和方式;乡村旅游的对象应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方面。乡村旅游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市民休闲的问题,更在于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通过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农民的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的内在统一。
根据黑龙江统计信息网的统计资料,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 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5个县(市)。其中县级市 19个,877个乡 (镇 ),其中镇 462个,14488个村。2006年,黑龙江省已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近几年,通过建设民俗旅游村、乡村旅游示范点、家庭旅馆、旅游线路推荐等方式,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突出其特色,使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6年,黑龙江省旅游局提出以“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为契机,围绕农村特色旅游,推广建设旅游村屯和农家乐旅游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建 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2010年 3月,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全省推进新农村旅游工作指导意见》,并制定了具体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新农村旅游工作意见,对全国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该文件的目的是推动黑龙江省新农村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把乡村旅游培育为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在省内各地,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2008年,牡丹江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游示范点工程”。该市评选出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海林市横道镇七里地村等首批 200家乡村游示范点。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和增加乡村游示范点,使全市乡村旅游实现了档次和质量升级。
在黑龙江省内各大城市周边,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乡村旅游接待点。这些接待点情况参差不齐,有较专业的接待村镇,但更多的是零散、自发的一家一户。当地村民利用自有房产,自发进行旅游接待。比较大的接待户,年接待人次可以达到近万人,并促进了接待设施的档次提升和规模扩大。在一些地区,接待户之间自发形成了市场分工,既有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也有廉价、设施简单的。这种情况使标准化管理存在困难,不利于市场形象的建立。一些接待点只能在夏季接待,季节性十分明显;而有些接待点则利用冰雪旅游的影响力,顺势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哈尔滨市为例,周边的二龙山、松峰山、平山、长寿山、香炉山、红星水库、西泉眼水库等地区,乡村旅游接待点比较集中,客源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着二龙山、长寿山和香炉山等地冰雪旅游的发展,附近的乡村旅游也相应兴起。2009年前 7个月,牡丹江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 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8000万元,同比增长均在 20%以上。目前,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近 2万人,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9年,大庆市大同区投资 950万元建设 7个旅游景区 35处景点用于乡村旅游接待,八井子乡被评为国家 3A级旅游景区,并成功举办第二届旅游采摘节暨果蔬贸易洽谈会;2009年大同区共接待游客 4.5万人次,实现收入 1500万元。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 47.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 6位,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 37%。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 54个民族。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优越,民族民俗风情多样,相应地使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多样。
1.民族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黑龙江省建有 l个自治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 (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 (镇)24个、朝鲜族乡 (镇)19个、蒙古族乡 (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 5个、鄂温克族乡 1个、赫哲族乡 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 680个。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地风情独特,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2.农场型乡村旅游。黑龙江垦区辖区总面积 5.62万平方公里,拥有 113个农/牧场,这些农场代表了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省特有的旅游吸引物。这些农场幅员辽阔,自然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很多农场已经开展了旅游活动。3.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在冰雪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开展较好的地方,可以凭借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乡村旅游接待;也可以确立“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发展方向,依托本地特色物产 (品)、手工艺产品和技艺吸引旅游者。
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之与南方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导致了一定的劣势。
黑龙江省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全省年平均气温在 -4℃~5℃之间,全省无霜期在 100~160天,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 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结束。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 400~650毫米。这种气候条件使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受到影响,尤其是户外活动。黑龙江省一般要在 5月份才能春暖花开,9月下旬出现霜冻,真正能开展户外活动的时间仅有 4个月时间,户外观光、垂钓、采摘、登山等活动都局限于这几个月,季节性十分明显。
这种季节性使乡村旅游难于长年开展,人员、资金投入受到影响,接待水平不容易提高。冬季是冰雪旅游旺季,但乡村往往难以与正规滑雪场、冰雪旅游景区竞争,冰雪只是作为乡村旅游的辅助吸引物。对于乡村来说,冬季可能出现交通不便、取暖设施不完善、蔬菜水果供应困难等情况,游客规模也大大减少。此外,由于气候等条件影响,居民休闲时间少,休闲活动也相对单调。比较而言,成都等地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受季节影响小,可以长年开展,游客规模也比较稳定。因此,需要着力解决冬季乡村旅游的问题,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两方面进行突破。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8年增长 11.1%。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66元,比2008年增长 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9630元,增长 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06.8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241.3元,增长10.3%。城镇恩格尔系数为 35.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4%。从统计数字分析,可以发现黑龙江省的居民收入水平尚待提高。在目前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消费项目、旅游交通工具和线路等都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乡村旅游还以一日游和二日游为主,以城市周边和近郊为主,以火车和旅游包车为主,人均消费水平不高,这些情况都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旅游消费越来越具有刚性的特征,旅游消费的增长幅度甚至可以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乡村旅游必将加速发展。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各种资源非常适合开展乡村旅游,但黑龙江省远离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客源市场局限于本地,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这与河北、江苏等地的乡村旅游有很大不同,这些地区的乡村可以依托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成为其休闲、度假之地,加上省内的居民,客源规模较大。目前,黑龙江省吸引外部游客的主要是冰雪旅游资源和夏季的避暑气候条件,乡村旅游在国内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外部游客关注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借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提升本地乡村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此外,由于客源市场本地化和乡村的城镇化,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有所减弱,乡村旅游的创新难度增加,增加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接待条件方面,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接待条件表现出两极化,一方面,高档的接待设施在乡村周边、郊区、景区附近大量出现,它们以观光、垂钓、采摘、登山等乡村旅游活动为主要项目,具有乡村旅游的一些特征,但客源市场不是针对大众,价格较高。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居民利用原有房屋或专门兴建的房屋,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在饮用水、厨房、卫生间、房间等方面设施不完善,一些没有排污系统,缺乏独立分割的房间和室内卫生间,过于依靠低廉价格吸引游客。因此,现阶段需要大量的针对普通游客的中档接待设施,尤其是住宿和餐饮设施,要保证基本的安全、卫生和舒适条件。此外,道路等交通条件也应适当改进,有条件的乡村应考虑建设停车场或车库。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因此,可以根据该意见和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的《全省推进新农村旅游工作指导意见》,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涉及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必须要科学、合理、分层次规划。首先,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指导意见,在县、乡镇的层面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规划,确定本地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在具体的乡村,可以引导、组织村民走联合发展或分散经营道路,合理分配乡村资源,考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确定本村的具体发展思路。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借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避免照搬和雷同;有条件的村、镇可以聘请专业规划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旅游既要突出特色,又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对于住宿、饮食、交通、通信、供排水、医疗等方面,需要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和等级,通过确定标准和等级,更好地引导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建设,也有利于市场宣传和推广,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通过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等形式,更好地进行相应的推广工作。在特色化方面,要突出各地特色,寻找差异化,并形成互补性。具体来说,要在家庭旅馆和特色餐饮的基础上,发掘当地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推进当地手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开发适合的手工艺品、特色食品、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等。此外,要注意发掘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注重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地区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但游客的需要往往具有多样性。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还需要考虑到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之间的交叉和互补问题,更好地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水平。因此,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民俗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等类型,都可以与乡村旅游联合开展。在具体实施时,以乡村特有的旅游活动为主,充分利用乡村的农业条件和自然资源,辅之以其他活动项目,尤其要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教育性,这样还能有助于乡村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乡村旅游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普通市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水平,认为乡村旅游不过是在乡村的一日游或二日游,或是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廉价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不少游客缺乏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缺乏环保的基本理念,将一些恶习带到乡村。此外,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还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没有成为市民的首选或经常的旅游活动。以上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来解决,尤其是针对家庭游客和学生的宣传,使他们更好地提升对乡村旅游的认同和接受,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促销方面,需要完善预订和售后服务,需要提供预订电话、网站等渠道,最好设立游客服务中心,更好地帮助游客解决问题。
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往往比较薄弱,黑龙江省乡村表现得也比较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造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具体来说,农村房屋 (尤其是经营性房屋)要依据民族和地域风情,因地制宜地建设,并注重节能和环保;道路、水电、通信、医疗等配套设施要齐备;乡村的街道和居住环境要保持卫生清洁,要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厕所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重中,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和乡土气息,避免城镇化倾向,避免乡村规模的过度扩张。
[1]姚治国,苏勤等.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 [J].经济地理,2007,27(6):1046-1050.
[2]方中权,郭艺贤.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以 Le Relais de Chenillé公司为例 [J].人文地理,2007(5):76-79.
F592.7
B
1002-2880(2010)09-0013-03
刁志波 (1977-),男,黑龙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