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莲华,李晓燕
(常熟理工学院 a.宣传部;b.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乐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普遍认为,教师是一个幸福感较高的职业。就当今教育的实际而言,能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教师则更少。教师普遍抱怨:工作太辛苦,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即使是一些感觉幸福的教师,也多半出现了“消极幸福”。他们一直在做着不愿意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感觉心很累,痛苦又无奈,从中体验不到从教的信心与快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幸福,教师幸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关注教师幸福,寻求教师获得幸福的策略,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及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北师大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人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去获得。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的生存状态。[1]39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幸福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是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教师幸福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目的上,是自己内心所要追求的;第二,工作过程中,能自由施展抱负和才能;第三,工作环境愉悦和谐舒心;第四,工作努力能得到社会、家长、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和信任;第五,工作效能上,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由于教师创造的精神财富大于物质回报,教师幸福往往偏重于精神方面。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说,最幸福的事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影响学生的人生,他把抽象枯燥的中学历史课改上评书影响了无数的学生。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看到学生踩着老师的肩膀,登上人生的一个个成功阶梯,感觉无比幸福。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从教育生涯中获得满足,体验幸福。社会过高的期望、工作强度的增加,导致许多教师的精神压力增大,心理负担加重,普遍缺乏职业幸福感。调查显示,一些教师正在远离幸福。一位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8年的教书生涯让他得了上班恐惧症,只要一回到学校,就觉得心里郁闷之极,心情变得沉重、烦躁,生活没有乐趣……2009年,海峡都市报联合新浪教育频道推出“教师幸福感”特别调查,71.1%的老师和51.7%的公众认为,教师是一个很累并且没有成就感的职业,仅13.2%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2]调查虽不全面,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急需提升。这一问题日益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和健康成长。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富足、公正、自由;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对教师的尊重。中观层面,涉及教育的体制、机制、模式;学校的制度、管理、措施等。微观层面,主要有个人的生活品质、价值追求、社会交往能力、实践智慧、需要和欲望的调节能力、行动能力等。具体而言,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1.身心健康遭受侵袭
部分教师在社会的过高期待中长期超负荷工作,在学校的升学率竞争和末位淘汰机制中小心翼翼地生存,在家长的苛责甚至暴力手段中唯唯诺诺地工作,导致身心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缓解,精神负担过重,产生心理障碍。2007年,郑州市教育局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65.1%的中学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职业病”,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3]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亚健康状态,是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倦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
2.人际关系日益紧张
部分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师生之间缺乏相互尊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同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教学竞争牵涉教师的评优、晋级、工资、奖金乃至生存,因而同行之间相互贬低、排斥、攻击他人等现象不可避免;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紧张,尤其是领导办事不公、任人唯亲,使得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感到愤懑。在这种感受不到友爱、信任、互助和团队协作的环境里工作,时间长了人就会变得很压抑,排斥这种环境,甚至渐渐排斥这份工作,成为一种精神负担,在工作中毫无幸福可言。
3.人生价值无法实现
教师的人生价值是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发展与完善。然而,许多教师在学校诸如指纹打卡、末位淘汰等过于刚性的管理措施面前,每天的生活围着“应试”转,根本无暇关注书本以外的生活,教师成为服务于“应考”的工具。封闭化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教师事事都要对照标准来做,使得工作缺乏主动性,个性得不到张扬,特长得不到发挥,甚至导致一些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奔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幸福。
1.社会对教师职业神圣化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崇高角色。在此观念支配下,全社会都用“圣人”标准去要求教师:高尚的师德、合理的智能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艺术,等等。这些势必会给教师形成一种幸福观的文化心理强势,迫使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奉献,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俗世欲求,舍弃幸福的日常生活过程,企图以“圣人”的幸福来代替凡人的幸福,从而使幸福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淘空了个人幸福的现实内容。[4]72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师在无休止的对幸福的神往中追求安慰,教师幸福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2.学校对教师要求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同化了教育。教育的功利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突出表现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分数和就业率。功利化教育迫使教师脱离以人为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是为教师、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沉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评。对教师的考评原本是一种激励,但现在它却将教师束缚在评估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之内,使得教师一切围绕着考评转,因此很难宁静地追求工作的内在价值,难以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幸福。
3.教师对职业认识庸俗化
受物欲影响,不少教师纷纷操起第二职业:有偿家教,贴补生活;三圈麻将,日复一日;电脑炒股速奔小康。对于教师的业余时间安排,只要不耽误正常工作,谁都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师不用心改进教育教学、不专心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就是对本职业的亵渎。如果仅把谋生手段视为教师职业观,那就意味着教师无视或忽略该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认同和擅长的、是否是自己的兴趣倾向、是否是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仅是为了谋生。[5]12如果是这样,那他就缺少了感受教育幸福的可能性,永远不会体会到爱学生、为学生所爱的幸福。
对大部分教师而言,教师幸福意味着能循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踏实生活、健康工作、稳步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应该多给教师一些宽容、理解和尊重;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给老师“松绑”,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潜心钻研业务;学校应该多关心支持教师,根据教师成长发展不同时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要珍惜职业荣誉,视教师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探寻教师幸福的增长点。
1.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师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物质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尊师重教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带着深厚感情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构建人性化的教师职场环境,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给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使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2.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专业成长是教师幸福的源动力。管理者要确立生命意识,坚持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创造宽松、愉快、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理解,让教师在成就感、荣誉感中体验幸福。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为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的新闻媒体中,常有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范跑跑”现象、“杨不管”事件,教师强奸学生、体罚学生,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等等。一些媒体只抓住热点,进行炒作,并且从点推向面,由个别推向普遍,对教育、学校、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了社会对教师的公正评价。我们支持新闻媒体行使监督的权利,同时也希望媒体从正面多为教育改革中涌现的人和事进行鼓与呼,引导社会全面认识教育、教师,为身心憔悴的教师减轻一些心理上的负担。
1.尊重教师,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前提
学校要尊重教师,努力营造惜才爱才的人文环境;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及成果,鼓励教师间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对教师的成功即时进行积极评价,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之间形成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感。
2.关心教师,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基础
学校不仅要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而且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感染教师,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们的“精神王国”。更要关心教师的职业倦怠,经常与他们一起思考并讨论“我是干什么的、我干了些什么、我是怎么干的、我干出了什么成绩、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等问题,为教师着想,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和谐环境,营造幸福的“场”文化,激活创造的原动力,使教师与学校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极大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3.发展教师,是教师获得幸福的根本
学校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舞台,教师就是这个舞台上灵动的生命与绚丽的色彩。学校要发扬民主作风,千方百计为教师创造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让教师不仅在物质、精神上富有,而且在专业性、成长上也富有,从而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要引导教师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来追求,在关心学生成长的同时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注重自我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以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持久的幸福。
奥本海姆曾说:愚蠢的人到处寻找幸福,聪明的人就在自己脚下耕耘幸福。是啊,谁来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靠政府,靠社会,更要靠自己。
1.健康的身心,是教师享受幸福的基本前提
教师要强化健康理念,加强体育锻炼,在运动中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世间人事复杂善变,有时“大智若愚”或“难得糊涂”就是一种幸福。教师要提高职业认识,视教师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完善人格修养,提升职业境界,追求教师与人生的合一,从中领略职业乐趣,才能真正获得职场幸福。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享受幸福的重要保障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端正交往态度,遵循交往原则,学习交往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要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外,还应建立因目标一致、良性管理、团队协作而产生的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和睦共进的关系,因学生成才而形成的与家长相互体谅、相互配合的良好关系,甚至包括因此而形成的良好心境而带来的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师才能感受到教育中的幸福和快乐。
3.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享受幸福的根本途径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所追求的品位与价值,就是与专业共同成长,和学生一起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能力的增长,还意味着个人整体的成长。发展本身能带给人幸福,因为发展是生命的本质。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创新专业实践,结出教科研硕果,以此激励和带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要努力探寻职业幸福感的增长点,通过专业发展、网络创造、开发教研产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家长“圆梦”等方式,推动教师对幸福的追寻,不断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幸福、享受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是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目标,教师的幸福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今天,我们关注教师幸福,分析了影响教师幸福缺失的许多因素,提出了一些重建教师幸福的策略,可真要解决起来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者长期协同努力,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师职业一定会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职业。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叶琦.调查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EB/OL].东方热线教育培训频道,(2009-09-11)[2009-11-01].http://edu.cnool.net/news_15119.html.
[3]汤传稷,李建峰.老师,您的幸福多少人能懂——“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系列报道之三[EB/OL].新浪教育网,(2007-09-11)[2009-11-01].http://news.sina.com.cn/o/20 07-09-11/053612545493s.shtml.
[4]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失落与追寻[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
[5]柳海民,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