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0-04-05 15:28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563003
地理教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断流报刊澳门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六中学( 563003) 王 云

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报刊新闻配合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报刊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中国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适时地加以引导,通过学习《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2.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温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

二、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我适时引入《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按目前使用速度,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燃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

例如联系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提出问题:长江中下游是指宜昌以下的长江流域地区,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位置长期偏南,使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长期偏南,并稳定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之故。

又如联系澳门回归提出问题: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和附近的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已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是澳门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三、为寓德于教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开发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等效益。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现象,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会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

总之,报刊新闻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帮助有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

猜你喜欢
断流报刊澳门
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
全球超半数河流每年至少断流一天
百强报刊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农民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澳门回归日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