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刘
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陈方刘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提了出来,有鉴于此,本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力图探索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现着人们的共同理想和奋斗方向,反映了当前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保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方向的需要,也会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是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广大群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都在发生变化,一些人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和消费主义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越来越大,当前关于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激烈争论就是一个反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要体现中华文化的特性和影响力,必须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世界各国文明的冲突中,各国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identity)非常重要,他在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的一书中认为:“美国人应当重新发扬昂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因为正是它们三个世纪以来为这里的各人种、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所接受,成为他们自由、团结、实力、繁荣以及作为世界上向善力量道义领导者的地位的源泉。”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语境下,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日显。应当看到,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孕育和造就一种世界文化或全球文化,同时也意味着民族文化主权的失落和动摇:它削弱了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发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故而,全球化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持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民族文化主权以及保持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准确的自我定位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别重要的意义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传统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一方面它是一种沉重的包袱,是前进的障碍。”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其中自有精华之所在,而且,这些精华是“一以贯之”的,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的精神;等等。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使其转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
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借鉴和利用世界上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来充实与发展自己。特别是对于当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最新态势和成果,更应该积极进行研究,通过比较鉴别和对话沟通,吸收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益的养料。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的还很不够。”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指明:“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对于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必须大胆地进行吸收利用,否则,马克思主义将失去丰富和发展的巨大资源而成为退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孤家寡人。另一方面,又应该看到,外来文化中也有很多腐朽没落的思想,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强权政治思维,等等,这些东西和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与马克思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当然要坚决反对。1956年 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的民族、一切的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就是对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也应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也必须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消化的可能性,决不可生吞活剥,要注意把吸收、改造和消化结合起来。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对于一切外国的东西,要“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弘扬传统文化或者是借鉴西方文化,都必须有切入点和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但两者在性质、目标、方式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又有所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公益性的投入,追求的是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一种旨在赢利的经营性的经济活动,追求的主要是经济价值与利润,但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如美国把文化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在电影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文化产业,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提高了其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而且毛泽东还指出:“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文化的冲突和竞争显得日益激烈,而谁能在这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胜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文化的创新力,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进行更加具体的论述,即“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