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宏 孙慧智 李新星 鲍延杰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价值
周东宏 孙慧智 李新星 鲍延杰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对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今对我院39例踝关节骨折病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从多方向观察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在39例踝关节骨折病例中,外踝骨折15例,内踝骨折3例,内外踝骨折13例,复杂三踝骨折8例。结论螺旋三维成像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示踝关节骨折的类型、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为临床手术治疗及矫形外科提供可靠信息。
踝关节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例中,男33例,女6例;年龄10~51岁,平均30.5岁。车祸伤36例,打击伤1例,高空坠落伤2例。受伤后均对受伤部位行多层螺旋CT检查进行三维重建。
1.2 扫描方法 采用荷兰飞利浦16层螺旋CT机。行常规轴面扫描和螺旋薄层扫描,扫描时间1.5s,电压120kV,电流120~180mA,层厚1.5mm,螺距1.0mm,重建间隔1.5mm。在工作站行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处理。SSD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阈值(Threshold)进行处理,最低阈值200Hu。通过对SSD图像的旋转(根据病变位置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常规取前面、骨后面、骨左右侧面、上面、底面、左右45°斜面及根据需要从任意角度进行观察),从各个方面显示病变及其结构。
39例踝关节骨折中,踝关节外踝骨折15例,内踝骨折3例,内外踝骨折13例,复杂三踝骨折8例。三维重建图像对踝关节骨折显示较好,对骨折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距离和空间的位置,尤其是内、外踝及后踝脱位的空间关系及骨折断端移位情况显示得直观、逼真,且其他邻近组织受累,尤其对不规则骨折片的畸形走向空间信息显示清楚、直观。
CT三维重建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组织的连续薄层扫描,将获取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三维重建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容积重建法(VR)、表面覆盖法(SSD)和透明法[1],螺旋CT三维重建的常用方法SSD是应用于踝关节骨折的最常用重建方法之一,其次是三维图像立体模拟踝关节骨折的病理状态,可以任意角度和轴向旋转,任意模拟手术刀切割所感兴趣区,暴露骨折最佳视角及深部因结构相互重叠而不易显示的骨折。所得的重建图像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但由于表面成像技术,容积资料丢失较多,其缺点是细节不够,移位不明显的线样骨折不易显示。因而,笔者认为SSD不足以完整地、真实地显示踝关节骨折全貌,只有把SSD和薄层横断位图像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更多的临床信息。
螺旋CT三维重建与轴位CT(普通CT扫描)比较,轴位CT能够客观显示踝关节骨折的情况如部位、骨碎片、移位及周围血肿等,但轴位CT属二维图像,空间立体感不强,对骨折的整体显示不如3DCT直观,外科医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因而不易提供治疗方案,如手术入路的选择、开放复位、内固定的位置方式等。而3D成像通过旋转和切割,可清晰、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距离和空间位置、关节面的朝向等,特别是针对踝关节复杂骨折及关节脱位的空间关系显示得更直观、逼真,使临床医师直观地了解复杂骨折类型和空间移位方式,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螺旋CT是容积扫描速度极快,选择合适的参数后在二维横断面薄层、小间隔重叠基础上,获得了多平面重组影像及三维立体影像[2-3],螺旋CT三维重建通过旋转、切割,可从各个方位直观观察踝关节骨折情况,特别是复杂踝关节骨折及关节脱位的显示立体、直观、逼真,几乎可与大体标本相媲美,对骨外科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有较大的帮助。根据三维图像显示,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位置、方式及踝关节整形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它具有检查快、性价比高、患者无痛苦等特点,而且是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受损关节,并可对遮挡部分进行“搬开”或“开窗”观察,发现一些隐蔽部位骨折,使诊断更精确,增强观察者对关节损伤的立体感性认识,对指导临床手术入路可提供更多的帮助。
[1]龚洪翰,蒋海清,韩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2.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
[3]韩永顺,叶强.16层螺旋CT眼眶三维测量方法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6):8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036
137400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CT科 (周东宏 孙慧智李新星 鲍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