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贵池区牌楼中学,安徽池州 247000)
浓浓的乡情浓浓的酒
——以《春酒》为例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张小华
(贵池区牌楼中学,安徽池州 247000)
开发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情”,主要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状态,着眼于为学生创设一种“非智力情境”。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一样:“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
情感;共鸣;赏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呈现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这时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已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愉悦的审美满足,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贯穿于课堂,甚至会辐射到课外。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使他们语言得以丰富,素质得以提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表达的情感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讲读能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艺术境界,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以达到我们情感教学的目的。下面,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春酒》一文,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能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担当着陶冶其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情趣的任务。他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
在教学《春酒》时,我精设了这样的导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为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年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的陶醉吧。该导语打开了学生们记忆的闸门,唤起他们对对往事的回忆。
初中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爱恨情仇的情感储备,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情感,把他们头脑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展现出来。去品味、去发现,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后,学生便会蓦然发现作者正向他们走来,和他们倾心交谈。
《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作品。她的作品大多以童年、母亲为主题,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艺术世界。在教学时,我力避开门见山,而是设计了一个前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回忆自己的母亲,在童年里,我们做过哪些有趣的事,这些事中,哪些现在想起来都是令我们汗颜的,而哪些事,深深的感染了自己,至今想起来还有可能令我们泪流满面。不用说,这些经历,学生们都有过。在让学生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基本结束。再紧接着进入课文,就顺其自然多了,学生的情感和作品中流露的乡情牢牢地融化在了一起。总之,促使学生情感共振,就是要让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进行交互作用,而才能使主体与客体发生共感与同情,从而达成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在审美移情中,物我双方都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对象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对象,从而自我与对象交融在一起,对立也就不再存在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没有情感这一方沃土,知识的种子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语文阅读不用情,阅读活动就会陷入畸形状态。“无情”的阅读,只能开出冰冷的花朵。而这决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在做完示范性朗读后,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选择思乡的音乐,这样学生容易进入了情境,也就读出了愁绪,感染了其他同学,更多的同学跃跃欲试,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境以入情。”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那么任何形式的训练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可以说有感情的品味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在品读中,还要善于利用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范读、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都是传递情感、缩短学生与文中作者情感的时空距离的有效手段。从而使学生、老师和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当然在品读中,应指导学生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于一些描绘生动形象的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
在引导学生读完作品后,学生的情感也许还没有完全的激发起来,这就需要老师用自己的理解梳理课文,和学生一同走进作品所勾勒的情感世界。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要从宏观审视文章的整体入手,立体地观照文章的全部材料,从丰富的内容结构中发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正确理解和把握全文的主旨。当然,适时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春酒》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喝春酒、喝会酒,在表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的同时,写了母亲的宽容,如果乡里哪个人家遭了难,需要钱用,会首就出来,召集一些乡里有声望的人在一起喝酒,这时候母亲就会挺身而出,把家里的花厅让出来,给这些献爱心的人用。这就表明了母亲也是一个极富善心的人。从善、从美原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这既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主旨的认识。原来,伟大的情感也不一定要通过伟大的事件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小事,同样也能把人性的光辉展示出来。
对作品的欣赏,可以从宏观的方面去赏析,也可以抓住一个细节细细的咀嚼,这都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消化和吸收。《春酒》这篇课文,细节描写是最大的亮点,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更感人至深。“我”喜欢喝春酒,于是母亲在有了喝酒的机会时,也不把我轰走,每当这时,“我”总要在每个人的怀里滚一下,这样便有机会用手指蘸上春酒放在嘴里试试,“早就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是一个多么耐人寻味的细节,我们的童年曾经不也是这样吗?正是这杯浓浓的春酒,才使我对故乡念念不忘。
语文教材中文学名篇都是十分注重以生动的细节打动读者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当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透过作品中的若干细节,强烈地感受作品中感人的情节。重视作品中文学细节的欣赏和品味,除了能让我们生动地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我国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和“人如其文”,感受优秀文学作品作者的人格魅力,并由此获得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在课堂上组织学习讨论,能让学生书法情感,表达意向,并把各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广泛交流,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任何一部作品,有成功的一面,也可能有一些糟糕的东西,但往往是好的方面遮盖了我们的眼睛。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是单纯的,他们提的意见靠的是直觉,不受什么束缚,因而也就最有说服力,有学生就认为《春酒》这篇文章的结尾突兀了一些。细细研读之,还真感觉有点儿“陡”。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发现,哪怕是一个偏见或是狭隘的发现,我们作为师者都应保护学生的这份热情,积极扩大讨论面,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春酒》这篇文章的结尾,我就及时地把它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不设定固定的答案,许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了新的结尾,在讨论和评价中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生活是多彩的,抒情的火花最能点亮学生的思维。于是,我设计了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春酒》的学习:
怀旧是一种醇香的情绪,是一种美好的情愫,他引领我们向着美好的家园进发,教人学真,教人向善。母亲啊,您永远是我生活中的一盏明灯,我人生的每一步,都烙上了您深深的期望。我会永远记着:生活,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阳光!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一眼见底的浅薄之作,它就像“无底的深渊”,往往有多重意蕴可以探究,“其奥秘之处又常常是在可解与不可解、可喻与不可喻、似与不似之间”。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动态活动,将随着时空的变化、情境的变化和阅读者个性的差异不断地发展。阅读活动的本质不在于只去复制和再现历史和文章的原意,而是以特定的观点和视界去发现和生成文章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受到思想道德情操教育和熏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考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便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
[1]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芒芒.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丁锦辉,张栩,高铁.有效备课:初中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G632
A
1674-1102(2010)01-0154-03
2009-09-16
张小华(1970—),女,安徽贵池人,贵池区牌楼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