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峰
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昆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一用人标准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同时,在讲到德才兼备上,孟子提出了“四端”之心,即“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义之端”的羞恶之心;“礼之端”的辞让之心;“智之端”的是非之心。这恐怕是圣贤最早对德才方面用人标准的表述,是对“德才观”的注解、诠释。这一光辉思想,至今仍不过时。
在我们党内,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并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条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科学的、正确的。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领导干部工作要创先、创新、创优,既要重才,更要重德,必须德才兼备,这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为此,在选人用人上,要选用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也就是“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的人。坚决反对那些当面讲人话,背后说“鬼话”的无德之人;那些“事成功归己、事败归罪他人”的缺德之人;那些“左右逢源、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唯有这样,才能得人心、聚人心、感召人心。
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静止的,它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很强的现实性。在新的形势下,德才兼备的标准是什么呢?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状况;我们所说的才,既是指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指胜任岗位职责的领导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目标追求。当前,察看领导干部的“德”,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正廉洁,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是否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贪功诿过;是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守法遵规,保持高尚情操、健康情趣;是否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作风正派,维护大局,团结同志。
在“德才观”上,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现在领导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有意见,主要也是集中在“德”上。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讲以德为先,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必须强调德是重点论。德与才相比,德的核心是党性,所以德是第一位、是先决条件。厚德载物,道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智慧再高,无德也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也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也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没有德,才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德是为民之魂。“德”的本质是仁爱、是爱人。有仁爱之心、奋斗之志、和谐之向,才能亲民、爱民、为民。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中,重视人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重视人伦,重视人的品德。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伦关系的美满。一个人在思想上德占了主导,就有仁者爱人之心。具备了德的品质,才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品位。德是立身做人之本,是履行党的宗旨之基。做人先立德,德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神、人之气、人之骨、人之魂。只有德高、心善、性纯、性善的人,才能按爱民为民的行为准则办事,去自愿自觉地亲民、爱民、为民,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
德是为官之本。“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儒家学说一向倡导“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腐败、堕落,虽然在外界受到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但从实质上讲则是内因在起作用,是官德修养不过关,甚至是德之阙如所至。历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官吏都十分重视官德修养。领导干部的人品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党的形象。自觉培养高尚的人品官德,是领导干部须臾不可忽视的人生课题。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为官先为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这样才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者只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使思想道德水平与时俱进,才令人敬仰,让人折服,个人才有凝聚力,言行才有号召力,团队才有亲和力。
德是执政之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更重视为政修德。古人说:“德,国家之基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反复告诫我们,一个没有官德的人,往往难以有政德,也就难以行政、执政。一个人虽然有才干,如果官德不好,为政就难,执政非败政不可。官德崇,政权牢;失官德,政权丧。讲为官之道,就是讲从政之德。“百年养德不足,一朝丧德有余”。领导干部在官德修养中,要深刻理解“德”的内涵,全面感悟“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积淀“德”的力量,加强自身“德”的修养,自觉掌好权、用好权、执好政。
当今社会问题难点热点多、突发事件多、处理难度大,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即要求领导干部既要在德的方面优,又要在才的方面优,实现德才全优。
德才全优是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才优,更要靠德优。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位、品格,也需要实践科学发展的才干、才能,德才兼备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实践意志、实践态度、实践品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世界观的转变;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人生观的调整;是利益关系的改变,也是价值观的改变。这种转变、调整、改变,就要把德和才全优起来、一致起来。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品行不优,政绩观发生偏差,必然名利思想滋长、个人主义抬头,就会回避矛盾、弄虚作假、走入歧途;领导干部才能欠优,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走形式,走过场,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德才全优,思考问题和干事情,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坚持科学统筹,尊重客观规律,求得事业上的大成功。
德才全优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保证。看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他的思维主见是否适应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检验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决策水平的高与低。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领导者的基本功。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所从事事业的兴衰成败。由此可见,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既是领导者的第一责任,又是领导官德的集中表现和才能的主要标志。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决策来自于领导干部的德才全优。德优,在决策上不作假,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优,在决策上对事物有高超的辨别、识别能力,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抓住本质,具有前瞻性,超前性。显然,德才全优,才能把握住决策上的主动权,才能实现决策民主化、群众化、科学化。
德才全优是领导干部开拓创新的先决条件。古人云:“当政之要,在于兴业;从政之策,在于创新。”作为领导干部,没有开拓创新的眼光,就难以发现新事物;没有开拓创新的思维,就难以挖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没有开拓创新的手段,就难以打开进取的局面;没有开拓创新的德才,一切创新就无从谈起。凡是创新的观点,都反映着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揭示着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符合科学发展是开拓创新的灵魂。领导干部的任何一种开拓创新行为,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的新成果,并且,这个成果越丰硕,这种开拓创新的价值就越大。不过,开拓创新绝不是谁干都能干得成、干得好的。它靠什么?一句话,就是德才全优。一般的德,一般的才,是不能取得开拓创新上的新突破和获得丰硕成果的。德优,是开拓创新的品格;才优,是开拓创新的魅力。具备了德才全优的素养、素质,开拓创新才能展宏图、变现实、结硕果。总之,我们对德才要不断进行优化,使之在精神状态上永葆开拓创新的锐气,在思想观念上永葆开拓创新的活力,在工作方法上永葆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在复杂形势中抢得先机,在危局困局中闯出新路,不断把工作引向新的境界、新的领域、新的胜利,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 河南省西华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