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场域中的我校发展目标战略选择及实践

2010-04-04 12:26傅大友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傅大友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取向。对高校而言,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回答“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一所大学”两个核心问题。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对于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唯有通过科学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较好地履行高等教育的三大主要职能,为国家、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型发展问题,在转型中选择适合学校特点和生长环境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其次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常熟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的思路,分析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

一、我校“两个转型”的选择与思考

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共性层面的转型,即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是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内涵升本”,解决的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问题”;二是个性层面的转型,即学校在实施共性层面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办学定位,进行独具特色的相关转型。相比于共性层面的选择,个性层面的转型选择较为复杂,它是在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结合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学校升本后的发展重点。它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的是在办好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如何把学校建设得更好”的问题。

基于对社会、经济、教育转型的认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新建本科院校特点与我校特定校情的分析,我校在申本期间就提出升格后要推动并完成“两个转型”,即“从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从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的文理院校到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理工院校的转型”,并将“两个转型”作为我校“新建期”重中之重的任务。如此抉择,是基于以下因素: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二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和对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三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所追求的自身生态位的主观定位。

根据“转型”的选择方向,常熟理工学院经过《2003-2007年发展规划纲要》、《改革发展“十一五”规划》、首届党代会报告、《常熟理工学院章程》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五个重要环节的调整与完善,逐步明确、深化了对转型发展以及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认识。期间,学校通过学习讨论,强化认识:转型是关系到学校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走正路的重要问题。转型是变革,是对原有办学格局的否定,是对原有办学思路的转换,是对原有办学传统的扬弃,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转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否定或超越,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内涵的提升,学校事业发展进入又一个新创业时期。在此过程中,我校始终如一地抓住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始终如一地坚持推动转型实践,特别是我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的定位始终没有变;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始终没有变;立足苏南、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根据“两个转型”的要求,我校提出了新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方案,形成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初步显现了在实践层面、认识层面、经验层面等方面学校转型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成效。

二、我校办学定位的确定与特质分析

学校办学定位是指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一个时期内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高校办学定位主要解决事关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问题,是高等学校的办学之纲,是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引导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标与定向器。基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学校特定校情的分析,通过专家咨询、领导把脉、校内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广泛论证,几经探索,几经调整,形成了我校现在的办学定位,我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也在我校新的办学定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构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与专业格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办学定位紧扣转型发展主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区别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色:

一是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学校始终注意同特定区域主要是苏南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互动,主动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主动研究区域的社会特征和服务空间,这一定位使学校获得区位优势,赢得发展资源,明确服务空间。二是办学类型的应用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是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强调保持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是从总体上给学校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规定学校的应用性应该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履行方面,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更多方面。三是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校尊重50年办学中形成的包括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科性”门类的客观现实,谋求建设多科性院校;根据苏南地区人才需求中理工与人文基本比例为3:1,而且本地其他本科高校理工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理工为主。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又是学校区别于其他高校尤其是本地本科高校的重要特色。四是发展模式的互动性,学校在申办本科时开始主动提出校地互动,强调面向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现其意义重大。学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三、我校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阐释

根据转型的发展思路以及由此确定的办学定位,学校首届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品牌大学”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创建。第一阶段是2007年到2011年,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在综合实力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的前列;第二阶段是2012年到2022年,再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为实现战略目标,在“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准确定位,走特色办学之路;统筹规划,走和谐发展之路;贴近地方,走互动发展之路;对外合作,走开放办学之路”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校首届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特色名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发展战略。这五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一)坚持特色名校战略。要重视学校历史的积淀,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坚持扬长避短、特色发展,准确定位、错位发展,进一步凝炼和凸显学校的办学目标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大学文化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将特色与学校的传统和功能相结合,将特色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走出一条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质量立校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理念,着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要确立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确立符合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教育质量观,确立“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培养观,从生源质量、就业状况、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学校的紧迫任务抓好抓实。遵循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做好人才工作,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大力加强以师资队伍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保障服务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学校加速发展、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坚持文化兴校战略。要大力宣传校训校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文化精神,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通过观念文化,来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提升校园的精神品味;通过人员文化,来规范人员的角色行为,培育良好的道德风貌;通过活动文化,来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通过制度文化,来建立富有生机的体制机制,构建共进的和谐秩序;通过环境文化,来建构文化的物质载体,形成校园的育人环境。

(五)坚持开放活校战略。要准确认识高校办学开放性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广泛合作的开放办学体制。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办学,实现与地方互动发展。要牢牢抓住服务观念转变与服务能力培育这两大核心问题,通过服务地方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办学资源,开拓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激发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办学,推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要引进优质资源,拓展交流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四、品牌大学战略目标内涵及其实施推进

我校通过举办品牌大学战略论坛,进行品牌大学专题研究,形成了对品牌大学创建的基本认识,强调“特色鲜明”、“质量著称”、“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等内涵限定。围绕战略目标内涵,结合学校发展战略,我校制定并实施相关制度和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特色鲜明。“特色鲜明”是指要凸现办学特色和彰显特色发展,是对品牌大学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的要求。品牌大学基本的核心就是强调特色办学,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大众化教育的生态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升本以来,我校逐步培育并正在形成一些办学特色。一是办学理念方面,主要是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然后据此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凝炼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形成了“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品牌引领”的办学理念。二是学科发展方面,明确建设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院校,学科建设大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根据“理工学院”的定位形成一个较为厚实的学科基础和较为合理的学科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学科建设思路;第二步是形成我校特色的工程学科或工程学科群优势,建设思路可以概括为增加新的学科专业,创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彰显特色学科专业。三是人才培养方面,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重点推进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如我校坚持校地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构建“一体两翼”学生素质教育新格局的实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四是校园文化方面,我校提出文化兴校战略,强调培育“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品格;强调全面推进观念文化、人员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强调科学发展求和谐、协调关系求和谐、文化建设求和谐、环境建设求和谐,构建和谐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初步形成,校园文化特色正在培育。

(二)质量著称。“质量著称”是指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是对品牌大学的优质性和认可度的要求,它体现了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结合。为打造学校品牌,我校在转型中注重抓紧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根本问题。一是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氛围。学校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经费保障教学、资源优先配置教学、科研促进教学、部门服务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勤奋向学。二是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学质量年活动 ”。三年的活动主题分别为教学基础建设年、专业建设年和学科建设年。通过“教学质量年”活动初步实现了“六个愿景”,即“让教学管理更加流畅,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空间,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更早亲近职业,让实验室晚上的灯火像图书馆一样通明,让学生学习态度发生本质改变。”三是重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我校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工作。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单纯就教学抓教学质量的狭隘观点,通过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的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从教学质量管理扩大到对教学过程管理,从检查促质量转变为预防保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应用型。“应用型”体现的是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申本期间,我校根据对所处区域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现状进行广泛调查的结果,确定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学校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着陆点。升本后,围绕“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有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坚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一是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与专业,坚持市场导向、符合定位、错位发展的原则,结合推进二级学院制改革,开展专业研讨和调研,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两个层面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格局;二是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精心制定和认真落实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教改课题的开展,推进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四是重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百名企业家请进校园,百名青年教师走进企业”的“双百工程”,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企业锻炼或开展课题合作或社会调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推动教师在产学研大循环中提高实践素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四)地方性。“地方性”是指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必须以服务地方为重心,在服务地方、校地互动中赢得办学资源、开拓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我校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综合实力优势,为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也对我校培养适应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等应用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升本以来,学校牢牢抓住服务观念转变与服务能力培育这两大核心问题,主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贴近地方、引领地方,加强同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着力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地方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一是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与企业合作培养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光伏科技、软件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三是面向地方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重点办好成人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多种类型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四是主动对接苏州产业振兴发展计划,积极参与地方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地方发展提供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上的帮助;五是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六是构建科技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建设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平台,建立科技服务地方的管理模式,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

(五)开放性。“开放性”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随着对高校服务社会要求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高校办学开放性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两个面向”:一是面向社会办学,实现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我校牢牢抓住服务观念转变与服务能力培育这两大核心问题,加强同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与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形成了我校“校地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开展国内高校间合作办学形式,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办翻译学院,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开展韩语、德语专业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学习交流,与数十家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借鉴兄弟高校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等等。二是面向世界办学,推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升本以来,我校牢固确立国际意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在引智、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教师互派、学生互访、国际会议等方面与国外进行了初步的合作,NIIT课程嵌入式、艺术设计“2+2”中英合作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等合作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累了经验,为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拓展交流合作的空间奠定了基础。此外,我校和韩国蔚山大学开展汽车服务工程2+2双学士学位项目教育合作、我校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机械及自动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2+2”合作项目正在开展宣传招生工作;已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签定友好合作学校协议书,与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明确并得到验证后,需要的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推动我校转型发展,实施品牌战略,落实办学定位,推动科学发展,在原有实践基础上,我校又提出了六项主要举措,目的在于巩固、强化学校升本以来的发展成效,推动、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举措为:一是紧扣定位构建办学特色。在内涵上,坚持重点突破、培育亮点的方针,改革创新。在步骤上,坚持15年发展目标分阶段实施。在重点上,突出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和文化建设特色。在格局上,坚持学校办学特色和院系特色发展互动推进,坚持顶层设计和二级学院联动推进,在推动二级学院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发展特色。在路径上,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实现与地方的互动发展,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国际化教育程度,逐步形成办学特色。二是突出重点推进内涵建设。全力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全面实施四个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素质、条件保障水平,迅速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三是推进教改培养应用人才。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四是服务地方实现互动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参与地方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为地方发展提供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及技术支持,着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与水平。五是依法治校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学院制改革,着力推进以岗位设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六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全面落实我校《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意见》,推进和谐单位创建工作,重点解决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机制、推进校风创优行动计划实施、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问题。这些有效举措的实施,将对推动我校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