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振新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在进入新的办学层次以后,面临诸多新问题,如学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的制度措施、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等。如何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保证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是这一类高校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兴起于西方的院校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开展院校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简称IR)是把高等教育研究与现代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高等学校管理,通过提高、改进高等学校管理,以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研究。[1]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为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范式。其目的是致力于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推动学校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院校研究既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高校研究的一种方法。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校的管理决策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二是通过研究,将现代管理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本校的工作实际,用以指导本校发展和改革实践,[2]具体而言,院校研究应该发挥以下功能:
(1)对校内外基本情况及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首先是规模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具体学校人、财、物等办学资源总量的增加,促使学校追求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大,同层次高校数量的增多,由此而带来的生存危机,迫使学校提高竞争力。这些变化使高校管理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院校研究就是要对此进行跟踪研究,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并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提供给学校决策者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作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介。院校研究机构与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不同的是,它的工作不纯粹是行政事务性的,而是应该有学术研究的意蕴在其中。由于工具主义的影响,高校发展往往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而对教育价值的追求相对不足。作为教育组织,偏离了教育价值,就很难提高教育质量。院校研究把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使问题能够在基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3)作为决策参谋,提供决策咨询。当学校发展中面临重大问题时,院校研究机构要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咨询。院校研究机构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分析,尽可能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案,供学校领导决策参考。同时,院校研究机构通过对已有决策的跟踪监测,把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的目标进行比较论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强化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大学管理与其他组织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学术活动的特点注定了大学的管理必须遵循学术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因此,经济价值和管理价值不应该成为高校管理追求的终极价值,而教育价值、学术追求才是高校管理决策的逻辑起点。高校的组织特性需要在管理决策中加以强化,院校研究就是把现代管理科学与高等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保证高校管理按照学术的逻辑去运行。
新建本科院校之“新建”阶段中,学校面临着管理制度、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师资队伍等新建工作。管理制度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构建一整套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这不是简单移植的问题,而是一个借鉴、创新的过程。物质环境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存在着老校区扩建、新校区建设、多校区整合等问题,由此带来了建设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等难题。校区规模扩大,也带来了学校资源量的增长,学校需要从管理层面思考如何整合资源、提高效能。文化环境方面,由于合并而产生的多校文化观念的冲突,给学校发展带来了阻碍,学校需要进行文化整合,培植全校师生共有的文化价值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也需要学校文化品质的提升。师资队伍方面,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而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又不可能短期内迅速建成。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层面开展院校研究,以判断自身的生存及发展状态;同时,还要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进行研究,以判别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方向,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等。
新建本科院校在进入新的办学层次后,就与同层次新、老本科院校竞争共存,如何在本科办学层次上立足生存,是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于办学的高趋同现象,已经产生了诸如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学生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许多专家研究认为,只有特色办学、培养多样化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破解此类难题。因此,办学特色将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品牌号召力不强,需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特色发展就成为这类高校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语境下,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要开展院校研究,通过借鉴、创新,寻求自我发展之路。院校研究本身就是以单个学校发展过程的现实困境作为研究起点的,其研究与实践本身也表现出千差万别,带有各自学校的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成熟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和核心,制度改革的成败、制度创新成效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在社会进步中作用的发挥。同时,从世界大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制度改革是许多国家大学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3]3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借鉴、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院校研究参与其中。因为制度本身是围绕问题而设置的,一所学校的制度历史往往代表了该校的发展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制度安排。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未来发展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解决这些问题,使学校迅速走上“本科办学”轨道,必须借助于院校研究。
高教法第32条到第38条具体规定了高校在招生、学科和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自主办学权扩大,有助于高校的自主发展,但也给高校的决策者们增加了压力。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避免决策不当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就需要对所决策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不是能从高等教育理论中直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原有专科层次的办学经验可以直接套用的,而是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院校研究定向于本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采用科学的程式化方法,有助于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对策,……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个人拍脑袋的经验式决策所特有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也就意味着避免了主观随意决策可能具有的错误或荒谬,避免了由此可能导致的失误和损失。”[4]
客观地讲,新建本科院校的院校研究在系统性、自觉性方面还存在不足,还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理顺关系,以提高院校研究的水平,使院校研究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研究范式,院校研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成立于1964年的院校研究协会确定了院校研究的五个领域:学生事务、教学事务、教师事务、资源管理、计划政策与管理等。这五大领域,有学校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需要有专门机构引领和协调。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也成立了高教研究所(室)以承担院校研究的职能,但机构如何设置将直接关系到高教研究所(室)职能的发挥。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种设置形式:与学校发展规划部门整合侧重于学校层面的发展战略研究;与校学报编辑部整合以促进院校研究成果的产出;独立并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统领全校的院校研究的开展等。如何设置院校研究机构,充分发挥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提高学校院校研究的整体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院校研究机构的设置形式,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对院校研究的理性认识及现实需求。
谁来从事院校研究?许多人认为,成立了院校研究机构,院校研究就是该机构人员的当然之职。这种看法只能说是对了一半。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资金、编制等原因,院校研究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往往较少,而且研究人员的能力水平也很难承担起院校研究协会所确定的五大领域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院校研究应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尤其是各院系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成为院校研究的主力军。潘懋元教授认为,从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外部关系上,或从高等教育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内部关系上,都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功能与价值。[5]53院校研究也需要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和不同实践经历的人参与,从多学科、多视角审视、探究学校的发展。全员参与不是削弱院校研究的专业性,而是高校的学术组织性质使然。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院校研究的水平。
虽然院校研究的开展需要学校管理者的认识和重视,但院校研究者应该享有学术自由。唯其如此,才能确保院校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提倡学术自由是使研究者能够追求真理,而不致因言获祸。保障院校研究的自由,需要厘清院校研究工作的性质,认识到院校研究是属于学术研究,不是提供政策文本的行政事务。新建本科院校提升本科办学水平的关键是学校管理中的学术品位,要能够使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学校发展事务中得以彰显,摆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理性发展。由于学校领导者决策中存在“理性限制”,需要院校研究者站在中立的立场对所要决策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提出的观点,可能有悖于领导的预判,但对于决策本身而言,却有着“提醒”的作用。国外许多企业在决策时,专门成立研究小组,就决策可能带来的弊端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避免决策的“非理性”,使决策本身更趋于科学、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在决策中就是要让院校研究者充分研究,大胆进言。
新建本科院校尚缺乏开展院校研究的激励机制。建立院校研究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引导教师关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其主人翁的意识,使院校研究的内容覆盖学校的方方面面。具体的内容可以包括:在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研究课题,在教师评价制度中引导教师重视院校研究、承认院校研究的成果,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提升院校研究水平等。
“院校研究是一个学术领域也是一个实践领域。”[6]作为学术领域,其研究是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高校管理,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推广。目前,许多高校高教研究的杂志交流即属于这一性质。作为实践领域,院校研究是针对具体学校的具体事务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学校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而也需要有校内交流的平台,以使研究成果能在校内共享。
[1]刘献君.关于院校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25-28.
[2]周川.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J].高等教育研究,2003(5):46-51.
[3]胡建华.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40-46.
[5]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刘献君.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