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飞
五年改革收获预期成效
——上海市质检院坚持科学发展的文化解读
○季 飞
2005年,中共上海市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做出重要决策,支持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走出战略性的一步棋:整合上海1个市属、4个行业所属的质检技术机构,组建“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简称上海市质检院,标志为“SQI”)。此举开创了全国质检技术机构改革的先河,诞生了中国质检机构的第一艘“万吨轮”,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市政府质量监管的有力技术保障。
2010年,上海市质检院迎来建院五周年。五年的改革历程,就是质检文化的培育过程。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改革成效的独特视角。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建院批复文件上曾明确批示:“质量技术监督检验,一靠人才,二靠装备,理顺体制,完善机制为首要。”如何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我们首先为“万吨轮”植入全新的文化元素,让文化在新组建的质检院登堂入室,发挥引领导进功能。
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新组建的质检院,内部面临着原五个所文化差异的碰撞,一切并非白手起家,却又要从零开始;外部不仅要保持和各所原主管产业集团的承接关系,防止检验业务联系“断档”,还要以质检院的名义迅速到质检市场“开疆拓土”。如此情势下,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的领导下,实行了院长负责、党委政治核心、理事会决策咨询、职代会(工会)民主监督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院长负责制明确了行政正职在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他班子成员的责任定位,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全力保障党的主张和决定在本院得到及时贯彻执行;理事会决策咨询制以法定形式维系原五个所的“娘家人”对质检院建设的独特作用;职代会(工会)民主监督既于法有据,又能为决策顺利传递打下民意基础。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掌舵上海市质检院这条国产检验检测“万吨轮”破浪驶入市场大海。
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活力突出表现在人才队伍建设和收入分配制度上。中层干部一律公开竞聘上岗。五所合并后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任期两年,届满通过“打擂”决定升降去留。竞聘完全在阳光下操作,高度满足员工对公正性的要求,效果十分理想。首次竞聘结束后,88名中层干部上岗履职,27名原中层干部落聘。落聘干部平静地接受了角色转换。人才渠道“活水”畅流。五所合并后,低学历员工和五十岁以上的员工占比很大。我们一方面在原有员工中进行岗位调整,及时办理到龄退休,清退“退聘”和部分劳务用工,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广纳人才,重点招录具有硕博士学位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一支百人规模的硕、博士团队,站上了质检人才高地。员工收入和绩效直接挂钩。经充分调研准备,院行政向职代会提交了以绩效为最大权重的《奖金分配办法》。《奖金分配办法》遵循绩效优先、重视公平、尊重历史、平稳过渡的原则,将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引导员工通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职工代表对此反响热烈,高票通过了《奖金分配办法》。
凝神聚气的形象识别系统。建院初期,我们设计、运行了质检院形象识别系统。以“SQI”标志为核心,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验检测细则以及100多个党政行文,对办公(党办)系统、检验检测系统、质控系统、科技创新系统、业务联系(拓展)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行风监管系统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社会上迅速树立起我院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知名度。按识别系统的要求,为全体员工定制了印有SQI标识的统一制服,制作了带有门禁功能的胸卡,新建了宽敞明亮的业务接待大厅,统一了服务用语,明确了福利项目和标准……。全新的形象识别系统让员工们凝神聚气,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有效提高了员工对“新家”的认同感,为后续“发力”积蓄了能量。
令人欣慰的是,到2009年年底,我们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了六个“翻一番”,即业务收入、资产总值、技改投入、科研立项、标准制(修)订、论文发表等六个翻番。这背后,独具特色的质检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到位文化”——恪尽职责的操守。作为政府实验室,第一位的责任是随时为政府质量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对此,我们认识到位,预案到位,技术储备到位,在建院以来的20多项国家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质量事件的应对中,不辱使命,出色完成质量检测保障任务。从特奥会到奥运会,再到世博会,质检员工对建设材料、仪器设备、特许商品、食品等所有需进行质量检测的对象,都实施了高质量、高效率的检测,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了若干质量隐患。在应对“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圣元激素”等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我院承担了分量极重的监督抽查任务。尤其是在应对“三聚氰胺”事件中,由于我院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在突如其来的新的检测项目面前,我院的检测能力和政府监管要求同步到位,成为全国率先开展“三聚氰胺”含量检测的技术机构之一。作为“官方”的质检机构,我们还把行风建设上升到了“生命线”地位,坚决摒弃“朝南坐”陋习,五年来没有发生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行风问题。
“高质量文化”——安身立命的基础。高质量的检测报告是我们在检验检测市场安身立命的可靠基础,也是进一步开拓检验检测市场的有效通行证。对此,我们居安思危,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严控检验检测质量的高压态势,让标有SQI品牌的检测报告(证书)在消费者心中成为权威、公正、可信的象征。建院以来出具报告和证书共108万余份,没有发生重大差错。今年9月份,我院经受住了一场检验质量风波的严峻考验。当时,有人对某品牌卫生纸因细菌总数超标被判为“不合格”不满,在“大众网”上发帖子,“爆料”我院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查过程中枉法错判,引起舆论哗然,境内外无数媒体转帖、跟帖,大有在海南“砒霜门”之后再造一个上海“细菌门”的势头。“真金不怕火炼”。经国家总局和事发地质监部门严格核查,查明我院在抽查全过程中严格依法履职,检测数据真实有效。一起牵涉到我院的“负面新闻”,结果反而为我院做了正面推介,从中可以映射出“高质量文化”的定力。
“创新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我们从大力营造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容忍创新失败的氛围入手,从制度层面为科研创新工作立规矩,搭舞台,辟通道,保投入,使长期行驶在检验单轨道上的质检机构逐渐驶入检验和科研并重的双轨道。标准化研究是重头戏。标准作为产业链顶端上的“皇冠”,谁能摘到她,谁就能“一览众山小”。我们从2006年开始涉足标准制修订工作,至今已完成标准制修订126个。其中国家标准91个,行业标准30个,地方标准5个。检验技术研究迈开了坚实的步伐。2006年以来,完成市局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88个,发表科研论文226篇。其中《食品中过氧化氢等多种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及标准化》研究成果获国家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半导体照明工程检测平台》研究课题入选国家863项目。积极尝试管理创新。精心设计管理流程上的每一个节点,非必须岗位一律撤并,管理人员控制在总人数的30%以下;力推信息传输网络化,大量减少纸质文件的流转,有效节约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充分挖掘优质人力资本潜力,成立硕博士科研工作组,让每位硕博士都保持、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寻找深入研究的切入点,由此放大科研创新的“头羊效应”。
“大局文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视野。我们按大局文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主动研究、跟踪、服务国家战略的举措。2008年以来,我们主动介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国家战略,为张江高新区提供标准制修订、能效检测、室内空气检测、质量相关服务等服务项目,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张江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跟进上海市徐汇区质检园区建设,获得区政府大额专项资金资助。我们积极介入节能减排领域,有的企业经我院能源审计后年节约标准煤1800吨以上,有的企业经我院水平衡测试后,年用水量从原来的1.5万吨减少到5~7千吨。今年以来,院完成能源审计104批次、节能认证检验550批次、能效标识产品监督抽查90批次,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服务特奥会、奥运会足球赛上海赛区、质量突发事件、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我院都出色完成了任务。
“共赢文化”——寻求跨界合作的胸怀。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谋求多方合作共赢。一是跨部门合作,我院和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市建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等部门和众多新产品研制单位保持着较密切的业务和技术合作,包括合作完成、委托完成大量检验检测项目。二是跨区域合作,既有兄弟省市的质检机构到我院来交流学习,我院每年也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争取兄弟省市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委托质检业务。三是跨国合作,通过与国外实验室的技术合作,不仅充实完善检测能力,而且也拓展了业务渠道。目前我院与国际知名的美国UL-TPTDP实验室、加拿大CSA认可实验室、瑞士SGS、德国TüV等机构都有固定的合作关系。
质检院组建后通过对原五个所“文化基因”的传承、嫁接、改造,把院所文化建设的焦点定格到“准确、公正、尽责、超越”这八个字上,初步形成了我院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准确,代表着检测报告的价值;公正,代表着政府实验室的形象;尽责,代表着服务民生的追求;超越,代表着不断进取的境界。核心价值理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院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核心价值理念发挥了重要的把关定向作用。
不断放大“公益”边际。我们主动为社会提供大量无偿服务,不断放大“公益”边际。每年在“3·15”、“质量月”、科普宣传、社区交通执勤、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建设等活动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院为社区居民举办的“质量安全进社区”专题讲座遍及驻地周围各个居委会;我们有两支队伍每天为世博会提供不间断服务,一支是志愿者队伍,另一支是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从4月17日开始直到世博会闭幕的198天内,每天都有我院的“小白菜”在志愿者岗位上值守。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也是早于世博会开幕就进入临战状态,世博期间每天24小时待命,供博食品随到随检,并且保证在5天内出具检测报告(平时的法定时间为10个工作日)。
“勤俭持家”谋长远。“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质检院有时特别“抠门”:小得只有几万元的修补工程,经常和几个施工队讨价还价好几轮;使用办公用纸必须双面打印;每到假日都要封存公车;仪器设备供应商感叹和质检院做生意只能赚点“跑腿费”……。但是,凡是涉及院能级提升或长远发展的大事,我们却舍得“大手笔”花钱。建院后的技改投入每年递增千万以上,今年的投入将超过4千万元;为突破事业发展瓶颈,院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承租42000多平方米实验场地,建起浦江质检新基地,打开了发展空间;院总资产增长迅速,已由建院时的3.3亿“膨胀”到现在的近7个亿……。
“舍利取义”为民生。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再引起社会恐慌。为求“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之效,我们成立了全国质检机构中第一家风险预警研究的专门机构——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所。研究所的使命是,在全面、深入研究国内外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对浩如烟海的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进行筛选跟踪,并进行风险排序。一旦发现高危风险即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同时在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做好检测技术储备。目前研究所已经开展了大量风险预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相关课题业已上报国家总局立项。此项工作并非质检机构的法定职能,经济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舍利取义,我们义无反顾。
上海市质检院的文化建设“组合拳”,不断演绎着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奇妙螺旋。组建五年的质检院,“胖”了,“高”了,“壮”了,正大步迈向“好”的境界。目前院已拥有7个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检验中心,5个行业中心,检验检测和计量校准项目达3300多项,覆盖民生衣食住行和国家发展战略各重要领域;院有能力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质量检验、产品和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化服务、计量校准、培训咨询等增值服务,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上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院的检验检测能级已经在食品、电光源、电子电器等诸多领域跻身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行列,相关检测报告的权威性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实力和国际权威机构进行平等对话;在继承建院前电家所“上海市文明单位”十连冠的基础上,院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两度蝉联这一称号,创下了创建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二连冠”的纪录,现正在向“十三连冠”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目标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谭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